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人口普查的国家吗

众所周知,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也会有很多朋友好奇,我国是不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进行人口普查的国家,事实究竟如何,我们来看一些历史记载。

西晋学者皇甫谧编撰的《帝王世纪》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数据,大禹时代“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直接精确到了个位数。还记录了周成王时代“民口千三百七十一万四千九百二十三人,多禹十六万一千人”,同样精确到了个位数,比大禹时代还多出十六万一千人。所以过去包括很多正规图书在内的书籍中都讲到,中国在大禹时代就已经进行了人口普查,并且有精确到个位数的确切数据。三十年前我在南京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这个数字是不可信的,很多人便质疑道:精确到个位数怎么会不可信?又为什么要否定我国在世界的领先纪录?

创造世界纪录固然很好,但是只有真实的世界纪录才可贵。为什么这个史料记载难以当真?因为大禹时代绝不可能进行人口调查,更不可能留下这么一个确切的数据。包括以后的周成王时代的人口数据记载同样也没有参考价值可言。

我们暂且不论大禹的存世证据,首先我们要清楚,夏朝以后的商周王朝都是实行分封制的,在分封制下,中央政府没有现实需求去调查全部人口,从技术上也做不到。因为天子已经将他的土地、人口分封给诸侯了,大的诸侯又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了小诸侯,小诸侯还会将土地继续分封下去。在当时生产力水平和运输能力低下的条件下,如果不向下分封,天子根本没有能力来管辖全国范围内的土地。而一旦实行分封以后,天子也就没有必要调查各封国的人口数量了。

而从技术上讲,夏商周时代也做不到全国性的人口调查。大规模人口调查是需要物质条件的,首先就是统计上的难题,在没有纸和笔的条件下该拿什么记录,又该怎么保存记录?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还没有找到当时统计人口的工具和记录。而在甲骨文之前的夏禹时代,还没有出现文字和数字,更不可能对人口进行有效的统计。

从时间上看,公元前2世纪,能够直接调阅皇家档案的史官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都没有提到过早期的人口数量,后来修《汉书》的班固对此同样也未作记载。那么公元3世纪生人的皇甫谧,又怎么会得到夏禹时代确切的人口数据呢?可能有人会想,是不是皇甫谧发现了一些秘籍。但根据史书来看,皇甫谧家境贫寒,自小就没有机会读书,学有所成后才得到皇帝赏识。他曾向皇帝借书,皇帝选了一车书借给他。大家可能会认为一车书的数量庞大,实际上当时的书还是竹简或帛的形式,所承载的信息很有限,恐怕难以找到什么“独家记录”,否则司马迁和班固这些前朝史官一定会更先一步进行记录。因此,从史料学的角度来讲,皇甫谧记载的这一数字是来历不明的,即便不是他本人伪造的,至少其信息的来源也一定是伪造的,因此并不可信。

有人认为《周礼》中记载了周朝的人口调查制度,可为信史。《周礼》中确实存在很多关于人口调查和登记的条文:

小司寇之职,……及大比,登民数,自生齿以上登于天府。

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

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

其中就提到了小司寇这个官职,在国君进行全面统计的时候,他需要将从婴儿到老人的民众数量进行登记,归档到最高档案馆。司民这个官职同样是负责人口登记的。自民众出生开始,司民就要将各人的名字统计到木简之上,同时还要统计性别和每年的出生与死亡人数。大司徒则要规划全国的土地制度,掌握全国地图及土地上相应的人口数字。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依然认为周成王时期不可能得出确切的全国人口数字呢?

按现在的分析,《周礼》中记录的制度并不是西周已经存在或者实施的制度,而是文人学者追加的一种历史想象,认为治理国家应该有这样的制度,在没有历史依据的条件下就托名于周公,致使后世误以为周朝存在这样的制度。具体分析为什么不存在这些制度,我们可以对比以下的例子。

《周礼》中有这样一条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其中提到了“媒氏”这一官职,其职责便是负责记录全国成年男女的出生年月日及姓名,这样的官职不要说西周不可能有,连清朝时都不存在。

事实上根据现有的历史记录能够确定,我国人口调查概念与制度的初步形成,是从战国时期才开始的。而中国可追溯的最早有关人口调查的记录则始于周宣王时期。《国语·周语》中有这样一则记载:

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父谏曰:“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司民协孤终,司商协民姓,司徒协旅,司寇协姦,牧协职,工协革,场协入,廪协出,是则少多、死生、出入、往来者,皆可知也。于是乎又审之以事……是皆习民数者也,又何料焉?”

