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技控的天花板是认知水平

科学的目的不是打开无穷智慧的大门,而是在无休止的谬误前面画一道界线。

——贝托尔持·布莱希特,《伽利略传》

我有一次与一位做餐饮的大佬一起吃饭,请他评价一下这家饭店的水平。他起身转了一圈后说:“一般。”看到同桌的人都一脸困惑,他给大家解释了一番。原来一家好的饭店会有一两道几乎每桌客人都点的菜,很多人是为了这一两道菜来的。而在这家饭店,每桌客人点的菜几乎都不一样,这说明大家都是因为工作或生活在附近,为了方便来的。如果大家是为了方便来的,那么开在写字楼的饭店周末和晚上就没客人来,开在商场的饭店非周末时间就会空着。

每个行当有每个行当的秘密,很多人入了这一行却不知道这个秘密,就很容易被无知之错打败。

认知是行动的先导。人类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源于认知的突破,源于对无知之错持之以恒地消除。一代代的先驱就像《星际迷航》那句著名的台词所说的一样: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效率的天花板是技控,技控的天花板是认知。我们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的历程中可以看到认知突破对技控发展的关键作用。

技控方法是科学、技术和工程的三位一体。科学是原理,技术是手段,工程是实践。比如,核能源利用的科学原理即质能方程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很多国家知道原理却没能掌握核技术,而掌握核技术的国家也只有极少一部分有能力来实施核工程。再比如,从牛顿提出第三运动定律到阿波罗11号利用这个原理登月,中间需要克服的技术和工程难关数不胜数。

美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二战后得到巨大的提升,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其重视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成果距离实际应用很远,但若搞清楚原理,应用的潜力就能发挥得更彻底。美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一个是美国第一任物理学会会长亨利·奥古斯特·罗兰1883年8月24日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为纯科学呼吁》一文。该文是罗兰在当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的演讲稿,它改变了美国对基础研究的看法。

另一个是1945年7月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主任范内瓦·布什向美国总统提交了一份科学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报告中说:“进行基础研究并不考虑实际目的。它产生的是一般性知识以及对自然及其规律的理解。它提供的是科学资本,是所有实际知识应用的源头活水。今天,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的引领者,这一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真理。”

同样,日本企业的技控水平能够在二战后迅速提升并带动整个日本工商业的崛起,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原因也是认知的突破。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东京总部的大厅里挂着3张大照片,一张照片上是丰田的创始人,一张照片上是丰田目前的总裁,第三张照片比前两张都大很多,照片上的人是戴明。对戴明的这种敬重不是发生在丰田这一家企业,而是几乎所有日本企业都有一个共识,认为是戴明让新日本诞生的。

一般人会认为戴明对日本的主要贡献是帮助日本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其实这不是最重要的,戴明对日本最大的贡献是让日本企业有了技控思维。戴明说:“尽力而为是不够的;你必须知道该怎么做,然后尽力而为。”戴明在1950年提出“使生产成为系统”的要求,让日本人普遍接受了“质量是稳定的质量系统的产物”这一理念。也正是因为日本管理者和工程师三十年如一日地构建了一套质量系统,日本制造业最终才能在全球胜出。

多数中国企业的观念还停留在人控层面,很多人认为完美的质量源于工匠精神。智能制造专家林雪萍先生说:“工匠精神并不能确保质量,追求完美的态度不能,勤奋地工作不能,热情洋溢的状态也不能确保质量。质量是由一个体系所生成的,它是一把连环锁,每个参与者都只有其中的一把钥匙。一个简单的事实是设计决定了产品固有质量及可靠性水平,而工匠精神只能在车间做到有限的补救,但无法超过设计的质量预期。”

技控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工业思维,因为错过了现代工业革命的洗礼,中国企业的思维至今还停留在工业时代之前。要想跟上现代企业的步伐,中国企业就必须补上这一课。 PGPfSPmpyUnjmtPS+3UkbgCEPz2Zon7PD0Sr4s1m1WdMcH+NMdpHcC/vI5dqWuN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