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修复过去

前些日子,一位怀孕的准妈妈问我,如果可以给新手父母一个建议,那会是什么。

我告诉她,无论孩子的年纪多大,他都会以行动来提醒你,你在他那个年纪时所经历的情绪。她听完以后,有点困惑地看着我。

约莫一年后,那个妈妈带着才刚会走路的小孩来找我。她告诉我,当时她没太听懂我的意思,但记住了我的话。等她逐渐适应母亲这个角色以后,她开始觉得我讲得很有道理,那番话也帮她理解了孩子。

你不会清楚记得自己在襁褓时期是什么样子,但在其他层面上你会记得,因为你的孩子会不断地提醒你。

如果在你的某个年龄段,父母离开了你,等你的孩子到了类似的年龄,你也会开始抽离孩子。或者,你在某个年纪开始感到孤单,等你的孩子到了相似的年纪时,你也会想在情感上抽离他。马克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不想面对孩子在他身上触发的情绪。

你会想要逃离那些感觉,也想逃离孩子,但如果你真的那样做了,就是把过去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也传给孩子。

你有很多好的东西可以传承给下一代——例如你获得的关爱——你一定不想把你承袭的恐惧、憎恨、孤独或怨恨继续传给孩子。有时你会觉得很烦,就像你偶尔对伴侣、父母、朋友或自己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只要承认你偶尔会这样想,你就不会因为孩子唤起你内在的情绪,而立刻冲动地去惩罚他们。

如果你像马克那样,发现自己讨厌家庭生活是因为觉得自己被忽视,那可能是源自你小时候也有这种被忽视的经历,遭到父母之中的任何一人或两人共同的忽视。有时这种怨恨给人的感觉更像厌恶,它会导致亲子之间的疏离感。

有些家长认为我用“遗弃”和“怨恨”之类的字眼太夸张了。他们说:“我并不怨恨孩子,有时我只是想独自静一静,我还是很爱孩子的。”

我觉得遗弃就像是一道光谱,在最严重的那端,是像马克的父亲那样抛家弃子,完全抽离孩子的生活。而当孩子想要你陪伴时,你让他走开,或孩子想让你看他的画作时(某种程度上,那是孩子试图向你展示他真正的样子),你只是做做样子,敷衍一下,并没有认真地去看,那也算是一种程度轻微的“遗弃”。

这种想把孩子从自己身边赶走、想让孩子睡久一点、想让孩子独立玩耍以免占用你时间的感觉,会在你不想去理解孩子的时候出现,因为孩子让你痛苦地想起自己的童年。正因为如此,你无法迎合孩子的需要。

你可能会告诉自己,之所以把孩子推开,是因为你想要体验生活的其他部分,例如工作、朋友、追剧、娱乐,但你要知道,孩子这么黏人只是一个阶段的表现,等小孩慢慢长大,不再那么黏人以后,你可以重拾工作、朋友和休闲娱乐,而且未来肯定会有一天,孩子不再需要你,并想方设法远离你。

遗憾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很难阻止自己把幼时受到的对待继续传给下一代。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感受,然后反思。正视自己想要采取的不当的因应方式(以马克的例子来说,是抛下妻子和儿子,一走了之),会让人产生愧疚感和防御心态。但愧疚不是坏事,当我们意识到正在发生的事情时,可以把愧疚转化为庆幸,因为它提醒我们需要改变。

对家长来说,真正重要的是,和孩子轻松自在地相处,让孩子感到安全,让孩子觉得你想要陪伴他。我们的言语也会发挥小小的作用,但更大的作用体现在我们展现出的温情、触碰、善意和尊重:尊重孩子的感受,尊重他们的个性、观点,以及看世界的角度。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在孩子清醒时,表达对他们的爱,而不仅仅是在他们安静入睡时才展现出来。

如果你觉得自己每天几乎时时刻刻都想远离孩子,你真正需要远离的,可能是孩子在你身上触发的感觉。为了避免受到那些触发因素的控制,你可以抱着同理心去回顾你婴幼儿时期或童年的经历。这样你就能发觉孩子对你的需求和渴望。偶尔找个保姆来帮你照顾孩子,让你去享受一些成年人应有的乐趣,这也是一种暂时的逃离,但如果这种想要逃离的感觉特别强烈,而且好像随时都在,那你就要好好回想一下你在你的孩子这个年纪时的感受。

•练习:带着同理心回顾过往

问问你自己,孩子的哪些行为让你产生最强烈的负面反应。你小时候出现同样的行为时,发生了什么事?

•练习:来自记忆的信息

闭上眼睛,找到你最早的记忆,那可能只是一个图像或一种感觉,也可能是一个故事。在那个记忆中,你最主要的情绪是什么?那个记忆和现在的你有什么关联?那个记忆如何影响你的亲子教养方式?

切记:你做这个练习时,若是出现任何反应(例如不想有羞愧感,而导致你现在总是坚持自己是对的,宁可牺牲孩子),你应该庆幸自己发现了这个问题,而不用觉得羞愧,或是防御性地立刻撇清,并继续以同样的行为因应那种感受。 lt8jOo0OVrLgDVJBnX/DhM9YKRSZJqjHaqtByJd0n2kc6VPCHlTDqK+reL4lqP7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