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章
科学的摇篮

拂去时光的尘埃,浮现稚嫩的初生文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认为,各个文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恰恰相反,它们是相互交融的。文明的相互交融包括同时代文明在空间中的交流和不同时代文明在时间中的交互。不同大陆板块上的平原与河流,共同孕育了四大文明古国。从部落到城邦,从刀耕火种到自给自足,千百年的光阴汇入浩瀚海洋,人类从原始蛮荒走向文明启蒙。这里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更是现代科学的摇篮。本章将从地理、历史、重要人物和主要技术成就等方面对人类文明的起源进行简单的归纳介绍,揭开科学最初的面纱。这一章简要介绍各古文明的基本历史,梳理各古文明的主要成就,从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角度,对古文明进行分析和总结。

1.文明的溯源

四大文明古国是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统称,它们分别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

四大文明古国都分布在北纬30度附近,气候宜人,坐拥辽阔平原和河流,有适宜规模化农业生产的环境,这些是古文明诞生的必要条件。四大文明古国,实际对应着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分别是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这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主要地区,而稍后出现的爱琴文明未被包含其中。四大古文明的意义在于它们是后来诸多文明的源头,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被古希腊文明所继承;古印度文明通过佛教的传播,与中华文明深度融合;中华文明从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开始,通过丝绸之路广泛地向四海传播。通过丝绸之路,中华文明远播到了西方世界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与此同时,世界给予中国的文化馈赠也使中华文化更加丰富。

从科学史观的视野出发,人类文明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成果,其发展是生产和交流两种基本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其意义在于通过相互切磋、学习和比较,辨其同异,进而形成新的认识和新的成果。纵观历史长河,在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漫长的物质、精神交流互鉴中,其彰显出巨大的同化和创造力量。例如,莱布尼茨同时吸收了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成果,为创立现代科学做出了贡献。

古代中国的文明在亚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有一小部分文明经由东南亚传入非洲。古印度文明衰落后,一部分传入中国及东南亚地区,一部分传入欧洲。古巴比伦的文明主要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两河文明促进了后来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的发展。而古埃及文明传入了非洲西部和南部地区。

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而且由于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在发展的过程中,它也吸收、融合了其他三大文明的成果。

美索不达米亚

古巴比伦是人们已知的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国家之一,古巴比伦文明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文明 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三大古文明不同,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并不是依靠某一个民族或王朝。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兴起的城邦经过许多年的兴衰更替,逐渐形成并发展了这个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明之一。这些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冲积平原上兴起的城邦经历了城市革命。人类建立起了大型城市,城市集群中包含了大型居住区及大规模公共建筑。此外,人类创造了文字,并且开始使用文字进行记录,继而开始出现出版物、科学知识以及从事非生产劳动的专业人员。因此,古巴比伦文明对人类思想的进步及科学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希腊人继承了古巴比伦文明中的数学、物理学和哲学,将它们传播于世,并以此改变了整个中世纪的欧洲;阿拉伯人学习了古巴比伦的建筑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拥有本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犹太人继承了古巴比伦的神学,并将其发扬光大。

古巴比伦王国

约在公元前4000年,居住在这一带的苏美尔人建立了许多村落,并在两河流域建立起密集的灌溉工程。之后,这个平原上出现了有高大城墙的城市集群。渐渐地,苏美尔王朝形成了自己的文明。在苏美尔文明衰落后,古巴比伦城邦逐渐兴起。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阿摩利人灭掉了苏美尔人的乌尔第三王朝,随后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阿摩利人吸收了苏美尔人的许多文化特征且继承了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由此延续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公元前1792年,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约公元前1810—公元前1750年)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汉穆拉比(约公元前1792—公元前1750年在位)是该王国最著名、最有成就的国王,他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大部分地区,在位期间使王国达到全盛。此外,他也建立了许多培养科学思想的机构。而真正使他名垂千古的,是他主导颁布的《汉穆拉比法典》。这部法典被誉为世界第一部成文法典,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因此,后世学者赞誉汉穆拉比为一位卓越伟大的立法者。

亚述帝国

汉穆拉比死后,赫梯人和迦勒底人先后入侵王国,古巴比伦王国的势力分崩离析。从公元前10世纪末起,经过两个多世纪的不断征战,亚述终于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南部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拥有了一个横跨西亚、北非的帝国。

