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改掉不良习惯
——粗心、不求甚解

在我教过的学生中,有这样一种类型:他们的理解能力比较强,对老师课上讲的知识接收比较快,常常是一听就懂,而且他们不时发表独特的见解,令老师对他们刮目相看。可奇怪的是,无论是平时做练习还是考试,他们的表现总是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理想。为此,我曾这样总结这类同学的学习情况:学习有实力,就是不能发挥好。

而碰到这种情况,不仅是我这当老师的觉得可惜,同学们自己也很苦恼,有的还因此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有一位同学就曾这样向我诉苦:“每次考试之后,我都会自我感觉良好,但分数一公布,我的心就会凉一大截。那些题我都会做,但为什么每次都错呢?难道上天注定我与高分无缘吗?”

这些同学真的与高分无缘吗?从他们平时学习的表现来看,显然不是。

那是为什么呢?我认真观察了这些同学平时的表现,并仔细分析了他们的作业题和试卷之后发现,他们之所以与高分失之交臂,常常是由以下两个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

(1)粗心。

翻开这些同学的作业本或者试卷,你会发现,他们出错的题目很少是难以攻克的“拦路虎”,而是一些很简单很基本的题目。而这些很基本的题目之所以被打了叉,并不是他们不会做,而是败在了“粗心”上。如,明明会做的题,却因为一些小小的失误而丢分,从而造成遗憾。这里所说的小小的失误,主要表现为计算出错、审题不清、漏做题等。例如:英语单词常出现错写、漏写字母的情况,或者将题目要求看错;语文考试将形近字混写、混认;数学解题时常将符号写错,计算失误……

生活中,因粗心而造成重大失误的事例不在少数。例如桥梁工程师因计算错误,差一个“0”,致使建成通车的桥梁倒塌;科学家因小数点少写了一位,造成运载火箭无法升空。

学习也是如此。同学们在平时的作业中做错了题,这样的“粗心”所带来的损失也许不大,只是给当事人添了点小麻烦,但“粗心”若是发生在另外的一些场合,比如中考、高考,就不会是小麻烦了,那损失往往是不可估量,也无法弥补的。

大多数同学虽然知道粗心会影响学习成效,但在做题的过程中,却常常不自觉就进入了粗心的状态。

如何才能改掉粗心的坏习惯呢?同学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把每一次作业都当成一次考试。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常常持有这样的观点:“平时做题时无所谓,只要我在考试时不粗心就可以了!”

其实,同学们的这种想法很不现实。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平时粗心而考试时细心,再说,不管是粗心的毛病还是细心的习惯都是平时日积月累养成的。因此,同学们只有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细心的习惯,在考试时才能做到细心。

那么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细心的习惯呢?

关于这一点,一位同学是这样做的——把平时的每一次作业都当成考试。

每当写作业时,我都会在心里这样对自己说:“考试了,一定要细心!”这样,我就会像对待考试那样谨慎做题。在对照标准答案之前,我还常常这样对自己说:“如果因为粗心做错了题,那就惩罚自己把那些做错的题目再重新做一遍,然后把它们抄在纸上,贴在床头,明天起床后再看一遍。”

刚开始,我床头上的纸条多得都要贴不下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床头上的纸条越来越少,后来便一张都没有了。

“把平时的每一次作业都当成考试”,这是培养细心习惯的一种好方法。与平时做作业相比,大多数同学都会更加重视考试,如果同学们能够像重视考试那样重视平时的作业,要求自己尽量做到细心、不放过作业中所犯的每一个错误,你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改正自己粗心的坏习惯。

第二,做题“做一步,保证对一步”。

这种方法是说我们在做题的时候,每做一步就回过头来检查有没有出错,如果有错误,就从头再来。这样,就能做到每一步都正确,到题目做完时,就不用返工了。当然,按照这种方法去做,一开始做题速度可能会慢一些,但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了,速度就快了,而且正确率极高。

第三,给自己制定惩罚粗心的措施。

比如,由于粗心,作业或考试出了问题,那么取消某项外出游玩的计划,或取消一次看电视或看电影的娱乐活动,也可以罚自己背诵两句有关认真、不粗心的名言。这样做,不仅能使自己切身体会粗心带来的“恶果”,更能因为“惩罚”得当,掌握更多的知识,“因祸得福”。

(2)不求甚解。

什么是不求甚解呢?就是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并没有把书上的知识细细“咀嚼”,从中吸收有益的营养,而只是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还自以为已经掌握了全部的知识。

事实上,这些同学仅是掌握了知识的皮毛,根本就没有做到真正的“懂”,对知识做到真正的懂了,那时候就不叫“懂”,而叫“通”了。

知识的“懂”和“通”有质的差别。一般情况下,“懂”只是表示你对某个知识点理解了,不会引起误解。“通”则表示你能把一个个知识点用一条线串联起来,你能说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所以说,这些同学对知识点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阶段,非常浅显,而没有深入到更深的层次。因此,在做练习或者考试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卡壳”了。

也正因为如此,我常常向同学们传达这样一个观点,在掌握知识点的时候,不要浅尝辄止地掠过,而要沉下心来,刻苦钻研,深入到更深层次当中去。

至于如何深入,我认为同学们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

第一,课本和笔记至少看3遍以上。

每当与那些学习不求甚解的同学交流时,我都会给他们提这样一个建议:课本和笔记至少看3遍以上。

一方面,任何考试和习题都是课本的延伸和变形,如果把题海比作“万变”的话,那么课本就是“宗”了。“万变不离其宗”,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课本的重要性和根本性;另一方面,笔记中记录的多是书本上基础知识的变形、延伸。因为学习不求甚解,许多同学对知识点如何变形、如何延伸并不是很清楚,因此,倘若同学们能下功夫“啃透”课本和笔记,就能更好地深入到更深层次的知识中去。

第二,觉得懂了,也得动笔练一练。

一次自习课,我去教室里转了转,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看书,有一位同学却无所事事地东张西望。我走过去问他:“今天学习的知识都掌握了吗?”他点点头。我又问:“干吗不动笔练一练?”他胸有成竹地说:“嗨,都懂了,何必多此一举呢?”

在平时与同学们聊天的时候,他们常常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很多知识点我都懂了,可做题时却做不出来呢?”

上面这位同学的行为正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多同学都会像他这样想,知识都懂了,就没必要练习了。事实上,同学们未必真的懂了,如若真正懂了,就不会出现做题卡壳的现象。

到“练兵场”上实练一番,同学们就能够检测出自己还没有掌握好哪个知识点,在哪方面还有所欠缺,然后翻开课本完善不足的地方。而在这“发现不足、完善不足”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就把知识真正掌握了。 VY7xkWWhMwNKQf7GSAZRJfrM+QXvm5goKtyxTmVwzPn3cdUNAO9I4y53Svg/hu9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