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八达岭长城

中文名:八达岭长城
地理位置: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
内容简介:

八达岭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

明长城的八达岭段被称为“玉关天堑”,为明朝居庸关八景之一。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向游人最早开放的地段,八达岭景区以八达岭长城为主,兴建了八达岭饭店和“中国长城博物馆”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旅游服务设施。

八达岭景区是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以其宏伟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著称于世,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主要景点:
望京石

位于八达岭关城东门外,“居庸外镇”关门前大道。

望京石南侧为一块高1米、长15米的天然花岗岩,上刻“望京石”3个字。

天险留题

位于东关门内侧,今熊乐园右上方山崖上。在一块凿平的崖壁上刻有“天险”二字,为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延庆州知州童恩所题,保阳刘振宗镌刻。

弹琴峡

位于五贵(鬼)头山下,为关沟胜景之一。

关隘

八达岭原为隘口,后建关城。明朝隆庆三年(1569)至万历十年(1582)在各口修建障塞,并在各口两侧的山上建起边城、梢墙、挡马墙等,后来逐渐增建为长城,并修筑敌楼、墩台。起自川草花顶,经石佛寺口、青龙桥东口、青龙桥西口、王瓜峪口、八达岭口、化木梁口、于家冲口、黑豆谷口至石峡峪,全长约12千米。八达岭长城、关城、城墙、要塞及关沟中部的居庸关构成明朝时期北京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岔道城

据《延庆州志》记载:“岔道有二路,一至怀来卫,榆林、土木、鸡鸣三驿至宣府(今宣化)为西路,一至延庆州、永宁卫、四海治为北路。”故得名“岔道”。根据考古记载,明朝嘉靖三十年(1551)岔道城开始修筑,历经30余年终于建成,整个城呈不规则长方形,中间略鼓,两端略缩依山势而建,北部城建在半山之上。整个城东西长510米,南北宽185米,呈船形。全城总占地面积约为8.3万平方米,城墙高8.5米,由石条城砖、石灰、泥土筑成。城上设有马道,外侧宇墙设垛口、望孔、射口,南城墙有烽火台两座。城墙的建造分为两个时期,早期是内夯土,外用石块加白灰砌筑,晚期又在原城墙外用条石和砖砌筑。

古炮

陈展于八达岭关城内登城入口处的马道旁,共有五尊铁炮,是当时的先进武器之一。其中最大一尊炮筒长2.85米,口径105毫米,射程达千米以上,威力甚大。炮身上刻有“敕赐神威大将军”字样,为明朝崇祯十一年(1638)制造。该炮是1958年从八达岭东十余里的张堡运来的,另外四尊牛腿小炮是1957年整修长城时的出土文物,同时还发掘出数百枚炮弹,均为明朝制品。据《武备志》记载:“古代以机发石,其机之木架,形如虎蹲。后来使用火炮,炮身短而粗大,以发开花弹者,名虎蹲炮,俗称田鸡炮。”由此可见当时武器情况之强盛。

关城

八达岭关城东门外有一座庙,名望京寺,内有由石岩凿成的大悲佛像;西门外立有牌坊,横额书“驱胡万里”。弘治十八年(1505)经略边务大理寺少卿吴一贯修建关城时,庙及牌坊皆拆毁。关城设东、西关门,西城墙下部用10余层花岗岩条石垒砌,上部砌大城砖。墙宽20余米、厚17米、高7.8米;顶部为长方形城台,长19.8米,宽14.15米,面积280.17平方米,四面筑宇墙垛口。城台两侧三四十米处,各建敌楼一座,以墙连通,与关城构成掎角之势。西城墙两侧连接有南、北两道城墙,两墙均建于山脊之上,东低西高,呈U字形,在东门相遇。城墙厚3.3米,高7.6米,周长2070米。东西门相距63.9米,城内面积约5000平方米。嘉靖十八年(1539)立东门,门额书“居庸外镇”;万历十年立西门,门额书“北门锁钥”,均保存完好。

城墙

八达岭长城的城墙高6~9米,平面呈梯形,底宽6.5~7.5米,顶宽4.5~5.8米。大部墙顶宽阔平坦,可以“五马并骑、十人并行”;城墙中线偏于外侧,外侧墙高,内侧墙低。

敌楼

八达岭长城共有敌楼43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逻放哨用的墙台,也有上、下两层的敌台,上层周围设垛口和射洞,下层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资的房舍。台堡的距离根据山势和地形而设,全部采用砖石结构,第一层和第二层顶部做成许多拱券,有梯道上下。两层均有射击口、瞭望口和吐水嘴,楼上有垛口,台突出墙外,收墙于台内。已修复南四楼、北四楼及北五楼等16座敌楼。

