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了解老师

某教育机构曾就家长与老师的沟通情况做过一次问卷调查,问卷上有这样几个题目:“你了解孩子的老师吗?”“你有孩子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电话吗?”“你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吗?”

调查结果表明,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老师知之甚少。

事实的确如此。从我掌握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老师的了解,是通过孩子的只言片语得到的。

作为一名老师,我要说的是:你若真正关心孩子的前途和未来,就必须做到这样一点——了解孩子的老师。

为什么家长要了解老师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如果家长对老师没有一定的了解,往往容易对老师产生偏见,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有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次,一个孩子在上数学课的时候交头接耳,影响了课堂的纪律,为此,数学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他。回家后,对老师恨意未平的孩子添油加醋地抱怨了一番,说数学老师如何严厉,经常惩罚学生。由于不了解情况,家长听信了孩子的话,也跟着孩子批评起老师来。结果从这以后,孩子再也不好好听数学老师的课了,数学成绩直线下降。

第二,通过和老师的接触沟通,可以了解孩子的任课老师的教学态度、方法,以及对自己孩子的评价,而掌握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家长更全面地掌握孩子在校的情况,以采取更有效的方式去引导自己的孩子。

孩子的教育不是家庭或学校单方面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担起责任,只有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教育才会更有成效。

因此,我建议家长拿出一点时间来,去了解老师,与老师多交流、多沟通,这也是促使孩子的学习更加顺畅的好方法。

那么,具体而言,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老师呢?

方法一:了解老师的教育观念

每当有家长问我如何了解一位老师时,我都会给他们这样支招:去了解老师的教育观念。

一般情况下,老师的教育观念可以分为这样两种:

一种是唯分数论。持此类观念的老师非常重视孩子的分数,评价学生的标准只有分数,学生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都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只注重提高学生的分数,而常常忽视对其能力进行培养。

另一种是唯能力论。持这种观念的老师更看重的是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在他们看来,分数是次要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提高孩子的成绩外,他们也更加重视对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势必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的影响。

而这也是让家长了解老师教育观念的原因所在,因为只有了解了老师的教育观念,我们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孩子更全面的教育。这个方法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就两个字——互补:老师没做到的,你来做。例如:

◆如果孩子的老师重分数而轻其他,那么我们就要在家庭生活中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并在家里帮孩子减压;

◆如果孩子的老师只重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那么我们就得在家庭生活中让孩子在学习上多下点功夫。

宇宙万物都讲究阴阳和谐,教育孩子何尝不是如此呢?老师也不是完人,总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我们做家长的,与其去挑剔老师的不足,还不如多花点心思,去弥补老师的不足。

方法二:了解老师的教学方法

“× ×老师讲课怎么样啊?”

“噢,太有意思了!老师讲得很生动,同学们都喜欢听,我们一上他的课就兴奋。”

“那× ×老师呢?”

“唉,别提了,相当没劲,听一小会儿就听不下去。同学们要么睡觉,要么做其他的事,说实话,能坚持听完他的课的同学少之又少,大家一听说要上他的课就直皱眉头。”

相信关心孩子在校情况的家长都很熟悉这样的对话,虽然都是上课,但孩子们对不同的授课老师却有着不一样的评价。这是为什么呢?关键在于每一位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同。如果孩子喜欢某位老师的教学方法,那么就会觉得他的课很有意思,从而上课认真听讲;相反,如果孩子不喜欢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那么就会认为他的课没意思,上课的时候就会觉得很痛苦,从而无法专心听讲。