带领亚述帝国进入新亚述时期的人是纳西拔二世,他吞并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中部的大部分地区,为之后彻底征服巴比伦打下了基础。在新亚述帝国时期,中东地区恢复了古巴比伦帝国时的繁荣。

亚述巴尼拔是亚述帝国的最后一位国王。他十分重视文化的发展,在位期间修建了西亚第一座系统化藏书的图书馆,即亚述巴尼拔图书馆。该图书馆拥有当时亚述人所知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书,并且收藏了从苏美尔到古巴比伦时期的大量泥版文献。这些泥版文献的内容涵盖了语言、历史、文学、宗教、医学及天文等领域的知识,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但是,由于亚述帝国的统治政策过于残暴,各地区的反抗活动频繁。亚述政权内部也因为利益和权力的争夺开始逐渐瓦解。在亚述巴尼拔死后,亚述帝国因为频繁的内战开始陷入混乱。

新巴比伦王国

在迦勒底国王那波勃来萨的统治下,巴比伦终于摆脱了亚述的统治。他与米堤亚联合,在公元前612年攻陷了亚述都城,公元前605年灭亚述帝国。巴比伦成了新巴比伦帝国的首都。

随着新巴比伦帝国的建立,建筑工程的新纪元随之而来。那波勃来萨的儿子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国内大兴土木,修建了很多宏伟壮观的建筑物,对巴比伦进行了改造扩大,把这座城市打造成了古代世界的奇迹之一。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重修帝国的庭院,包括重建七曜塔和建造伊什塔尔城门。传说他为思乡的妻子安美依迪丝建造了举世闻名的空中花园,这个花园成了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期间,数次进军巴勒斯坦,最终征服了犹太王国。他将犹太王国的大批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等掳往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二世死后不久,国内阶级矛盾及民族矛盾加剧。

巴比伦的陷落

在公元前539年,新巴比伦帝国被波斯国王居鲁士二世击败。居鲁士二世下达命令,释放巴比伦囚虏——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这段历史对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居鲁士二世和后来的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的统治下,巴比伦重获新生,成了科学技术进步的中心,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巴比伦的学者记录了星座,编制了星表,建立了一些学校和图书馆。在政治方面,巴比伦也有类似于议会的集会。古巴比伦文明深刻推动了古代文明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埋下了种子。

尼罗河畔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早在公元前6 000多年,尼罗河河谷就已经出现了王国。之后,在尼罗河流域的上游及入海口地区分别形成了上埃及、下埃及两个文明。约公元前5450年,下埃及的法尤姆地区出现了早期城市。传说上埃及国王美尼斯统一了上、下埃及,成了古埃及第一王朝的第一位法老, 古埃及从此开启王朝时期。

埃及学家一般将古埃及历史和历代法老王朝分为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000—公元前3100年)、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100—公元前2686年)、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公元前2181年)、第一中间期(约公元前2181—公元前2040年)、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040—公元前1786年)、第二中间期(约公元前1786—公元前1567年)、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67—公元前1085年)、第三中间期(约公元前1085—公元前667年)、后王朝时期(约公元前667—公元前332年),但对于其中具体的年代尚存争议。

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相似,同样重视灌溉农业,因此大力发展水利工程。美尼斯在靠近都城的尼罗河段修筑堤防,发展农业。后来,古埃及文明的发展突飞猛进,很快就有了官僚机构,也相继出现了数学和初级的天文学。

前王朝时期

早期的古埃及人都是聚集在尼罗河河畔小村落里的农户。农业是古埃及的经济基础,定期泛滥的尼罗河为农业生产创造了便利,也为稳定经济及城市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约公元前5500年,一些部落在此创造了农业和畜牧业文化,早期的下埃及文明正是源于这些部落,也由此诞生了古埃及文明的雏形。

前王朝时期是古埃及文明的第一时期。古埃及人在此时创造并发展了石器文化和彩陶文化,并一直延续到罗马时代。前王朝最后一位法老在位时,古埃及开始使用符号来记录,此时的符号为之后古埃及创造自己的象形文字打下了基础。

