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访谈到学术:历史思想表达、展示和传播的新路径

这本《制度与命运:王朝治乱兴衰的历史逻辑》访谈录文稿是燕京书评公众号做的,编辑谢惠希望我为此写序并作一些评价。这里,我就这本访谈录写一点感想和个人体会,借以希望学术和访谈结合的形式能更好地推动学术面向大众化以及大众学术出版的发展。

燕京书评是一个拥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平台。在过去几年,这个新崛起的学术平台,发表了相当多有深度的文章。其最具特色的,在我有限的阅读中,就是燕京书评做的访谈录。

燕京书评的访谈录与众不同。从我个人经验说,燕京书评访谈的访谈者不是简单的记录,更不是无关痛痒的提问。访谈者做了大量案头工作,深入阅读被访谈者的作品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了解研究访谈将要触及的领域,熟知学术界的已有研究。因此,阅读这本访谈录,就不是一般的恭维、礼貌,而是充满知识,尤其是那些未知。

我个人在参与燕京书评系列访谈时做中国儒家学说问题的讨论,采访者为燕京书评主编张弘(编者注:本书内容采写者之一)。张弘是资深媒体人,多年前我们就认识,当时他在《新京报》、“凤凰网·高端访谈”等媒体负责书评方面,我们有过很多次对谈。张弘读书领域极广,数量极多,是真正的读书人,这从他的朋友圈等平台上都可以看到。由于认真读书,准备充分,因而张弘的访谈比较注重深度发掘。严格意义上说,至少从我的感觉,不是简单的访谈、他问我答,而是对谈,是讨论。张弘有自己的看法,对谈双方对相关问题有思考、有交集,因此谈得才能够有深度、有意义。这是这本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我也知道张弘对其他访谈做了同样充分的功课。

读这本书的第二个体会,我觉得访谈体口头表达对学术极有意义。我们知道学术不论中外,基本上都是写作者的个人工作,是标准的书面表达方式,如儒家“五经”,除《诗经》外基本上都属于书面语,即为雅言。在传统社会,读书人之所以金贵,受人尊重,就是因为他们不同于俗人,能识文断字,能写出典雅的文章。

书面语、雅言是文人的基本工具,但在书面语之外古人很早也尝试着用普罗大众都能明白的口语、大白话表达学问。中国古书中的《论语》《孟子》,以及后来佛教语录如《六祖坛经》,还有宋明时期的二程(程颢、程颐)语录、《朱子语类》和王阳明的《传习录》等,大都是语录体、谈话体,这些作品所要表达的并不只是直白的记录事实,而是通过最直白的方式表达学术,展示思想。

到了近代,胡适在讨论中国文学时有一个著名观点,即白话文学才是中国文学的正宗。言下之意,文言并不是。从这个观点看学术,我们不好说“白话学术”为学问正宗,但至少要注意语录、对话、谈话在学术表达上的意义。

其实,在人类知识史上,不论东方还是西方,语录、对话、谈话自古至今可能还是最受欢迎的一个学问表达体裁。例如,《柏拉图谈话录》《歌德谈话录》《黑格尔哲学讲演录》等,都是西方文明史上的经典。语言只是表达工具,知识传递学问,什么样的工具传递知识最有效,什么样的工具就值得选择。在古典中国,或许因为书写工具不易得,或许因为中国社会自来的阶级分层比较明显,贵族有接受知识的需求,而平民接受的只是示范,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到了近代,工业革命发生后,需要大量有知识的劳动者,知识的普及、思想的启蒙才成为问题,原来只供贵族享用的知识方才成为一般民众共同使用的工具。于是,中国有了新文化运动发生,有了白话文崛起,并进而取代文言成为中国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的唯一工具。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讨论到文言存废时,陈独秀主张极端主义的废止,胡适主张改良,更多的参与者主张两不相扰——文言继续充当雅言的功能,用于学问的书写、传播。至于民间普罗大众,从“有知识劳动者”立论,不妨文言、白话兼容并蓄、同时存在,如林纾、陈独秀创办的白话报、俗话报就是面对普罗大众;至于知识阶层,特别是新教育发生后的大学讲授,主张还是应该以雅言为主,不必使用那些引车卖浆者流的俗语、土话。这个争论在知识圈进行了很长时间,许多知识人的困惑是,白话当然可以传递知识,但可能更多的还是娱乐大众,中国历史上的白话文学只是文学,在比较高深的知识传递上似乎白话还不足以担当。

正是在这个时候,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发起者之一钱玄同、刘半农的老师章太炎尝试着(其实应该说一直这样做)用白话讲学,其一本《章太炎的白话文》大致证实了白话不仅可以供底层普罗大众使用,也可以供知识贵族讲学、传播知识。

章太炎的实验非常重要,彻底打消了白话、口语在学术传播上的障碍。从此,白话学术演讲、访谈、谈话渐渐成为中国学术传播的主流方式。这也是我们今天依然得益于此的一个重要原因。

今天,当然不再存在文言与白话的争议,但是口语化的谈话、访谈不能不表达学术,也不能说已获得普遍性认同。然而,正如前人所说,自古成功在尝试。随着数字化、语音转文字、AI等新技术的普遍使用,我相信口语化的作品会越来越多。这本书,是一个尝试,也只是开始。

这本书的访谈对象都是当今学界的知名学者,术业专攻,真知灼见。我读了很受启发,但碍于专业也就只有阅读学习的资格了,不敢就这本书的内容展开讨论了。

是为序。

马勇
2024年3月20日 U15mKOUwwn7hNeYsI6RnzSuWrcSXvDPqVY7UN2IW9sM3qjZawTfhP3j4hZkPKv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