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与行为主义疗法和精神分析疗法都不相同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反对将人的心理动物化,认为心理学不能只研究外显行为和潜意识,而应重视思想和认知。

认知疗法是与精神分析疗法、行为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并列的一种在西方广为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该疗法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其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一、理性情绪疗法

认知疗法的倡导者有很多,具体理论也有很多,如贝克(A.T.Beck)和雷米(V.C.Raimy)的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CT)以及梅肯鲍姆(D.Meychenbaum)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等,而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A.Ellis)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

理性情绪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论术”:在一个人说出自己的观点后,让他依照这种观点做进一步的推理,最后引出矛盾和谬误,从而使其认识到先前观点不合理的地方,并做出改变。

理性情绪疗法的更直接来源是古希腊另一位哲学家伊壁纠鲁(Epicurus)在公元一世纪的著名论断:“人并不是被某个事件所困扰,而是被自己对于这个事件的看法所困扰。”与此类似的说法是:“不是事情本身使你不快乐,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使你不快乐。”这一论断构成了艾利斯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基础。

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假设是:人的情绪主要来自人们的信念、评价、解释;通过咨询使来访者学会用有效的、理性的认知,以此来取代其无效的、非理性的认知,从而促成其情绪反应的改变。

艾利斯将以上观点概括为“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对A的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consequences),即症状。艾利斯认为,并非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了症状C,A与C之间还存在中介因素,也就是信念B在起作用。

艾利斯认为,人极少能够完全客观地知觉经验A,而总是带着或根据大量已有的信念、期待、价值观、意愿、欲求、动机、偏好等来知觉A。因此,人对A的经验总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同样的A在不同的人身上会引起不同的结果(C),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信念有差别,即B不同。换言之,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在理性情绪疗法中,还用“D”代表治疗,即通过质疑和辩论(disputing)来改变B。纠正了认识偏差,情绪和行为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除或减轻,最后达到效果“E”(effects),即负性情绪和不良行为得到纠正。

艾利斯的“ABCDE”治疗模型在西方很受推崇,在我国更是被很多人奉若神明。其实它并不是什么新理论,不但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伊壁纠鲁的精辟论述,后来也出现过很多类似的说法。

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剧中人物之口说:“世间事本没有好坏之分,人们琢磨这件事才将它们分出了好坏。”

美国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则说:“对于不同的头脑,同一个世界可以是地狱也可以是天堂。”

美国的第十六任总统亚拉伯罕·林肯(Abraham Lincoln)说得更明确:“大多数的人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让心使然。”可见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理念并非艾利斯的原创。尽管如此,理性情绪疗法作为认知疗法的代表,同其他心理疗法相比,仍有其可取之处。

首先,认知疗法不同于风行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精神分析疗法,因为它重视病人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而不是潜意识。精神分析疗法强调过去事件,特别是童年经历对个体的影响,重视潜意识中的症结而忽略意识中的思想或观念。认知疗法是针对精神分析疗法的缺陷发展起来的。因为精神分析治疗,常着重于心理与行为的潜意识和情感症结,而这种潜意识的欲望或症结,往往只是治疗师的分析和推测,不容易向患者解释,也不容易被患者接受,更难以作为治疗的目标来操作。认知疗法把着眼点放在认知上,它不必管看不到也抓不到的潜意识,只要改变这些可用语言描述的观念或想法,处理好不合理的信念即可。这种方法既具体又明确,易得到患者的理解与协作。

其次,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不良行为的矫正,而且重视改变病人的认知,促进病人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咨询师首先采用提问、出声思考、自我演示或模仿、记录等方法,帮助来访者学会发现和识别个人头脑中自动化的思维过程,从而找出导致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想法。然后再对这些想法进行真实性检验——将来访者的自动化思维和错误想法作为一种假设,鼓励他在严格设计的行为模式或情境中对假设进行检验,使之认识到原有想法中不符合实际的地方,并自觉纠正。

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对于消除人的情绪困扰特别有帮助。为什么有人老是那么豁达乐观,一天到晚高高兴兴的?因为他碰到事情往好的方面想,他就想得很开,就一点儿都不会烦。而有的人总是往坏的方面想,老想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他就会烦。他们的认知和思维内容不同。这也是乐观者和抑郁者的区别。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艾利斯在1962年总结出了常见的会导致神经症症状的11条非理性信念:

1.每个人都需要得到每一位对他而言重要的人物的喜爱与赞扬。

2.一个人必须是全能的,在各方面至少在某方面有才能、有成就,这样才是有价值的。

3.有些人是坏的、卑劣的、邪恶的,他们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与惩罚。

4.事情不如意是糟糕的灾难。

5.人的不快乐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人是无法克服痛苦的。

6.对可能(或不一定)发生的危险与可怕的事情,应该保持高度警惕。

7.对于困难与责任,逃避比面对要容易得多。

8.人应该依赖他人,而且要依赖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人。

9.一个人过去的经历是影响他目前行为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这种影响是永远不可改变的。

10.一个人应该关心别人的困难与情绪困扰,并为此感到不安与难过。

11.一个人碰到的每个问题都应该有一个正确而完美的解决办法,如果找不到这种完美的解决办法,则是莫大的不幸。

我刚接触理性情绪疗法时,把这11条当作金科玉律,甚至鼓励学生将它们牢记心中,并将它们其同来访者的问题逐一对照,看他们的问题属于哪一条不合理信念,然后逐一批驳。但在临床实践中,我慢慢认识到,人们的不合理信念太多,是罗列不完的。东方人和西方人的不合理信念也会有所不同,判断一个想法合理不合理,是有文化差异的。比如很多东方人爱面子,很多西方人则不太在意;很多东方人强调孝道,很多西方人不大重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叶,西方心理学界提出了一种元认知(metacognition)理论。所谓元认知,通俗来说就是对认知的认知,亦即对认知方式、认知习惯的认知,涉及对认知过程的评价和监控的认知活动。该理论认为,心理障碍是由固执的思维方式、对自我不合理信念的失败调节造成的;负性思维方式比负性思维内容更危险。

艾利斯理性情绪疗法所总结的导致神经症症状的11种不合理信念,都属于负性思维内容,而不是负性思维方式。如果我们在咨询和治疗过程中,只是逐一批驳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那么他以后遇到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新的不合理信念,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帮助来访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帮助他在今后的生活中自己解决问题。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艾利斯感觉到罗列不合理信念很可能挂一漏万,于是进一步把这些不合理信念归并为三大类,即人们对自己、他人、环境及事物的绝对化要求。但此种归纳并未从元认知的角度对不合理信念的特点做出完整、准确的概括。

理性情绪疗法主要强调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咨询师会问来访者一些问题,帮助来访者改变不合理的信念。至于这些信念为什么不合理,怎样才能使这些信念合理,这一疗法并未给出令人满意的解答。

除上述局限外,艾利斯不大重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因素对咨询有效性的影响。但是我们很难想象,在没有真诚、通情和积极关注的情况下,会产生怎样的咨询效果。

二、认知行为疗法

当前,在全球范围,特别是在美国,最为流行并占主导地位的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该疗法有多种变式,影响较大的除早期将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整合在一起的梅肯鲍姆认知行为疗法外,还有后来的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以及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

辩证行为疗法(DBT)是由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马莎·莱恩汉(Marsha Linehan)教授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一项心理治疗技术。它是由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发展而来的。它结合了东方禅学的辩证思想,强调在“改变”和“接受”之间寻找平衡。辩证行为疗法最早被应用于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及存在反复自伤、自杀行为的患者。边缘型人格障碍被认为是情绪失调的产物,而辩证行为疗法可对情绪失调导致的紊乱行为进行治疗。它通过一系列技巧训练,帮助患者认识自我,学会调整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学会承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痛苦。在莱恩汉教授提出辩证行为疗法的概念后,该疗法得到了迅速发展,并被应用到对进食障碍、物质成瘾等疾病的治疗中。

接纳与承诺疗法是由美国内华达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蒂文·C.海斯(Steven C.Hayes)教授及其同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海斯认为,人类的痛苦在于用僵化的规则来行事,不能完全地活在当下而沉湎于过去或未来。接纳与承诺疗法的目标是提高心理灵活性:强调面对不利现实,能改变的就去改变,改变不了的则要接纳,即提高心理改变的能力。该疗法旨在寻求建立更广泛、更有效的应对方式,而不仅针对狭窄的心理问题的具体的认知内容进行反驳。

接纳与承诺疗法与辩证行为疗法、内观认知疗法一起,被称为认知行为治疗的第三浪潮,是认知行为治疗的最新发展。 K6YopXM1MQsAsZJdhX+r3ylZAJWfPDYZYazsKlSQraKRXRhhfEDBCX9p1mnXONN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