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天妒英才程砚秋

京剧程派传人、程砚秋生前唯一亲传女弟子江新蓉,于 2016 年 11 月 4日骤然离世。人们在感叹世事无常的同时,将目光再次聚焦到这位京剧大师和他的艺术上。半个世纪过去,再谈程砚秋,还能谈些什么?除了戏曲大师,或是一代名伶,我们更应该记住,他还是一个大写的铁骨铮铮的人。

程砚秋出生于 1904 年,彼时清王朝已近完结,中国社会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程家本属满族正黄旗,与晚清重臣荣禄同族同根。无奈时过境迁,到程砚秋出生之时,已是家道中落,后继乏人。出于生计考虑,6 岁的程砚秋被母亲送去学戏,同唱武旦的荣蝶仙签了 9 年的卖身契。旧梨园行,师父带徒弟一般都是打出来的,程砚秋为此吃了不少苦,两条大腿内侧因练功时挨打,落下了成串的血疙瘩,阴天下雨时连路都走不了,但也因此习得一身硬功夫。后来程砚秋转投京剧教育家丁永利门下,因为扮相清秀、嗓音极佳,改学花旦、青衣。1917 年,13 岁的程砚秋得诗人、剧作家罗瘿公赏识,在其扶持下走红。

再过 10 年,程砚秋凭借《红拂女》一剧,与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一同成为“四大名旦”。按照作家章诒和的说法,程砚秋“生得比谁都晚,死得比谁都早,成就却不输任何人”。他的特点可总结为“声情美永”4 个字,即声音富于韵味、感情丰富,美妙悦耳的同时又隽永难忘。

1930 年,为给戏曲舞台输送新血液,并借此提高艺人的社会地位,程砚秋创办了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在课堂上教导学生要“自尊”,因为艺人“不是供人玩乐的戏子,不是为了混饭吃而唱戏,不是为了供人取笑而唱戏。唱戏的最重要品格,是教化听戏的”。1931 年后,程砚秋再发宏论,提出戏曲的“意义”:“我们演一个剧,第一要自己懂得这个剧的意义,第二要明白观众对于这个戏的感情……还有人以为戏剧是用来开心取乐的,以为是玩意儿,其实不然。”

但在那个把听戏当作乐子的年代,戏剧并无“意义”可言。程砚秋自幼投身梨园,终日与艺人为伍,深知其地位的不堪。但他深爱戏曲,早已将它当作一生的志业:是营生,又不只是营生;是娱乐,又有深厚的积淀;值得他投注一生去探索,去思考何为演艺、何为人生。

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名垂青史的大师名头并非凭空得来,而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即便在功成名就之后,程砚秋也没有轻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比如,所有当家剧目,从制曲创腔到身段设计,每一步骤均由他亲自把关;又如,他善于推陈出新,取长补短,结合其他剧种的优点,最终留下以“幽咽婉转、若断若续、深邃含蓄、亢坠绵延”著称的程派唱腔。

纵然已是公认的京剧艺术大师,但在他的潜意识里,自己永远都是 40年前那个初登舞台的新人,需要在不断的磨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于是,1932 年年初,红遍北平的程砚秋暂别舞台,自费远赴欧洲“游学”。他寻访剧院、参观博物馆、观摩演出,自始至终没有流露出大牌的傲慢。从他访欧期间写下的日记里,我们不难看出他认真严谨的治学风范:“每晨七时起床,漱洗毕,进早茶,八时进早餐,温习功课,九时赴公园散步,十时学法文,十一时十二时会客,下午一时进午餐,二时休息,三至五时会客,六至八时温习功课,晚九时至十一时听音乐戏剧,十二时睡眠,星期六下午及星期日游历。”不仅如此,逗留德国期间,程砚秋更大胆提出想法,希望就读柏林音乐大学,将已有成就一笔带过,从头再来,扎扎实实学上几年,以弥补早年失学的遗憾。

在艺术之外,程砚秋还是一位至情至性的人,昆曲大家俞振飞评价他,在如泣如诉的歌吟里,自有一股锋芒逼人的东西存在。一辈子翘着兰花指、唱着“怕流水年华春去渺,一样心情别样娇”的程砚秋,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的大问题上立场鲜明,表现出身为男儿郎应有的气节。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沦陷。敌伪当局要求北平梨园公益会出面组织京剧界义务表演,为日军卖唱捐飞机。在威逼迫害下,很多人不敢不唱,唯独程砚秋头一个站出来反对,说:“我不能为日本人唱义务戏叫他们买飞机去炸中国人。义演献机的事,我宁死枪下也决不从命!请转告日本人,甭找梨园的麻烦,我自己有什么罪过,让他们直接找我说话就是了。”

1938 年,梅兰芳“蓄须明志”隐居香港,程砚秋则登台大唱《亡蜀鉴》,一句“愿国人齐努力,共保神州”道出他救国的心声。但危险随之而来。1941 年,程砚秋从上海演出回京,在前门下火车时遭到汉奸暗算,对他大打出手,甚至以刀相向,幸好铁路工人将他救了下来。疲于防备的他,告别了城里生活,隐居于京郊的青龙桥,但危险并未消除。据其子程永江回忆,1944 年的一天深夜,曾上演了一出“有吏夜捉人”的戏码,日本宪兵突然闯入程砚秋的隐居处想抓人,所幸他当时不在家。

由于长期劳累,刚过 50 岁的程砚秋便疾病缠身。1958 年春,因突发心脏病,程砚秋骤然离世。在他逝世多年后,学生赵荣琛仍时时记起恩师“倾囊相授的认真神态”,将他所说的“功无捷径、勤学苦练,艺无止境、精钻细研”作为座右铭。

纵观程砚秋的一生,无愧于“艺术大师”之名。尽管家道中落、历经战火,却自始至终不忘初心,执着于戏曲的创作。正如其妻果素瑛所说,他的一生“就像在重岩叠嶂重压下,从乱石缝隙里挣扎生长出来的一株秋菊;从幼芽萌生的时候,即在烈日酷暑和风霜严寒中苦斗着”。

(文/谷立立) x9c4vnP88hQaI+qt+kVKqwjy7CUJSS8cjll/UHmuqE1t/ffpaCtbEKeE2Tb5M9S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