历代王朝

据传约公元前3200年,第一位法老美尼斯,也被称为那尔迈,以武力统一了上、下埃及,建立了白城(后称“孟斐斯”)以及古埃及第一王朝。有关那尔迈的重要文物有那尔迈调色板等。那尔迈调色板是人们发现的古埃及文物中最有重要意义的物件之一,其中包含一些人们所能发现的较为古老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据传它记录的是古埃及国王那尔迈统一上、下埃及的过程。

在第三和第四王朝时期,古埃及迎来了和平繁荣的黄金时代。法老拥有绝对权力并控制着全国。对古埃及人来说,法老是神一样的存在,法老可以控制富庶的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和劳动力。法老建立强大的王权以使其对国家土地、劳动力、资源的控制合法化,法老的统治是古代埃及文明延续并发展的关键。

在第七和第八王朝时期,王朝内部政权混乱,统治者更替频繁,直到大约公元前2160年,中央政府完全解散,导致帝国发生内战。公元前2040年前后,孟图霍特普二世重新统一了上、下埃及,开启了第十一王朝,他也因此被誉为“第二个美尼斯”。

第十三王朝标志着古埃及历史上另一个动荡时期的开始,在此期间,古埃及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势力范围。在第十八王朝的第一位国王雅赫摩斯一世的领导下,古埃及再次统一。古埃及的发展在第十八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南部尼罗河河谷地带的上埃及的帝国领域从苏丹到埃塞俄比亚,而北部三角洲地区的下埃及的帝国东部边界越过了西奈半岛,直达迦南平原。

在古埃及的三十一个王朝中,第十八王朝是延续时间最长、版图最大、国力最强盛的一个朝代。而图特摩斯三世则是这个王朝的集大成者,他创造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古埃及。这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图特摩斯三世对文化的最大贡献是刻写在卡纳克神庙墙壁上的图特摩斯三世年鉴。图特摩斯三世年鉴是迄今所知古埃及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它是我们研究新王国时期古埃及和西亚的关系最为重要的文献资料之一。

第十九和第二十王朝时期,衰弱的埃及帝国短暂地恢复了往昔的繁荣。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第三位法老,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建筑家,其执政时期是古埃及新王国最后的强盛年代,他也被称为拉美西斯大帝,希腊人称他为奥斯曼狄斯。他长期与同时代的另一强大帝国赫梯争夺叙利亚地区统治权,双方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展开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卡迭石战役),并于公元前1283年与赫梯帝国签订了和约。拉美西斯二世兴建了许多神庙,其中较为著名的是以宏伟著称的阿布·辛拜勒神庙,后来法老修建的许多建筑也都刻上了他的名字。

到公元前7世纪左右,逐渐壮大的亚述帝国在统治了古巴比伦之后,征服了古埃及的第二十五王朝。之后,古埃及王朝的权力一直处于四分五裂之中。公元前525年,强大的波斯帝国征服古埃及,最终将古埃及划为波斯帝国的总督区。在公元前332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占领了这里。

古埃及的终结

亚历山大死后,其继业者托勒密一世建都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城是古埃及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是古埃及在地中海海岸的一个港口,也是古埃及最重要的海港。这里还有著名的亚历山大城图书馆,古埃及各个时期的科学著作都收藏于此。这个图书馆的建立吸引了当时大量的学者前往亚历山大城从事研究工作,其中较为著名的学者有阿基米德、欧几里得等。亚历山大城成了当时的科学文化中心,当时各学科的研究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在公元前31年被屋大维的军队打败。古埃及在公元前30年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随后的6个世纪,古埃及都处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在此期间,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包括古埃及所接受。7世纪,阿拉伯人迁入后建立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的传入使得古埃及文明逐渐没落并最后被阿拉伯文明所取代。古埃及文明对后世的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犹太文明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罗摩相遇

公元前7000年前,印度河流域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据点,其附近形成的冲积平原为灌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关于穆斯林统治之前的古印度的史料非常稀少,人们对于古印度史的了解大多来源于一些统治者的传记及介于史实和传说之间的历史故事。

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印度河文明是兴盛于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1900年的哈拉帕文明。此时期印度河流域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建筑技术,哈拉帕遗址的下水道和排水系统比全盛时期的古罗马还要先进。在当时,除了农业,贸易也是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考古学家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遗址中发现了来自印度河流域的人工制品。之后,哈拉帕文明逐渐衰落,狭义上的古印度文明,即印度河文明随之消亡,印度河流域出现了文明断层。直到雅利安人迁移到印度河流域,带来了他们的神和梵语,并将其引入当地已有信仰系统。雅利安人带来的新文化体系逐渐取代了哈拉帕文明,古印度文明的中心也转移到了恒河流域。

