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世界是可以重组的
——关于重组方法论的若干思考

在工作过程中,以及在企业和地方发展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瓶颈乃至危机,如果能够运用重组的思维方法,逢凶化吉、摆脱困境,那无疑是一大幸事。人生和事业在不断重组、不断解决难题的过程中跌宕起伏,会化育成生命的乐章,奏响重组的旋律。我在50余载的工作历程中,有幸参与、主导了一系列重组,包括在上海重组本地股、振兴工业、开发浦东,以及在重庆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从中我深刻领悟到重组的真谛与妙趣。其真谛在于资源优化配置;其妙趣在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重组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智慧的结晶、思维的张力和经验的累积,也是管理者心路历程中最愉悦的篇章。本书辑录了我在重庆工作期间,每每遇到难题时,“以重组求突破”的思维与实践,以期与读者分享重组的感悟。

世界是可以重组的

“重组”二字真是奇妙。“千里为重”,意指空间的转换和历史的邃远;“组”,“糸”旁指“丝绳”,“且”部为“加力”,寓意抓住主干,理清乱麻。两个字组合起来,就是站在历史和战略的高度,发挥聪明才智,抓住问题主线,对事物的构成要素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形成最优解决方案。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写道,“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其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站在这样的哲学高度理解重组,就是通过改变事物的联系方式和运行条件,使其内部结构优化,进而使运动的方式、运动的轨迹朝着理想的方向和预期的目标转化。

无论是词源学考证,还是哲学辩证思考,都告诉我们,重组是一个广泛适用的概念,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可以重组的。

深化改革离不开重组。所谓改革,就是抓住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牛鼻子”,通过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方式来提升综合效率。实际上,改革是体制、机制、制度的重组,重组是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改革与重组异曲同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我们处在一个深刻转型的时代,原有体制弊端尚未根除,新生市场机制有待发育,如何破解长周期、大范围、反复出现的历史遗留问题?如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工作中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如何依托现有条件,着力解决现实的问题,实现预期目标?这些都需要我们运用重组的思维和办法,通过边界条件的调整变化,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协调配合、相得益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重组。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本质上都是通过经济要素、创新驱动、资产结构、股权结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经营运作,以促进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这里面包含诸多重组操作,包括资产重组、组织重组、管理重组、资源重组、要素重组、权利重组等,其目的都是通过重组达到“1+1>2”或“5-2>3”的效果。可以说,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生态,都涉及重组。大千世界,没有什么是不可以重组的。

重组的道路有千万条,重组的方式有千万种,但在困难面前,如何才能抽丝剥茧、条分缕析,迅速找到最合适的重组路径,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发展的突破呢?这就需要把握重组的一般规律,明白重组的目的、条件、方法和注意事项。

重组的五种目的

在企业负责人或者政府官员日常需要处理的事项中,绝大部分用常规方法就可以处理,不需要重组。整天坐在办公室里想重组,为了重组而重组,那是自寻烦恼。重组历来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是有明确目的的。一般在五种情况下,要启动重组的思维。

一是实现超常规发展,需要重组思维。企业要想迅速扩大规模、占领市场,获得战略机会,地方要想加快发展、弯道超车,一般的方法往往是行不通的,这时就需要转变思路,考虑用重组的方法来推动。

二是化解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创新的重组思维。一些问题由来已久、长周期存在,如果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那么这些问题在传统的坐标体系内一定是无解的。这个时候,就要考虑用重组的办法去解决。

三是解决广泛存在的问题,需要独特的重组思维。既然一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那么甲想解决它,乙也想解决它,但大家却都没有想出好的办法,这就说明常规的办法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应该用独特的重组思维来解决。

四是遇上爆发性、危机性、冲撞性的尖锐问题时,也需要重组思维。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在新时期、新形势、新条件下谋求新的突破,延续并不断增强竞争力,就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常规的办法一般不管用,因此必须用重组来摆脱危机,用重组来抓住机遇。

五是在社会发展中产生了新政策、新制度、新环境、新条件,企业的活动空间骤然放大的背景下,需要有重组思维。例如,经济全球化使资源配置的范围超越了国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世界范围内寻求要素的最佳组合和资源的最优利用。一个地方要想分享全球化红利,就必须运用重组思维,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重组涉及五种制度条件

资产重组、资本重组以及投融资体制改革,都涉及市场的微观制度和宏观制度,重组必须根植于市场经济的微观、宏观制度之中。一般来说,从微观到宏观,整个市场制度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层次。

第一,微观制度涉及工商企业、金融企业的制度。法人治理结构、产权结构等都属于这类制度范畴,具体表现为内部管理的控制,也表现为企业的产权。不管是工商企业还是金融企业,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涉及这个问题。

第二,涉及国家投融资体制调整中的投资管理制度和投资控制制度。计划经济时期,所有项目都由国家审批;改革开放后,逐步进行了调整,一些项目不再需要政府审批,而是企业自己做主,但国家也有一套投资管理的制度来监管和约束企业。

