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前提

国家现代化必须由现代政党推动并领导。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中华民族进入屈辱和衰败的历史节点,逐渐落后于世界现代化浪潮。中华民族被动地融入世界近代历史潮流,不断探索实现救亡图存、发展现代化事业。着眼于这个伟大的奋斗目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先进人物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资产阶级领导旧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屡屡受挫,封建军阀政权与帝国主义势力相互勾结,战乱不断、社会极度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巨大障碍,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悲惨局面没有得到改变。塞缪尔·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提出:“一个现代化中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如果没有一个集体的领导,就无法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强大的组织和凝聚力,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明确现代化前提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入中国,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先进分子,这一科学的指导思想与中国工人运动紧密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崇高使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凝聚了强劲的动力和磅礴的力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深刻认识到没有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只能是一种幻想。击溃殖民者、打败入侵者成为这一时期现代化思想萌芽的重要前提。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虽然尚未正式使用“现代化”一词,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概念和路径的探索已经逐渐明晰。毛泽东明确指出:“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 换言之,铲除落后的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国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在1922年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党制定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目标,主张先实现民族独立,然后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道路,首先就是要以革命为手段,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存状态,“建立一个新中国”

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他认为,无论是资本主义营垒还是社会主义阵线,都不允许中国踏上跟随资本主义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而当时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现代化基础条件遏制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的执行。因此,中国的现代化需要分“两步走”,其中第一阶段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区别于“旧范畴的民主主义”的、“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明确了党的现代化目标,既囊括了政治现代化,也包括经济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这种“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牢牢把握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政治上是自由的、在经济上是繁荣的、在文化上是文明先进的,确保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成为领导因素。

二、重视工业化对现代化的积极作用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巩固中华民族独立的重要保障,是“足以引起一切变化的力量”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工业发展,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将实现工业化作为党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组织工业短期训练班,培养懂技术知识的共产党员,反对只做抽象“革命工作”的空头“革命家”。中央苏区时期,党积极探索实现工业化的路径,重视利用外部力量发展工农业生产,鼓励引进外国投资和借款加强中国工业基础设施建设。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就是要“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即要在获得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后及时采取切实步骤,在现实基础上发展更进步、更发达的农业,不断提高工业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并努力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 这是在极度落后的经济和社会国情基础上做出的战略安排,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角度出发说明工业化的意义和要求,为未来中国的工人阶级定下了任务,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初期建设的前瞻性考量。

1947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打退了国民党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在革命战争到达转折点之际,毛泽东论述了当前的形势,再一次重申中国人民的任务,就是要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革命的胜利解除了人民身上的压迫和枷锁,带来了和平民主的现实局面,这是“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 ,进而带来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可能性。没有工业,就没有巩固的国防和国家的富强。194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国家发展的前进方向,从理论上提出了建立工业国的大体思路,即“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本时期现代化探索的历史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初步描摹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纲领、目标、任务和路径。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思想与中国革命实践及社情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成功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最终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废除旧的封建生产关系,没收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和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基础和新民主主义政权,这一时期的生产关系变革密切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实际,为实现现代化奠定了根本前提和制度基础,回答了在一个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农业国家,实现革命胜利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新民主主义理论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将中国式现代化的萌芽置于世界现代化的潮流和中国革命的发展之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指导思想,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4mYPt5f4EPXjSOqfHfqZQzROndI7ClsZY6/YQ/JlV+yXOoOzfijDqaKbfGp3cf+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