①南、北四楼。位于关城南、北两峰上,南、北各有4座敌楼,是最早开放游览的地段。两峰相对高差大、坡度陡,敌楼由低处向高处依次峙立,南北遥相呼应。从关城到南四楼,城墙长685.8米,高度上升127米,平均每6米即上升1米。三楼与四楼之间,山势陡峭,城墙逶迤约500米,最险要处坡度达70度。从关城到北四楼,城墙长767.5米,高度上升155米,比南峰距离长,但较南峰平缓。过第三楼呈马鞍形,先下到鞍座部再往上登第四楼,此段有100余级台阶。这8座敌楼与敌楼之间的长城于20世纪50年代修复。北峰4座敌楼本为两层,只恢复了3座,第三座的上层未恢复;南峰第一、二座的上层也未恢复,南三楼上原有铺舍,柱基依在,未复原。每座楼原来都有记载修筑经过的题名石碑,已无存,只留碑座。有的敌楼券门的门枢臼和放门杠的孔眼依稀可见。

②北五楼。券洞最多的敌楼。楼长9.25米,宽9.34米,上下两层。从券门进入一层,内有许多券洞,每面4行砖垛,每垛之间都用券顶拱连,共30余个券洞托起第二层的地面。

③北六楼。面积最大的敌楼。楼长12.6米,宽8.5米,底层面积约100平方米。长面7行砖垛,宽面4行砖垛,垛顶发券,形成四方廊形券道,中间留空,成为长方形天井。可从天井登梯上到楼顶。

④北八楼。海拔888米,为八达岭长城海拔最高的敌楼,是俯瞰长城最佳之处,故又名观日台。楼内两层,有梯可上。一层迎敌面有6个箭窗,其数目之多居敌楼之首。关城平台与北八楼长城相距1500余米,相对高度228米。

⑤建有铺舍的敌楼。新修复的敌楼中有两座建有铺舍,一是北十楼,一是南六楼。铺舍是建在二层楼上的小屋,硬山顶,雕窗红柱。

墩台

又称烽火台。八达岭长城外的东、西山上,各有一座墩台。墩台高均五丈,周围建小城,高一丈五尺,上设悬楼垒木,下设壕堑吊桥,外设塌窖陷阱;门道上置水柜,冬日盛冰、夏日盛水;不修台阶,以绳梯上下;每台有火铳、火炮两门,有守卒10人,由附近城堡驻军防守,与城堡组成一个纵深防御网。明朝成化二年(1466)规定举烽办法,即敌人来百人以上一烽一炮,500人以上二烽二炮,1000人以上三烽三炮,5000人以上四烽四炮,1万人以上五烽五炮。

城台

城台又称墙台,指稍高出长城墙顶,四周砌有堞墙、垛口、射洞等平台型建筑。城台是古代士兵的巡逻放哨之处,以及发生战争时进行据守防御的地方。例如,八达岭关城门顶的平台即为城台。

战台

战台大炮原名“捷胜飞空灭虏安边发熉神炮”,修筑于长城沿线的交通要道或地势险要之处,为碉堡式建筑,有一、二、三层之分,规模大小不一。内可储兵器、弹药及其他战略物资,其作用大于敌楼。据明朝刘效祖所著《四镇三关志》记载,在戚继光的规划和督办下,从山海关至北京的长城沿线共筑敌台、战台1200座(原计划建3000座)。当遇战争爆发之时,在敌台上可“从上临下,用火器、佛郎机、子母炮更番击打”,“器用尽以火炮代之”。一个战台一般需30人守台、30人守垛,分6伍,备火药300斤。此外,战台上还存有神箭、铁棍及数以千计的大小石块,同时还储备一个月的口粮和用水等。这种“制作久而弥精,心思熟而愈巧”的战台设施,既可出击,又可据守,并可与长城上的城台、敌台(敌楼)等军事设施密切配合,以组成密集的火力网,大大地增强作战威力,有效地阻击敌骑进攻,在军事防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战术作用。

门 票: 旺季(4月至10月)45元,淡季(11月至次年3月)40元

开放时间: 旺季(4月至10月)6∶30—19∶00,淡季(11月至次年3月)7∶00—18∶00 psOVrxpeLkl7l9Twazs5XHpPjQ2YEQAk3oJmW/HqlrtGBKDqKJ0/BBqmQVc6fss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