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了解自己

从教这么多年,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家长和家长真的是不同的。当然,这个不同并不是指高矮胖瘦的不同、职业的不同,而是指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家长的类型。

(1)科学民主型

在我接触过的所有家长中,这种类型的家长并不多。这类家长多采用民主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如:

态度温和,鼓励孩子独立探索,承认孩子有一个独立活动的范围,孩子可以无拘无束地同家长讨论问题并做出一些决定,但需要在征得家长同意之后确定最终方案。

对孩子精心培养,爱而不惯,严而不苛,信任尊重,民主平等,循循善诱,启发开导,发挥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与孩子之间有着积极的情感交流:既尊重、理解孩子,又对孩子提出严格要求;既高度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又积极鼓励孩子独立自主,激励孩子去做其喜欢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既让孩子直言不讳,敢于发表意见,又心平气和地指出孩子的错误,而不是无端训斥。

从孩子身心特点出发,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坚持正面教育,以身作则,并随时总结教育孩子的经验或教训,不断改进,不断自我完善。

(2)放任自流型

这种类型的家长我接触过不少。

班上曾经有一个孩子因在课间与人发生口角,冲动之下将对方暴打了一顿。我打电话给他的家长,家长却以工作忙为由,拒绝来学校,还对我说:“老师你看着办吧,我实在是太忙了,真抽不出空儿。”

这类家长的特点是什么呢?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只生不教,做名义父母”。有的家长认为不缺孩子吃、穿、用就行;有的家长只顾自己吃喝玩乐;还有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更有甚者,以工作忙为借口,对孩子不加管教。

(3)溺爱放纵型

据我了解到的情况,这种类型的家长最多,有一个我亲眼看到的例子:

有一次,班上两个孩子发生了矛盾,并且因为这个小矛盾打了起来。

事后,我请来两个孩子的家长,其中一个孩子的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只听信自己孩子的一面之词,将对方家长和孩子狠狠地骂了一顿。

这种类型的家长就是这样,一切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具体而言,他们教育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对孩子的爱没有原则;对孩子一味忍让;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

(4)严厉粗暴型

如果将我所接触过的各种类型的家长根据人数多寡排个名,位居榜首的是那些溺爱放纵孩子的家长,而紧跟其后的则是对孩子又严厉又粗暴的家长。

这种类型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做任何事情都要名列前茅。在教育方法上,“严”字当头,凡事说一不二,孩子稍有差错,家长轻则训斥,重则施以暴力。

家长朋友不妨对号入座一下,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类型的家长。

以上四种家长类型,第一种,也就是科学民主型,是最合格、最完美,也是唯一值得推崇的类型。这类家长教育出来的子女,一般都会身心健康,富有理想,乐观向上,顽强拼搏,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又有特长,成材率高。

其余三种,都不可避免会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一些伤害。对孩子放任自流,可能会使孩子误入歧途;在溺爱放纵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一是长大后缺乏自我,二是欲望膨胀,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粗暴严厉型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则往往胆小怕事,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和主见,而在很多时候,他们又会变得极为冷酷、粗暴、凶狠,有时会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处理问题。

作为一名老师,同时也是一名家长,我知道,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家长,其实都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问题的关键是,有的时候我们对孩子的爱实际上是一种害。

所以,当我们了解了自己属于哪一类型的家长后,应当进行自我省察,好的方面继续发扬,不好的方面加以改正。至于如何改正,我给家长朋友提供几种方法。

方法一:放任自流型——每天拿出点时间想想孩子的事

在来找我的家长中,有这样一类家长:他们平时很少在我面前露面,家长会上也看不到他们的踪影,而只有孩子出了大事,他们才会慌慌张张地来找我:“老师,不得了了,孩子闯祸了。”

每当这时,我都会这样告诉他们:“这都是你们放任自流的结果。”

我这样说并不夸张。现在有不少家长由于工作忙,对孩子的事情一般不管不问,完全放任孩子。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由于在家里没有亲情传递,感到孤单的孩子就会出去寻找慰藉,又因为初中阶段的孩子缺乏自控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往往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从而误入歧途,如跟着社会上的人学习喝酒、抽烟,有的还逃课、打架等。

所以,无论是在家长会上,还是在平时的交流中,我都会向家长们强调一点:不能不管孩子,树大了,不一定自然直。

从事教育工作这么多年,我深刻地体会到,缺少父母的爱与教育的孩子,都不能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的小树苗常常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已经被蛀蚀了。

我也接触过这样一些家长,经过数年的打拼、奋斗,他们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可当站在事业这座大山的顶峰时,他们一点儿也不快乐,相反很沮丧,很痛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一味地拼事业,却缺席了孩子的成长,结果他们虽然赢得了事业的成功,却输了孩子的前途。作为一名家长,还有比这更悲哀的事吗?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多关注孩子,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馨、父母的关爱。

事实上,对于因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孩子的家长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你只需要每天拿出一点时间想想孩子的事就可以了。

让我们来听听这位家长的心里话:

孩子总希望我能够多关注一下他,可我总因为工作上各种各样的事情而抽不出时间,后来实在没办法,我硬是强迫自己每天拿出一点点时间来想想孩子的事,想想孩子最近的学习,想想他是否遇到了困难……想着想着,我就不由自主放下了手中的事情,去和孩子交流,去和他一起解决困难。

其实就是这样的,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在想一件事情的时候,会边想边去行动。何不把这种行为用到关注孩子上来呢?我们拿出点时间来考虑孩子的事情,说不定想着想着就会去行动,这样不就达到关注孩子的目的了吗?