吠陀时期

哈拉帕文明衰落之后的时期被称为吠陀时期,此期间恒河文化昌盛。在吠陀时代后期,社会分为四个等级,这通常被称为“种姓制度”,其中最高层为婆罗门(祭司),其次是刹帝利(武士),中下层是吠舍(农牧民和工商业者),首陀罗(杂工、仆役或奴隶)为最底层。图4.1是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图: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婆罗门规定了永恒的秩序,并通过它来维护中央集权。

图4.1 婆罗门教的瓦尔那等级图

从吠陀时代末期(公元前600年)到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几百年的佛陀时期,是古印度第二次城市繁荣时期。在这段时期里,宗教改革者筏驮摩那和乔答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分别创立了耆那教和佛教。这一时期是古印度文明的繁荣期,随后的孔雀王朝等主要是把佛教向外传播。 新的宗教思想流派的扩散挑战了正统的印度教。

随着新思维模式的发展,城市也在不断地扩张。波斯帝国在大流士一世的统治下,牢牢控制了古印度北部,该地区的居民受制于波斯的法律和文化习俗。波斯和印度的宗教信仰逐渐同化,进一步促进了古印度的宗教和文化改革。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随后又一举进军古印度。古希腊文化影响了古印度的文化,这一时期古印度的雕像和浮雕中塑造的人物在服饰和姿势上都具有明显的古希腊风格。

孔雀王朝时期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从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旃陀罗笈多率领当地人民击败了马其顿驻军,建立了孔雀王朝,统治了几乎整个古印度北部。之后,在阿育王的统治下,帝国达到了鼎盛时期,古印度的奴隶制和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

阿育王统治后期笃信佛教,并在佛教和平教义的基础上建立了新法。在他统治期间,佛教被奉为印度的国教,同时其他教派被允许并存,他甚至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予以慷慨捐助。由于阿育王强调宗教、政治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他在民众的拥戴下统治了古印度长达30多年的时间。在阿育王统治之前,佛教是一个难以获得信徒的小教派。阿育王派遣传教士带着佛教的愿景出国传教后,这个小教派逐渐壮大,成为今天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死后走向衰落,国家渐渐分裂成许多小王国。之后在笈多王朝(约320—540年)统治下的古印度再一次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科学文化的多个领域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伟大成就。伐罗诃密希罗编写了《五大历数全书汇编》,总结了当时古印度在天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之后,该书被阿拉伯学者翻译成阿拉伯语介绍到了阿拉伯世界,这对之后的天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古印度数学家阿耶波多计算出了精确度达5个有效数字的圆周率近似值,他还发现了日月食的成因。

古印度文明的衰落

印度自古就有外族不断入侵,因此,印度文明最大的特点是多分裂、少统一,以及多种宗教文化长期并存。8世纪,穆斯林将军穆罕默德·本·卡西姆征服了印度北部的部分地区,在现代巴基斯坦地区树立了自己的权威,自此揭开了穆斯林入侵印度的序幕。穆斯林的入侵标志着印度本土文明的终结。之后,印度又被莫卧儿帝国征服。印度相继受制于各种外国势力(包括葡萄牙、法国和英国),直到1947年独立。

中华之源

沿着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了诸多村落。与其他三个古文明类似,随着灌溉农业的发展,中华文明在此形成了。梳理世界文明发展史可以看出,其他古文明都曾因外族入侵而中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从未间断。

图4.2为中华文明历史图。该图梳理总结了中华文明的重要阶段,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同时,它指出了各个阶段的阶段或朝代迭代及年代跨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原始社会年代跨度较大,但是其包含的阶段迭代比较少。相反,封建社会年代跨度较小,但是朝代更迭比较多。在中华文明发展的长河中,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对世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图4.2 中华文明历史图