然而,老师的课不管有意思还是没意思,都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意思的课”产生好的影响,“没意思的课”则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对于孩子来说,如果这个影响是正向的则再好不过,如果是不良的影响那就糟糕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做家长的最紧要的任务就是想办法让孩子把认为没意思的课变成有意思的课。而要做到这点,我们就必须去了解老师的教学方法是什么。人生病了,只有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孩子的学习同样是这个道理,只有找到让孩子不愿听课的真正原因,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以我多年从教的经验来看,老师的教学方法,无外乎这样两种:课本派、课外派。“课本派”老师上课的内容都是来自于教材,因为有点照本宣科的味道,孩子可能会感到乏味,但如果孩子能认真跟着老师学,定会有所收获。“课外派”老师往往不愿受教材的束缚和制约,课堂上讲述的知识大多是课外的,这种教学方法能够锻炼孩子的能力,开拓孩子的思维,因此很容易吸引孩子。但如果孩子课下不多做点功课,如预习、复习,往往就会跟不上老师的思路。

了解了这两种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了,例如:

如果老师习惯按照教科书讲课,那我们就引导孩子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先抓好重点,这样当老师讲课时,孩子就知道哪些内容需要认真听,必须重点掌握,听起来也就不觉得枯燥乏味了。

如果老师侧重于教材知识的延伸,那就告诉孩子在课前先做点准备工作,也就是详读课本。孩子在课前详读了课本,对老师将要讲的核心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听课的时候有了大致的方向,就不会漫无目的地听了。

还有一个非常妙的方法,那就是,不管老师是什么类型的,你都要告诉孩子:举起你的手,大声回答问题。这是紧跟老师思路的一种方法,思路跟上了,才能听懂,才能愿意听,也才能学得好。

方法三:了解老师对孩子的评价

曾有一位家长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我应该在乎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吗?”记得当时我给他的回答是:“你不但要在乎,还必须很慎重地对待。”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老师的评价对孩子来说具有重大影响:老师一句赞美的话会让孩子学习的信心大增;相反,一句批评则会让孩子的情绪变得消沉。

那么,我们从哪里去了解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呢?有一个非常便捷的途径,那就是了解孩子对老师的评价。

通常情况下,从孩子对老师的评价中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老师对他的评价。如:孩子对某位老师有诸多的不满,可能表明这位老师一定批评或指责过孩子;孩子很喜欢某位老师,满口都是对该老师的称赞,则说明这位老师一定表扬、称赞过他。

接下来要探讨的是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孩子所说的关于老师的话,我们该不该相信;另一个是我们应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看待老师对孩子的评价。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给家长的建议是:不要不信,但也不要全信。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就随便评价老师,他回到家说起老师,一定是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不能全信是因为有的孩子喜欢搞恶作剧,尤其是碰到自己不喜欢的老师,他一定会在家长面前极力丑化这位老师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如果全信了孩子的话,就可能会对老师产生偏见。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希望家长朋友能够采用慎重的态度看待老师的评价,先假设老师所说的都是事实。

从我平时遇到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家长听到老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比较好,就乐于接受,反之,则难以接受,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表示出对老师的不满。

作为一名老师,同时也作为一名家长,我知道,听到老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不高,内心难免不起波澜,但即使这样也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将自己的消极情绪发泄出来。因为这会影响孩子对老师客观印象的形成,影响孩子的成绩,而且不利于家校配合。

所以我们才要假设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是正确的。只有如此,你才不会在孩子面前抱怨老师的不是,才不会让孩子对老师更厌烦。当然,假设老师的评价不完全正确,你还得做好后面的一系列工作:

(1)坦然接受老师评价中的合理成分。

孩子不可能是没缺点的,最多是老师言过其实,所以听到老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家长首先要理性地审视一下自己的孩子,有则改之。

(2)努力提升孩子的成绩。

很多家长都说老师“势利眼”,总是偏向学习好的孩子。作为一名老师,我承认,大部分老师的确有这种心理。但家长与其抱怨老师不重视自己的孩子,倒不如帮助孩子提升成绩,让孩子用进步去引起老师的关注。

另外,如果家长觉得老师似乎在挑剔孩子,那不妨避开孩子去找老师认真谈谈,找出问题的根源以便解决问题。 RCs7FG9PPaRTqmYzB/jG2ZwvyJEYmc8oiqYlN4rQeCBfSwn2tZw2dZSWmnPjxVY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