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建构主义

二十世纪后半叶,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逐渐进入了后工业和后现代社会,与此相应地,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思潮。该思潮对世界和人的本质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对现代主义做了全面反思和批判。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和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不但在文学、艺术、建筑及其他学术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与实务也造成了强烈冲击。美国咨询协会(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ACA)在1996年召开的世界性会议上,曾对“后现代的伦理问题”(ethical issues in the postmodern era)加以讨论,艾维(Ivey)和艾利斯(Ellis)等著名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大师在会上做了重要报告。

我在这里仅对心理咨询与治疗在后现代建构主义哲学影响下的新发展做简单介绍。

一、建构主义对心理治疗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独立的思潮,它包含着许多相互矛盾的概念和思想。法国和德国的结构主义、存在主义、浪漫主义,欧洲传统的虚无主义、不可知论,美国的反形而上学和社会批判论等,均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源头。

西方国家的人们一般把十七世纪以前看作前现代主义时期,笃信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是人类和万事万物的主宰。启蒙运动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理性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人们认为世界是由一些独立于人类和上帝的自然法则所主宰的,人类可以通过一套客观和严格的科学程序发现这些法则,掌握控制世界的基本规律。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现代主义,作为普世价值成为多数人的共识。不幸的是,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并没有使人类进入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科学是把“双刃剑”,有其两面性。极端的科技理性(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垄断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不易被标准化的人文科学遭到压制,这压制了人的多元性及独立性,导致了将人“物化、非人化”的倾向。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模式,在为人的研究开启一道新的大门的同时,使人们对人的研究迷失了方向。

另外,当代科学证实,宇宙中存在大量能够穿越电磁波和引力场的暗物质(dark matter)和暗能量(dark energy),人类可见的物质只占宇宙物质总量的4.9%。据美国太空网报道,在经过两年的研究后,一支国际科研小组总结称,暗能量存在的可能性达到99.996%。但科学家对暗能量究竟是什么,仍知之甚少。就是说,我们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十分有限,那么存在大量无法解释的未知现象也就毫不奇怪了。比如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意识与潜意识的影响,意念和情绪是否具有能量,特异功能甚至灵魂的有无等,都是有待探讨的问题。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进行了全面批判,其中建构主义(constructionism)是后现代思潮的主要流派。建构主义认为,所谓的科学知识并不是对真实世界原状的准确反映,而是我们自己或社会用语言建构出来的,受时间、地点、环境及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因而真理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场合和价值体系,真理存在于我们的语言和文化之中。

既然知识和真理都是人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被发现的,那么这些必然是主观的、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超时空的永恒真理,任何人都不可以把自己或某一团体的标准强加于整个人类或其他文化中。提倡多元化,包容异见,反对权威和常模,否认普遍真理的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是后现代主义的一种重要思潮。

在建构主义思潮影响下,心理治疗完全被看作一种谈话活动,一种语言的艺术——一个人的问题是自己在用语言解释经验的过程中建构出来的,因此来访者自己才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治疗师的专家地位被彻底摧毁,他(她)的任务和职责只是引导来访者重新审视和叙说自己的生活经验,利用自己的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把某种所谓的真理强加给来访者。

主张对人类文化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主义,一方面提倡对各种治疗理论的整合与方法的兼容,一方面强调治疗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考虑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文化差异,提倡有弹性的、多样化的助人活动。这两条路线共同导致了多元文化治疗运动的兴起,使之成为继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等治疗学派之后的第五大势力。

在当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加之对经费和人力、物力的考量,传统的长期治疗越来越不受欢迎,而强调时效的短期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首先针对耗时费力的精神分析方法发展出了心理动力学取向的短期治疗。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整合各种理论和方法的短期治疗及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短期治疗逐渐成了热门。

下面重点介绍在建构主义思潮影响下,发展很快又颇具特色和可操作性的两种治疗方法。

二、聚焦于解决的短期治疗

聚焦于解决的短期治疗(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亦称解决取向的短期治疗 ,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威斯康星州短期家庭治疗中心(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的创办者史蒂夫·德·沙泽尔(Steve de Shazer)及其韩国裔夫人英淑·金·伯格(Insoo Kim Berg)共同发展起来的。

现代治疗学派均信奉科学的决定论和因果观,认为无论是身体疾病还是心理疾病,均必有其病因,搞清原因,对症下药,问题便迎刃而解,并认为非如此不能治本。但沙泽尔夫妇及他们的同事在进行家庭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原因复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因为站在不同角度的人所看到的“真相”是不同的,更何况生活像一团麻,“剪不断理还乱”,即使一个最简单的结果也往往不是由单一诱因决定的。有时,影响因素太多或互为因果,这常常使我们感觉云里雾里。

正是由于心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才导致产生了众多心理治疗学派。每个学派均宣称自己找到了真理,但所有这些理论都是用语言建构出来的假说,充其量是通过“盲人摸象”得出的片面认识。同一个来访者的问题,精神分析学派会认为是幼年精神创伤所致,人本主义学派则认为是不被周围人接纳、尊重使然,行为学派却认为是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不当的奖惩或学习训练不够造成的,认知学派则强调是来访者的不合理认知引起的。可见,所谓原因,不过是各种学派的主观解释而已。

