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节
神舟五号

·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 航天员: 杨利伟

· 发射时间: 2003年10月15日9时

· 返回时间: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 着陆地点: 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 发射目的: 考核载人航天工程环境,获取航天员空间生活环境及与安全相关的数据;考核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的工作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和系统间的协调性

· 主要任务: 考察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

· 试验任务: 航天员按照预定程序和地面指挥,手动补发船箭分离、帆板展开、推返分离等指令,完成飞船状态监视、血压测量、摄影摄像、饮食睡眠等工作任务

搭载着神舟五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神舟五号是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继连续四艘无人航天飞船后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搭载着神舟五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将第一位中国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返回舱载着航天员杨利伟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圆满完成。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成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历史性的突破,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这一壮举,使中华民族千年来的飞天梦照进了现实,于21世纪伊始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树起了一座耀眼的丰碑。

航天员杨利伟

1.1 飞船特色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全长8.86米,直径2.8米,总重量达7790千克。其与神舟四号飞船的船舱构型基本相似,并采用了“神舟”系列飞船经典的“三舱一段”式结构,该结构由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和附加段组成。

神舟五号此次在轨飞行期间的主要任务是考核载人航天工程的环境,因此工程师们将飞船的附加段从原本的半球体改成加大的圆柱体,并清空了返回舱内的大部分非必要设备,使航天员有足够大的空间进行更多的活动,更好地执行科学观察任务。

虽然此次神舟五号的飞行任务只有杨利伟一名航天员,但返回舱内大约有2.2米×2.5米的可用面积,可容纳三名航天员,为后续的航天员乘组执行任务做好了前期铺垫和准备工作。

航天员乘组: 由2名及以上航天员组成的、执行某项航天任务的乘员小组。

神舟五号飞船模拟图

航天员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驾驶舱内

为了确保在本次飞行任务中航天员不会发生意外,神舟五号在神舟四号的基础上,进行了57处改进,通过了65项相关试验。此次新增加的故障自动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内设定了几百种故障模式,以保证能够在危险发生的瞬间发出警报,使航天员在火箭发射后的一段时间内也能从火箭中逃生,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飞船的设计师们用新研制出的胀环式座椅缓冲器取代了之前的切刀式座椅缓冲器,使得飞船即使背向着陆点降落,也能将航天员受到的冲击危害降低到安全范围内。

除此之外,在火箭发射后的上升阶段,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海陆区域共设立了7个应急救生区,安排12架直升机、6艘救援船及多辆地面搜救车实时待命,准备随时执行搜救任务;在载人飞船的运行阶段,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更是在全球范围内专门增加了十个自主应急返回着陆区,让航天员能够在面临突发情况时就近返回;神舟五号还增加了人工控制返回功能,航天员在自动返回系统失效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手动控制返回舱实现安全返回地面。

1.2 中国人的第一次载人航天之旅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杨利伟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中写的太空日志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上,搭载着神舟五号的“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英姿勃发,在收到“点火”指令后腾空而起,疾速飞向太空。

9时10分前后,神舟五号进入预定轨道。从这一刻起,浩瀚无垠的太空迎来了第一位中国访客——航天员杨利伟。这时,我们的航天员杨利伟在工作日志本的背面写下了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啦!”

【10月15日9时31分】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收到了驻守在南太平洋的远望二号测控船捕获的神舟五号信息。飞船舱内的图像被清晰地显示在大屏幕上,杨利伟在与医学监督医生通话时显得相当沉稳,他说:“我感觉良好!”

10时前后,在神舟五号环绕地球飞行第一圈时,地面指挥人员报告舱内环境正常,杨利伟得到指令,打开面罩,拿着书和笔。当他松开手时,笔在太空失重环境下飘浮起来。

【10月15日10时31分】

神舟五号进入喀什测控站检测区域,接到地面指令的杨利伟轻松熟练地摘下手套,并解开系在膝盖下方的束缚带。

10时40分前后,神舟五号开始绕地球飞行第二圈,杨利伟由卧姿改为坐姿,并通过飞船的圆形舷窗向外观测。

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中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帜,并用中英两种语言说:“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

神舟五号搭载了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旗、一面联合国旗帜、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10月15日11时】

杨利伟开始在太空中进餐。他一边看书,一边用捏挤包装袋的方式享用着这顿不同寻常的午餐。

12时前后,在太空“出差”的杨利伟第一次休息。仰面躺卧的杨利伟表情沉静,且他的这次酣眠持续了大约3个小时。

15时52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杨利伟了解飞船的工作状况和他的身体状况,他报告说:航天服气密性良好,飞船工作正常。

