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中庸之道

一、中庸为德

上一章最后讲到的阴阳平衡论,实际上就是作为中华文化精华之一的中庸之道。

世界上万事万物并非简单地由阴和阳简单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其合理内核有助于克服非黑即白,把真理和谬误简单二分的思维方式。

中庸之道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待人接物要保持中正平和,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孔老夫子甚至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出自《论语·雍也》)。

中庸思想的代表作《中庸》,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孔子嫡孙)所作,是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书中记载孔子的话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古代儒学大师对中庸的理解不尽相同。北宋理学家程颐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而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则认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当代学者易中天的解释更直白:“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

《中庸》既是对为人处世原则的精辟总结,又体现了做人的规范与智慧,因此,它对于人们提高自己的行为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说:喜怒哀乐这些情感,在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作“中”;表现出来符合节度,叫作“和”。在古人看来,“中”“和”或中庸,乃是人生的大智慧。

故宫“中和殿”的名字即取自《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该殿挂有乾隆御笔“允执厥中”的牌匾,意在提醒自己和官员,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才能使各种关系和顺。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博士生导师楼宇烈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为什么要讲‘中’呢?因为‘中’就是保持事物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就会产生偏差。‘中’即适度,即不过,也没有不及。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相对而言的。在这个时间、地点取得了平衡,到了下一个时间、地点又不平衡了,又得再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动态平衡。”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梁漱溟终生奉行中庸之道,追求淡泊平和,他说:“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他还经常劝告自己的朋友:“气盛不得平和,有损健康,气平情淡才是真。”

在某些年代,人们曾把中庸之道看成不偏不倚、折中调和、放弃原则的处世态度,并予以全面否定。实际上,作为人生哲学的方法论,中庸之道在历史长河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过犹不及

中庸的关键是一个“度”字。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真理超越一步便成谬误,无论什么事都要适度。

譬如,自卑和自大是两个极端,自信则为适度;懦弱和鲁莽是两个极端,勇敢则为适度;吝啬和奢侈是两个极端,节俭则为适度。

比孔子晚生一百多年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想法不谋而合,也把中庸看作美德。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明确指出:“两个极端都是不好的,而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对象、适当的关系、适当的目的、适当的方式,则是中庸和至善,为美德之所有。”

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提倡中庸之道,尤其有现实意义。许多人的心理问题或困扰来自看问题偏激,爱走极端。

什么叫和谐?和谐就是阴阳平衡!为此就要讲一点儿中庸之道,就要深刻领会下面一些话的含义,从而学会心理平衡,做事有度。

严厉必须有宽容来平衡。

严肃必须有活泼来平衡。

勤奋需要适当休息来平衡。

谦让必须要勇敢坚持自我来平衡。

慷慨大方必须用敢于说“不”来平衡。

认真没有灵活性来平衡就会变成刻板。

信任没有必要的自我保护来平衡则易受伤。

表扬为主没有适当批评来平衡就是不完整的教育。

争取成功没有降低欲望来平衡就会痛苦。

积极向上没有理性、平和的心态就会失败。

民主没有集中的整合就会成为洪水猛兽。

自由没有法纪的约束就会变成一盘散沙。

权利没有义务的制约会带来极大恶果。

一个人做事有度,阴阳平衡,才能内心和谐。只有官员和老百姓内心都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明确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坚持中庸之道,反对极端主义,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上述局面的保障。 YSPCKLr06yt3SBuSmRZfdU6xI8ySIEEcTIIyCmSSHR59XVyHG8a8jBqJdUVVrWO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