第三,重组伴随资本流动,因此会涉及金融监管制度。对于投融资,国家不可能放任自流。一般来说,资金市场方面,国家对商业银行有监管;保险市场方面,对保险公司有监管;资本市场方面,对证券公司和上市公司有监管;但重组过程中会涉及资金市场、保险市场、资本市场的穿透和叠加,因此国家对三大市场监管存在一个综合监管的问题。

第四,涉及国家宏观调控制度。市场经济有其局限性,对市场难以触及或因市场竞争引发社会不公的地方,国家会采用法律、经济、行政的手段进行干预,使其朝着良性方向发展。重组与这套制度安排密切关联。

第五,如果是跨国重组,除了要考虑各个国家上述四个层面的经济制度,还要考虑国与国之间法律和文化的差异。

推进重组的五种方法

当遇到上述五种需要重组的情况时,可以从五个方面去寻求解决方案。

第一,边界调整法。任何企业都是在一定边界条件下运行的,调整边界条件往往能改变企业的运营环境,实现优劣的转换。比如,在某种历史条件下,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负债率高、冗余人员多、社会负担重等问题,一个企业可能有90%以上的负债率、50%以上的冗员,还承担着养老、医疗、教育等各种社会负担,这样的企业的领导肯定不好当。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企业发展边界进行调整,通过关闭破产、核销坏账、债转股、实行下岗再就业、消除企业冗员、剥离企业社会职能等方式,使企业重新焕发活力。实际上,国企边界得以调整后,许多优秀企业就脱颖而出了。

第二,资源优化配置法。资源优化配置法,即在市场原则下,通过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提高各种要素的利用效率,取得更大的收益。近20年来,全球经济跨国发展进程中,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的重组整合方面,既有企业业务流程的水平整合,将企业的研发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外包出去,表现为企业的横向合作或分工,也有上中下游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表现为产业链上的纵向合作或并购。跨国公司通过这种水平与垂直的重组整合,形成了产业链集群化、供应链系统化、价值链枢纽化的特征,该特征已经成为现代国际化大产业的重要标志。资源优化配置法同样适用于企业间的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包括企业上市,垃圾股重组,各种大小集团强强联合,或者优势企业与弱势企业的合并。这不是为合并而合并,而是为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资源优化重组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使参与资源配置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好处,实现多赢。

第三,利益分配法。简单地讲就是切“蛋糕”的方法,通过改变利益分配方式或者分配比例来进行重组,提高效率。以前,利益“蛋糕”有一定的分配格局,现在为了打开新局面、实现新目的,把这个“蛋糕”重新划分后形成新的分配格局,从而实现资源的重新整合,化解一定的矛盾,解决一定的问题。

第四,结构调整法。结构调整法就是对企业内部或者系统内部的体制结构进行改革,包括合并分立、层级压缩,最终目的是实现资源向优秀企业集中,资金向优秀产品集中,资本向优秀企业家集中,进而减少企业内部的扯皮、消耗、“出血点”,提高企业的效益。

第五,管理政策调整法。比如,对无法适配工作要求的管理层人员进行调整,起用懂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对管理方法进行更新;或者出台新的政策措施,从运转机制上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企业高效规范运行。

重组的五个注意事项

不管遇到哪种情况,也不管用什么方法进行重组,都要把握以下五个要点。

其一,不能在重组时搞“民粹主义”。一定要清楚,重组是管理层的事情,是有一定权力、资源、资金、实力的管理者之间默契的行动。一个企业去收购另一个企业的过程,一定是两个企业的领导相互讨论、达成共识的过程,资源的优化配置一定是有权力且相互关联的几个方面的管理者共同做出的决策。

其二,重组要讲时机、讲机遇。可能在某个时点,重组不仅能够成功,而且成本很低。但是,到了另一个时点,重组虽然能做成,但成本却可能提高了一倍。或者再换一个时点,同样的重组方案没准就失败了。因此,重组时要择机而行、果断处置。

其三,重组一定要尽可能照顾方方面面的利益。重组的各方应该是多赢的。在讨论ST(特别处理)企业的重组时,我提出过一个“四边形法则”。简单地讲,ST企业的重组一定涉及四类主体:一是把企业搞得一塌糊涂的原大股东;二是新的战略投资者、新的大股东,或者说战略重组方;三是散户股民;四是ST企业的债权人。重组时,这四个方面的利益要互补,实现四方共赢。首先,不能让战略投资者承担全部坏账,否则他们就不愿意重组了;其次,不能让银行消化所有赖账,银行是不会同意的;最后,不能欺负股民,影响社会稳定。当然,也不能让原来的大股东净身出户,使其股权受到冲击。这个过程中,有各个方面积极性调动的问题,而要义在于,以实现“多赢”作为行事准则。

其四,重组必须在阳光下作业,合乎法律,合乎市场规则,合乎社会公共利益,如果变成几个有权力的人搞了一些阴谋诡计,赚了一笔钱,但损害了社会利益,利己害人,这是行不通的。