【10月15日15时54分】

神舟五号变轨程序启动,飞船尾部喷出橘黄色火焰,加速飞行。很快,飞船重新恢复平稳的飞行状态。整个过程中,航天员杨利伟始终神情镇定。远望二号测控船向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汇报:神舟五号变轨成功。

18时40分许,神舟五号围绕地球运行到第七圈,杨利伟在太空中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他在距地面343千米的太空中说:“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怀。”

【10月15日19时58分】

神舟五号围绕地球运行到第八圈时,杨利伟与妻子张玉梅、儿子杨宁康通话。杨利伟对妻子说:“在太空感觉很好,太空的景色非常美。”又对儿子说,“好儿子,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

杨利伟与父母妻儿进行天地对话

【10月16日5时35分】

神舟五号围绕地球飞行到第十四圈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飞船发送了返回指令。按照程序,神舟五号建立返回姿态,经过返回制动、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等一系列太空控制动作,返回舱开始从太空返航。

【10月16日6时许】

航天员杨利伟报告身体状况良好。返回舱引导伞已打开。

稍后,航天员杨利伟再次报告身体状况良好。返回舱主伞工作正常。

【10月16日6时23分】

神舟五号在太空绕地球运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顺利完成各项预定操作任务后,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相差4.8千米,返回舱完好无损,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

至此,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完成!

1.3 发射小结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进入太空,从这一刻起,星辰大海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我们中国人终于实现了自由往返于天地之间的梦想。

杨利伟面对镜头做出“胜利”的手势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载人飞行带上太空的国旗

杨利伟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上的“自拍照”

组图:杨利伟在太空拍摄的作品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任务的圆满完成,离不开每一位航天人的奉献与拼搏。航天员杨利伟在这次飞行任务中,凭借自身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为我国接下来的载人航天任务的顺利开展积累了诸多宝贵的经验。

技术限制的窘境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上还没有清晰的直播设备,第一次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只携带了一台500万像素的普通数码相机。当时飞船内也没有方便航天员“自拍”的设备,杨利伟借助工具包中的胶带,将相机固定在前仪表板上,才完成了自拍。

可惜的是,由于当时相机存储容量的限制,在中国人的首次太空之旅中,杨利伟只拍摄了100多张照片。

一次飞行,三次惊险

虽然神舟五号飞行任务最终圆满完成,但过程却充满了艰难险阻,甚至出现了突发险情。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托举下腾空而起。火箭升空时的推力给飞船内的航天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对于平时接受过相关训练的航天员杨利伟来说尚在可承受范围内,可是在飞船发射的上升阶段,火箭与飞船产生了共振。

在常态下,这种共振不足以致命,但当时的航天员杨利伟还处在火箭推动带来的巨大压力中,两者叠加,让从未经历这种训练的航天员杨利伟经历了“感觉自己要牺牲了”的26秒。最终,他用惊人的意志力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成功进入太空。

在神舟五号的返回阶段,航天员杨利伟再次历险。飞船返回舱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与大气摩擦,会在舱外产生16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此时,神舟五号返回舱左右两侧的舷窗陆续出现了裂纹。事后经过研发人员确认,裂开的只是返回舱的防烧涂层,并不是舷窗。幸好这只是虚惊一场,如果当时舷窗真的产生了裂纹,那么对于返回舱内的杨利伟来说将是致命的威胁。

当神舟五号返回舱划破天际出现在众人目视范围内时,第三次惊险随即而至。为返回舱减速的降落伞轻微破损,导致神舟五号返回舱的落地速度过快,返回舱就像皮球一样在落地后重新弹起,返回舱在第二次落地时产生的冲击力导致航天员杨利伟向右重重撞去,头戴式话筒上的棱角划破了他的嘴角。

万幸的是,神舟五号返回舱的质量与我们的航天员心理素质过硬,才使得二次落地并未出现更严重的事故。除嘴角处的轻微伤口外,航天员杨利伟的身体状况一切正常,在落地后更是能够自主出舱。

都说伤疤是英雄的勋章,在此,让我们向航天英雄杨利伟致敬!

神舟五号着陆瞬间

航天员杨利伟嘴角轻微受伤

致命的8赫兹共振

当两个物体振动频率相近时,它们之间就可以在完全没有任何接触的情况下传递能量。8赫兹是火箭飞行过程中固有的振动频率,人体内脏的振动频率恰好也是8赫兹,两者在飞行过程中产生了共振,给人带来的痛苦是难以想象的。 jPzU+1lloDWAWGI9HL86rlC+FN7LSP8tA539E2qyEGqCE7IZYTPLeOrBm28Mi1O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