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洲豹广场(以下简称大广场)是蒂卡尔的核心区域和仪式中心,那里汇集了这座城市最重要的宗教建筑。我们今天所见的大广场是在哈萨乌·查恩·卡维尔一世(Jasaw Chan K'awiil I)统治时期设计和建造的。这位国王于682年登上王位。大广场四周被大美洲豹神庙、面具神庙、北卫城和中央卫城的屋顶平台所围绕,经由门德斯道、托泽道和马勒道与城市的其他区域连通。
古典时期终末期(600—900年),蒂卡尔经历了政治和军事复兴。这一时期的杰出统治者想要通过筑造样式新颖、规模空前的不朽建筑,在这座城市留下不可磨灭的权力印记。他们希望借助这些建筑延续记忆,以及缅怀家族成员。这些建筑改变了蒂卡尔的景观,特别是宗教景观,开辟了极其复杂的仪式新空间。大广场就是其中一个仪式空间,它成了其他玛雅城市效仿的典范。
新建的开放空间用于举办典礼与宗教仪式等神圣的活动,而祭司也通过它们与超自然的神明建立联系。广场除了具有祭神功能,还是城市空间的主要集散地。城市各区域都有广场和树木围成的空地,作为居民休闲、集会和商业活动的场所。宽阔的道路在蒂卡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串联了城里的各个建筑群,经由大广场北侧的马勒道和东南侧的门德斯道可以进入大广场。
蒂卡尔大广场的基面是一个坚固的四层重叠结构,占地面积约为1公顷。这四层的总厚度为40厘米,建在地下60厘米深处的石灰岩层上。据推测,最早的一层结构建于前古典时期的公元前150年左右,最后一层结构建于古典时期的700年左右。
大广场建设的第一步,是在北卫城新建一座神庙,考古学家将它命名为33号神庙。这是哈萨乌·查恩·卡维尔一世统治时期的巅峰工程,也是他意识形态的神圣隐喻。此外,他还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建筑类型:高大的阶梯金字塔,顶部设有一座单门庙宇。这种结构类型后来成为整个玛雅地区建筑的标志。
大美洲豹神庙(右)、面具神庙(左)和北卫城多座神庙(中)的建筑高度足以使它们不被茂密的丛林遮挡。
哈萨乌·查恩·卡维尔建造33号神庙的目的是在那里安葬他的父亲努恩·乌约尔·查克(Nuun Ujol Chaak)。他想让父亲的陵墓靠近自己的陵墓(1号神庙,也叫大美洲豹神庙)和妻子拉钱·乌内·莫(Lachan Une'Mo')夫人的陵墓(2号神庙,也叫面具神庙)。这两座神庙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落成的,也是大广场乃至蒂卡尔遗址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广场的南北两端是名为北卫城和中央卫城的大型建筑群。整个广场上大约有70块附带祭坛的石碑,上面刻着蒂卡尔的多位统治者名称。在480—500年之间竖起的3、6、7、8、9、13号石碑表现了一位人物,石碑两面有铭文;10号和12号石碑可以追溯至530年,二者几乎一模一样,石碑的一面是另一位人物,其余三面有象形文字,而869年雕刻和竖立的11号石碑是所有石碑中最新的一块。所有石碑都颂扬了国王的赫赫战功,也记述了仪式和典礼。
① 1号神庙,又名大美洲豹神庙 由哈萨乌·查恩建造,作为自己的陵墓。神庙得名于其中一块门楣上雕刻的装饰图案。美洲豹是一种对于中美洲民族具有重要政治和宗教意义的猫科动物。
② 面具神庙,又名2号神庙 虽然迄今尚未发现拉钱·乌内·莫夫人的陵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座金字塔是哈萨乌·查恩为了让妻子在这里长眠而建造的。相比1号神庙,这座金字塔更低矮但更宽阔。
③ 北卫城 在哈萨乌·查恩建造1号神庙和2号神庙之前,北卫城曾经是蒂卡尔城的陵园。那里矗立着多座金字塔,顶部都有装饰精美的顶冠。部分金字塔上设有装饰着神明面具的楼梯。这是蒂卡尔最古老的区域之一。
④ 22号神庙 它曾经是北卫城最重要的神庙,直到最后一座神庙,即33号神庙的落成。它与南侧的5号神庙完美对齐,并与23、24和25号神庙方向一致,形成一个建筑群。
⑤ 33号神庙 它是整个蒂卡尔城考察和发掘程度最高的建筑。和许多其他玛雅建筑一样,它也是由不同时期的结构叠加筑成的。这座神庙包含三个时期的结构。它是西亚·查恩·卡维尔(Siyaj Chan K'awiil)和努恩·乌约尔·查克两位国王的陵墓所在地。
⑥ 中央卫城 这是蒂卡尔城的一个住宅区兼行政区。这座城堡是国王和王室居住与生活的宫殿,周围被各种附属建筑环绕。此外还设置了一些办公室供政府官员处理王国事务。
⑦ 石碑与祭坛 大广场中心和北卫城的露台上竖立着大约70块配备祭坛的石碑。这些纪念碑就像一本本刻在岩石上的历史书,通过肖像、字形和雕刻讲述国王的光辉事迹。
⑧ 马勒道 这些大道(宽阔的白色路)是一种高于地面铺设平整的道路,连接了蒂卡尔城最重要的建筑。马勒道连接着大广场和双金字塔建筑群。其他几条道路的名称分别是门德斯道、托泽道、莫兹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