其五,重组要基于自身实力,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你有10元的能力,可以拿出3元去重组。但若拿出全部老本,甚至以高杠杆、高负债去重组,那就得不偿失了,不仅眼前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新的问题也会层出不穷,甚至会陷入意料不到的债务危机。这个时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应该冷静再冷静,注意审时度势。

重组者须具备的五大素质

如何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些重组法则呢?我的体会是,一个好的重组推动者,须具备五大素质。

一是善于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一个好的重组者,不仅要有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知晓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各种现象内在的逻辑关系,还要受过案例的训练,而不是依靠死记硬背。重组是不能有框框的,本书提供的几十个案例也不是为了给大家设立框框,而是重在开启思路。攻读MBA(工商管理硕士)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去讨论100个、200个案例,头脑会变得越来越灵活,然后,遇到问题时要忘记所有案例,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根据具体问题来想措施、想方法,思考哪个方法最好,这个方法有没有后遗症,如果有后遗症可以用什么措施来预防。有时,某一次重组很可能和其他案例异曲同工,但是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二是善于化繁为简。古人说:“大道至简。”把复杂问题切割成几个简单问题,然后一个一个地解决,解决以后叠加起来又互为前提,这样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但是,简单化并不是违反游戏规则。比如,后文将提到的银行重组的案例,如果把银行资本金充足问题与不良资产问题搅在一起,把处理银行不良资产与引进战略投资者的问题搅在一起,就会无法厘清问题,所有问题都无法解决。因为如果无法处理不良资产,算不清楚资本金,那么战略投资者也不会来。同时,如果资本金不到位,那么处理不良资产也会遇到困难。因为资本金到位后,银行存贷规模可以放大,100亿元可以做成200亿元,30亿元不良资产在100亿元存贷规模里的占比为30%,在200亿元里就只占15%,银行的信用状况就得以优化。因此,资本金充足是银行可以合规、合法做大做强的基础,但不良债务的处理又是补充资本金、吸引战略投资者的前提和条件。由此来看,重组要善于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问题,这几个简单问题是一个不能分割、互为前提的整体,对于每个简单问题都要用有力的措施确保实施到位,最后将其组装起来,这样就把复杂问题解决了。有些重组不成功,往往是因为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或者把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复杂了。

三是善于运用国家各类政策。重组必须善于把国家的各类政策、各类金融工具用足、用好、用活。也就是说,必须把国家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根据实际情况用得恰到好处。这些游戏规则就像万花筒,这个案例这样转,那个案例那样转,每转一次就是一个不同的图案。其实,原理差不多,区别在于组合的方法不同。比如股权分置改革,国家关于上市公司的政策有十几条,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不能把股改跟这十几条政策完全脱开,就股改论股改,那是不容易奏效的。反之,如果把股改前后国家许可的资本市场的各种制度、方法和工具弄清楚,根据当时的股改状况,再提出合理的操作方案,就会使股改得到三个好的预期:一是股改后上市公司的发展肯定好于股改前,二是股改后上市公司的总市值绝不会低于股改前的总市值,三是企业的业务、管理更有前景。如果股改方案给人的感觉是有这三个好的预期,那就是成功的。然而,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和股改方案中各种政策工具是否用足、用好有关。

四是善于利用身边的条件、资源。重组要从身边做起。任何一种重组,都是基于问题的解决、困难的解决。我们身边往往就有现存的各种资源、信息和关键因素,就看我们是不是独具慧眼,能否抽丝剥茧、条分缕析,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进而通过事物发展边界条件的调整,抓住关键环节,实现资源要素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用最大化。重组这件事,不靠天、不靠地,不靠外力、不靠运气,靠的是管理者系统的思维、正确的判断、有效的决策,因为重组的资源要素就在管理者身边。

五是在重组中善于把握底线思维,不留后遗症。要防止在重组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解决了一个问题,又引发了另一个更大的问题;要防止在重组中把现在的问题推向未来,现在的问题看似解决了,却引发了未来性质更严重的危机;要防止在重组中以邻为壑,不能把自己的问题转嫁给别人。例如,2000年美国为解决房地产不景气问题,把房地产中的问题贷款重组成次级债,引发了2008年的次债危机,而后,为了解决金融危机问题,美国大量的财政透支又引发了2010年美国政府债务危机,这些都是反面教材。

总之,用重组、整合的心态去面对各种各样的重大问题,碰到难题、解决难题后,你常常会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重组的最高境界就是,你已经把中央的政策、法律限制的问题、手中可以操作的杠杆资源、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条件,都装在脑子里形成一个框,在这个框里,你可以对所有的东西任意地组合,但是“随心所欲不逾矩”。到了这一步,组合出来的方案,就能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和认同。

以上就是我的重组心得,概括起来就是:重组的本质是资源优化配置、体制机制创新,重组的奥妙在于“随心所欲不逾矩”“柳暗花明又一村”。对企业家而言,掌握了重组这个工具,就多了一种运筹财富、摆脱危机的本事;对政府官员而言,掌握了重组这个工具,就多了一种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3LEUNmvhHiHq39FqhN1kZoferdDW46AUr/Me90G0lOS/utoVBCVkCN6WQeWJBPv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