深受后现代建构主义和系统论影响的沙泽尔夫妇,在治疗实践中感到,与其耗时费力、徒劳无功地寻找(实际上是建构)原因,不如直指目标,尽快寻找解决之道。他们借鉴中国古代阴阳平衡的思想,从太极图中受到启发。太极图的黑白两部分分别代表“阴”和“阳”,二者互补、互动,相辅相成。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从原因入手,努力减少“黑”,沙泽尔夫妇则使用反向思维,主张从解决入手,努力增加“白”,白的部分越来越多,黑的部分就会越来越少。放弃寻找原因,这自然缩短了治疗时间,一种具有辩证思想的快速治疗方法就这样诞生了。

聚焦于解决的短期治疗关注人们的正向力量和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强调来访者的成功经验和成功的可能性,而不是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问题和原因上。治疗师与来访者进行的是目标导向的谈话:治疗师通过建设性的前提问句(constructing presupositional question)引导来访者说出自己想要得到什么,想改变什么;治疗师通过讨论治疗前的改变(presession change)、例外问句(exception questions)、奇迹问句(miracle questions)、应对问句(coping questions)等技术,引导来访者发现在什么情况下或做什么感觉比较好,或问题在何时何地不会发生,或想象一旦问题解决了会是怎样的情况;治疗师通过对来访者的最初改变迹象(first sign)表达赞许(compliment)和鼓励(cheerleading),以及安排家庭作业(homework),不断巩固来访者的改变,使小的改变引出大的改变,最终依靠来访者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

三、重写生命故事的叙事治疗

叙事治疗(narrative therapy,NT)是由澳大利亚心理治疗师麦克·怀特(Michael White)等人于1980年代晚期创立的,是最具后现代特色的心理疗法,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现代心理治疗师,常把某种所谓一般性或普遍性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法强加于来访者。而在后现代的治疗师看来,任何来访者都是独特的个体,都具有独特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验,所以认为其患有某种精神疾病,并采用某种所谓“正确的治疗方案”的传统模式是不适当的。所有后现代的心理治疗,均是特定性或个别化的,而非普遍性或类型化的。

怀特认为,生命中的问题是由人对经验的叙事所定义或决定的——一个人对某事物的叙事(故事)或命题,构成了这个人对那事物的经验,经由不断重复,这些叙事逐渐稳固为“真实”,使叙事者陷入自己所建构出来的现实里。也就是说,使来访者陷入其中的是那些由语言建构的故事。这些故事本身就是问题——问题存在于来访者有问题的叙说或语言中。心理治疗就是要引导来访者,将其目前对生命经验或问题的叙述,转变为另一种有助于问题解决的叙述。因此,心理治疗可被定义为一种语言性的、叙述性的工作,是一种会话管理过程,而心理治疗师应该是精通谈话艺术的大师。

传统的医学或心理学治疗模型均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搞清问题成因,二是将问题命名归类,三是提出解决办法。解决取向的短期治疗只有第三个要素;叙事治疗则否认第二个要素,认为不可能也无必要将问题归类,该疗法强调每一个案的独特性。叙事治疗认为,问题本身及形成原因均存在于个人的语言中,来访者的故事或叙事就是问题的成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将原有故事加以重述。为此,治疗师必须帮助来访者建构或讲述一个关于他(她)的经验的新故事,这个新故事(叙事)与原故事(叙事)相比,较少压迫性,较多解放性,可为自己提供新的选择,为新的生命经验铺路。

在叙事治疗中,治疗师的工作是倾听并回应来访者的叙述,通过自己的介入,改变来访者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性的消极用语,借助询问、质疑、解释、阐述及忽视等谈话技术剖析来访者的自我认识,挑战其对自己生命经验的叙述,从而帮助来访者创造新的较为轻松积极的故事,并按照新的故事去生活。

许多现代的或传统的治疗方法,也常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过去或现在的经验,如精神分析会为来访者做出对问题的解释,促使其领悟;认知疗法也会质问并批判来访者对自己问题的观念与假设,以转变其不合理认知。然而与后现代叙事疗法不同的是,所有传统的或现代的治疗学派均声称,依据他们的理论系统所提出的观念与看法,反映了某种超越语言的真实或真理,而后现代主义的治疗师认为,这种真实或真理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是无法被证实的,更是无法被把握的。

建构主义以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种后现代治疗方法,同我们以往信奉的科学理念,特别是与唯物主义世界观是背道而驰的,但我们仍不妨拿来一试,只要有效,何必拘泥于虚无缥缈的理论呢?我国的“改革开放”时期的“不争论”理论问题,与后现代建构主义也算不谋而合吧! joNR1qX9lE8Ttc7OY8f+Q5oXn2H2WaMfFKQ5Mg75J4ipfUmbOMvy7OsWm1O0R75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