注:图中灰圆表示具体时间节点,封建社会结束于标示的1840年,绿圆表示时间顺序,蓝圆表示时代产物,紫圆表示时代文明及著名事件,虚线为关系线,实线为重要关系线。

原始社会时期

在中华文明出现之前,已经有以亲族关系为核心的原始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元谋人(晚期猿人化石)于1965年在元谋被发现,距今约有170万年,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化石。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文明摇篮”是黄河流域,位于黄河流域的河南省是中国许多早期村庄和农业村落的所在地。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在公元前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的迹象。公元前5300年前后,这些区域都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到公元前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文明形态。

目前人们对中国原始社会的了解大多来源于民间故事及传说。据传,黄帝是生活在黄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联盟首领,炎帝的部落则长期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后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生活和繁衍,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三皇五帝,是“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在不同的史料中,三皇五帝分别有不同的说法:

三皇

· 《礼纬含文嘉》:燧人、伏羲、神农

· 《春秋纬运斗枢》:伏羲、女娲、神农

· 《白虎通·号》:伏羲、神农、祝融

· 《帝王世纪》:伏羲、神农、黄帝

五帝

· 《礼记·月令》: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 《大戴礼记·五帝德》: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 《帝王世纪》: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

五帝时代是“公天下”时代,尧舜禹时期部落首领的确立基于“禅让制”。尧让位给了有才德的舜,舜死后,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禅让制体现了中国上古时期的民主制度。

奴隶社会时期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纪年的朝代。其子启建立了君主世袭制度,王朝的概念也因此广为人知。统治阶级和精英居住在城市群的中心,权力一直掌握在其家族手中。直到公元前1600年,商汤在鸣条之战中击溃了桀的军队,推翻了夏朝的统治,建立了商朝。

夏朝桀的荒淫无度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导致了这次起义。因此,商汤随后接管了这片土地,降低了税收。艺术和文化在此时得以蓬勃发展,青铜冶金、建筑和宗教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商朝从建立初期就进入了疯狂扩张的模式,并出现了大型的仓储设备。此外,祭祀在商朝也是比较普遍的宗教文化活动。在这个时代,天命被定义为众神对公正统治者的祝福,王朝统治者的权力是由天神授予的。虽然著名的“天命”一说在后周才发展起来,但其根源在于从商代就培育起来的信仰。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周王朝。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为西周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年为东周时期。周朝文化繁荣,中华文明得到广泛的传播。在当时,文字被编纂成法典,同时诞生了大批卓越的中国哲学家。

公元前770年,周王朝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平王东迁,标志着西周时代的结束和东周时代的开始。历史上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分为两个时期,即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中国奴隶社会结束)的春秋时期和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哲学、诗歌和艺术进步非常显著的时期。这是中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和孙子等先贤的思想,都在这个时期大放异彩。

封建社会时期

周平王东迁后,各地区都逐渐脱离了洛邑的中央统治,开始争夺自己的势力范围。经过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直到公元前475年,“战国七雄”登上历史舞台,即当时在中国各个地区获得权力的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诸侯国。战国时期的开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确立。

在当时,各诸侯国连年征战,直到秦王嬴政崛起,才结束了这种混战。公元前221年,嬴政从战国冲突中脱颖而出,征服其他6个国家并完成统一,自封为始皇帝。秦始皇开启了中国帝王时代的王朝统治。他下令在他的王国北部边界修建长城。秦始皇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并且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

秦始皇死后不久,由于继任者胡亥的无能,秦朝迅速崩溃。随着秦朝的衰落,中国又陷入了楚汉之争的混乱中。刘邦在垓下之战中围困并击败了项羽,公元前206年,汉朝建立。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汉朝在这400余年里统治了中国。到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发展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汉武帝多次派兵出击匈奴,击退了一直在入侵中原的游牧民族部落。汉朝带来的和平给文化再次繁荣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条件。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了与西方的贸易。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使者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与西域各族的联系,吸收融合了其他地区的文化。

汉朝在科学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进步。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在中国文化中居统治地位。汉武帝还在各地建立学校以培养人才和教授儒家戒律。他还改革了交通和贸易。汉朝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到了唐朝,中华文明的发展到达了又一高峰。中国成了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到清朝末期,吏治腐败,社会动荡,国力日衰。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权力被逐步瓦解。