大意就是,周宣王在战败之后来到太原(今宁夏固原市一带)这个地方调查人口,他的大臣仲山父就规劝他说不应该清查人口,不同的人口自有不同的官员去管,司民、司寇、司商等人各司其职,将各自的统计汇总即可知晓人口增减,国库盈亏,又有什么必要去调查人口数量呢?究其本质,不去调查人口还能保持下面的人对周王室的信任,如果调查结果反映人口减少,反而不利于王室统治。这便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统治者直接调查人口的确切记载了。

而推测出的中国历史上人口调查的出现,最早也要到商朝,即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原因何在?首先,人口调查的能力来自国家机构的支撑,需要一批专职的人负责实施,商朝已经具备这个条件了。

其次,商朝已经出现了甲骨文,同时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复位数,个位数能承载的信息量有限,复位数则大大提高了统计的能力。目前在甲骨文中发现的最大数字是三万,这已经具备了调查的条件。在甲骨卜辞中,已经不止一次发现“登人”达到一二万的记录,“登人”即调查人口,“一二万”即数量可观。而当时无论是军事征伐、征收赋税,还是分配俘虏或奴隶,都离不开人口登记和统计,说明在商朝时,既有统计人口的需求,也有这个能力了。

因此从理论上讲商朝已经开始调查人口了,但依然做不到全国性的覆盖。而目前确切可证的第一次全国性的人口调查则完成于秦朝,因为早在秦献公十年(前375),便已开始实行“为户籍相伍”,即对民众进行户籍编制,说明户籍制度已经落实。商鞅变法后实行“五家为保,十保相连”,如果没有前期的户籍登记,则无法进行如此精密的安排,这一点也证明了当时已统计出基本的户籍数字。在废除井田制后又规定“既收田租,又出口赋”,其中口赋是以人口为标准收税的,如果没有对户口的基本统计,根本做不到有效的征收。到了秦始皇十六年(前231)规定,“初令男子书年”,可见在这以前男性人口也是不登记年龄的,直到这一年才有明文规定。男性人口登记年龄,其目的就是征发兵役和徭役,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周礼》中的记载是不实的。

战国后期,各国已经普遍建立了上计制度。再加上秦始皇统一以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规定户口都要逐级上报至郡县,再汇总到朝廷,这样才能确定全国的人口数字。刘邦进驻咸阳后,具有战略眼光的萧何接管了秦朝遗留的律令文书,其中就包括户籍,刘邦及后来他建立的汉朝也借此得到了全国确切的户口数字。

据说,刘邦路过河北时到了一个叫作曲逆县的地方,他感叹道:这么大的县,我走遍天下感觉除了洛阳以外,就数这个县最大。于是他就问这个县有多少户口,旁边的御史就回复他说,这个县在秦朝时有3万多户,现在还有5000户。可见秦朝的户口资料是完整的,可惜这个资料早就不存在了,但可以肯定的是,秦朝时已经有全国详细的户口资料了。

我们现在还能够看到全国性户口资料,就是公元2年即西汉元始二年的全国户口数字,来自《汉书·地理志》:“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全国户口总数为12 233 062人,人口总数为59 594 978人,已经精确到了个位数,这是建立在逐级调查汇总的基础上的。不仅如此,其中还包括了全国103个郡、国的数据,每一个郡或国都有完整的户数和口数,还有首都长安等5个县的户数和口数,以及宛县,也就是今天河南南阳等5个县的户数。如此清晰的统计数字都是建立在完整的户籍登记调查的基础上的。但是,这些数字究竟是不是实际的人口数呢?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会详细叙述。 Cq4bXXVm5kMfGg2V74nl7RlKv4VwstQQnrg94t5mTVgtjd/E8ifSZ8iXv0GGLxR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