方法二:溺爱放纵型——少考虑些眼前,多着眼于孩子的未来

我曾参加过一个家庭教育研讨会,在会上,一位教育专家将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称为“甜毒品”,这种爱虽然表面上“香甜可口”,但其实就像毒品一样,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我非常赞同这位教育专家的观点,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溺爱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爱。何为“溺”?投入水中淹没为“溺”。可以说,溺爱是教育领域的水灾,它淹没了孩子的良好品质,使孩子变得笨拙、依赖、懦弱、自私、无礼、任性、粗暴、好吃懒做、一意孤行。

所以,我常会对那些溺爱型的家长说:“不可否认,你的爱是带有一种伟大的成分在里面,但事实是,这种毫无原则、毫无节制的爱并非是真正适合孩子成长的土壤。”

溺爱是低层次的爱,真正的爱是理智的、高尚的爱。我常对家长们提出这样的要求:在爱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多一些理智,要智爱不要溺爱,这样才有利于孩子成材。

那么,父母什么样的爱才是理智的、高尚的爱呢?这就要求父母做到这样一点:少考虑眼前,多着眼孩子的未来。

我们现在为孩子包办了一切,固然可以让孩子无后顾之忧,可家长朋友是否想过,倘若有一天你离开孩子了,孩子该怎么办呢?你能一辈子陪在孩子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吗?

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溺爱,其实是一种眼光短浅的表现。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要着眼于孩子的未来。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无非是把孩子培养成为有能力、有理想的人,当我们不在他们身边时,或是我们百年之后,孩子能够活得很好。那么,我们现在就该想一想,自己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在未来活得很好。

一位溺爱型家长是这样转型的:

以前,她把所有该孩子自己做的事全都包揽了,大到整理房间、洗衣服,小到系鞋带、收拾书包……而现在她却做起了“懒”家长,把这些事交还给了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做。起初,依赖惯了的孩子非常不合作,常常大发脾气。每当这时,她就选择忽视孩子,任由他大吵大闹。渐渐地,孩子由吵闹到委屈再到反思,后来真的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

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爱孩子的家长,应该是这样的:不局限于眼前,而是更多地着眼于孩子的未来。相信你也能够成为真正爱孩子的家长。

方法三:粗暴严厉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对这种类型的家长做过研究分析,他们之所以对孩子粗暴严厉,主要是由“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所致。他们一心希望孩子能取得好成绩,当看到孩子的成绩很差,或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便会感到孩子辜负了自己的期望,而对孩子进行责骂,严重的甚至痛打孩子一顿。

这样的教育方式当然要不得。当然要对孩子严格要求,但严要有“格”,“格”是标准,是尺度,严厉出格,便脱离了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暴打孩子更是不可取,传统的“不打不成材”的观念太陈腐,不再适合当今的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体罚次数越多,程度越残酷,自我教育的力量也就越薄弱”,这也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

也许在这种类型的家长看来,对孩子严厉一点、粗暴一点,孩子会听话,会改正错误,会按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作为老师,也作为一名家长,我能理解家长们的心情,谁不希望孩子能有好成绩?谁不想孩子有错就改呢?但这样的目标不能通过打骂孩子来达成,实际上还有更好的方法。什么方法呢?很简单,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俗话说得好:怒人无智。家长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冷静地、客观地处理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呢?在这里,我给家长朋友推荐几种管理情绪的方法:

(1)离开事件现场。

坏情绪一旦释放,就很难控制,所以当你生气得快要吼出来时,马上告诫自己:赶快离开!不然“火”会把孩子“烧”着了。

(2)事先提醒。

如果你实在想发火,可以事先提出预警。比如孩子总是边写作业边看电视,说了多少遍也不听,你可以事先告知:“我快要忍不住发火了,你能不能把电视关掉,专心写作业?”你还可以给孩子一个缓冲时间:“我数到十,如果到了十你还不听,我就采取行动了,一、二、三……”

(3)深呼吸,通过呼吸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防止情绪失控。

很多和情绪有关的词儿都和“心”有联系,比如“愤怒”“忧愁”。科学研究发现,调整呼吸,有助于我们情绪的管理。

(4)理解孩子。

站在孩子的立场,进行换位思考。假设我是他,他是我,受到父母的责骂,承受父母的不良情绪,会怎么样?我这样对他是否过分?我在孩子这个年龄,会不会也做错事?受到责骂,会不会也难受?这样多想想,我们就会理解孩子的行为了。 4x4Mg3CHArfqeAVvRUo1nkGEW1QuCdOu8zx4qmqEj3fJ3lGy+SIh3y+PiIZRx/J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