2.文明的传承

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是除了四大文明之外极其重要的人类文明。古希腊文明与四大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文明在政治、宗教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对彼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学者认为,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文明在政治、哲学、艺术和科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西方文明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古希腊政治思想对现代政府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古希腊陶器和雕塑激发了艺术家们的灵感,如今古希腊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仍然广受欢迎。古希腊文明留下了富有影响力的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现代学者将古罗马文明视为古希腊文明的派生文明 ,它在继承古希腊文明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古罗马的扩张使古希腊文明的许多元素得以传播到地中海地区和西欧的偏远地区。因此,古罗马人融合吸收了古希腊文明后,将古希腊文明的许多思想和成果继承下来,并将它们传播到了更广阔的地区。不同的文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海洋文明的缩影

不同于诞生在大河流域的四大古文明,孕育于爱琴海地区的古希腊文明被称为“海洋文明”。在蔚蓝的海域零星散落着的富饶的古希腊群岛,像是上帝用心播撒下的文明种子。得天独厚的海洋环境,让古希腊人早早地开始了海洋贸易和殖民活动,形成了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原始财富的积累也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加之易于民主管理的小国寡民政治特色,古希腊民众可以直接参与民主管理,为国家建设出谋划策,造就了较高的国民素质,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民主与自由的种子在古希腊生根发芽。如图4.3所示,古希腊作为文明古国,曾经在科技、数学、医学、哲学、文学、雕塑、绘画、建筑等方面都做出过巨大贡献。古希腊文明被很多现代科学家视为现代科学的起源。

图4.3 古希腊文明的诸多影响

注:本图展现了古希腊文明在文学、数学和哲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和人物,其中蓝圆表示成果,红圆表示人物,任意两圆相交表示两者具有一定相关性。

古希腊文明发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当时古希腊主要分为几个独立的城邦,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之后,这些城邦文明逐渐发展成为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的发展过程如图4.4所示。古希腊文明在希腊化时代达到巅峰,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希腊化时代开始了,这一时期在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埃及时结束。对亚洲地区而言,这一时期可以延长到公元10年,也就是最后一个印度—希腊王国被征服的时候。

古希腊文明的政治制度比较复杂,主要有君主制、共和制和城邦制。其中,君主制是古希腊最早的政治制度,指的是由一位统治者统治整个国家。后来,共和制逐渐取代了君主制,共和制的特点是所有公民都参与政治,通过投票来决定重要事项。在这种制度下,古希腊城邦中最著名的就是雅典共和国。最后,城邦制出现了,在这种制度下,城邦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了一个由多个城邦组成的联盟。

图4.4 古希腊文明发展历史图

古希腊文明在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后来的西方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古希腊时期,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绘画艺术都有很高的发展水平。例如,雅典卫城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杰作。此外,古希腊雕塑家也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例如《拉奥孔》。古希腊的绘画艺术也很发达,比如在陶器上描绘人物和故事。

古罗马文明

古罗马文明发祥于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于公元前9世纪初。它经历了三个阶段: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直到1—2世纪,罗马帝国的文明达到了历史巅峰。古罗马文明对现代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艺术、建筑、技术、文学、语言和法律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古罗马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特韦雷河(台伯河)边的一个小镇茁壮成长,成为一个帝国。在其鼎盛时期,帝国拥有了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不列颠、西亚大部分地区、北非和地中海岛屿。罗马统治时期留下了诸多遗产,包括源自拉丁语的罗曼语族(包括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以及现代西方字母表和日历,还有作为世界主要宗教的基督教。古罗马在经历了400多年的共和制之后,在恺撒的领导之下,发展成为帝国,之后进入了罗马帝国和平与繁荣的黄金时期。

古罗马文明深受古希腊科学文化的影响。古罗马人早期在接受了古希腊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公元前2世纪,古罗马人开始吸收古希腊科学精华,抛弃其糟粕。在实践中,古罗马的建筑师和医生往往是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对古希腊学者的尊重一直持续到帝国的末期,因此,他们记录下了悠久而古老的科学思想。

古罗马文明对现代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在几何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例如,古罗马人发明了许多工程上的结构,如渡槽和水车,这些发明为现代工程奠定了基础。他们还在医学方面有许多成就,例如发明了催眠药和许多手术工具。古罗马文明还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这些文献对现代人了解这个文明至关重要。古罗马文明对现代科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为现代科学提供了许多实用的经验。 Qofq03RVzZT7rST1/zzcD0fjhnHxz5sq6rewUghf2AWLxGlEDU6Y5ejFHvfqBe6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