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同有三和 人生及生命健康的圆满

外则“天地人”三和,内则“性身心”三和

三和——其实也是我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外而言,要实现与天地、自然及人的和合。从内而言,要实现生命不同层次的和合。生命最深或最根本的层次是性,性和的重要标志是没有脾气,亦即没有不良情绪;中间的层次是心,心和的重要标志是没有私欲;最表的层次是身,身和的重要标志是远离一切不良嗜好。我个人认为,人生及生命健康的圆满一定要建立在三和的基础上。

这些年来,我一直对中医深层问题进行着思考,尤其是“医为仁术”这个命题。思考的结果是,这一命题不仅具有道德的定义,更具学术定义。也就是说,仁不仅是儒家需要研究和践行的,同样也是医家要研究和践行的。研习践行仁,就与礼分不开。孔圣云:“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此中医之尚礼也。“礼”是什么?礼是天地人与其本来相应的面目,而这个面目用有子的话来说,就是“和”。“和”在《中庸》中谓之“中节”,即无有太过或不及的状态。《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此中节、此和、此礼、此面目,实际上都是天道通过损(泻)补二法来达到的。

为什么中医用的法归结起来亦此二法?这就是天道!这是中医的来源。《老子》接下来说:“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道完全相反,它造就了更多的太过与不及,所以是远离中节、远离和、远离礼的道。人道为什么会如此?就是因为人的私欲及对“我”的执着。孔子之所以强调克己复礼,就是因为不克己(己之私欲和执着),礼就不可能成就。礼是与天地人之本相应的东西,仁亦如此。太史公云:“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由克己而复礼,由复礼而归仁,实际探讨的都是天地人的问题。此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故礼之和,实际就是与天地人和,此为探讨中医诸多问题之关键。

与天地人和是谓健康的状态,《素问》谓此为“平人”。具体言之,与天和者,乃与六气相和,适寒温、慎起居者是也。与地和者,乃与五味相和,饮食有节者是也。那么与人和呢?这里包括与人的性心身相和。性若服人,则与人性和;心若爱人,则与人心和;身若让人,则与人身和。如此则能不病。

反之,与天地人失和,则为疾病,则为非平人。具体来说,与天失和,即与六气失和。凡不法阴阳,不和术数,起居无常,不适寒温者,皆可与天失和。与地失和者,即与五味失和。凡不法阴阳,不和术数,饮食无节者,皆可与地失和。药之所以有寒热者,调与天之失和;药之所以有五味者,调与地之失和。与人失和的情况比较复杂,大体言之,主要由不良情绪所致。人一旦有情绪(不良)就很难服人,很难爱人,很难让人,于是性心身便失和了。

所以,疾病实际是由三失和导致的,有些时候三者俱足,有些时候三者或居其一或居其二。为什么有的疾病很容易被药物或针灸等方法治愈,而有的却很难呢?请思维之!

人之失和:现今医学的盲区何在?

以余所见,天地人虽相互影响,然药物、针灸所及,究以天地失和为主。于情绪所致之人失和,作用较微。有云:科学唯一不能作用的是情绪!此言尤值品味。于今,医学的规模和医学的进步都是过去难以想象的,但为何难治性疾病却越来越多?这是不好解释的!唯一的可能是现今医学存在盲区,盲区何在呢?我想这个盲区就是对人和的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人失和是重要的病因,更没有意识到是难治性疾病的主因。所以,很希望开展这方面的大众教育,让大家明白疾病是怎样产生的。对照自身,自身有哪些引发疾病的因素?引发疾病后,哪些可以借助医生的帮助得以解决?哪些是医生也没办法,须靠自己才能解决的?

因此,开展对包括医者在内的普及教育非常必要。若大众皆能明了并认同此理,则不但健康有规可循,疾病有矩可治,且因人和教育的开展,家庭由此步入和谐,进而社会、国家步入和谐,此实为百年千秋之大计也。余心目中的“中医巴比松”就打算从这项教育开始!巴比松是巴黎近郊的一个小镇,大约200年前,由于一群崇尚自然的艺术家们在此聚集,形成了巴比松画派,并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印象派画家。十余年前,乘讲学之余,我对巴比松小镇一次不经意的造访,使心中的这个中医小镇梦(我称其为“中医巴比松”)一直萦绕至今。

如大家的意见、情绪等问题确实不容易解决,否则《中庸》也不会将“喜怒哀乐”搬出来,作为天下的大根大本。《老子》云:“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战胜自己以外的任何人,那只能称作力量,不能称为强者。只有战胜自己,才可称为强!战胜自己,其实就是战胜情绪的干扰。我们体味一下过去,情绪一旦上来,有几个人是能够不受干扰的?品一品“怒”字吧,一旦在怒中,心就被奴役了,心被奴役,哪有自在可言?

我以为解除情绪的干扰,进而步入人和,晚清树桐先生的学问可谓是最当机、最方便的法门。先生的学问皆从行持上来,所以,若欲切身受用,亦必须在日用中去直面、去担当。产生情绪问题最直接的地方,是家庭。因此树桐先生的道,又被称为“家道”。解除情绪的干扰,在树桐先生这里被称为“化性”,是人生的一门大学问。只有这门学问做好了,才有真正的健康、幸福和安乐可言。化性不容易啊,这是一门真功夫,一门无条件的功夫!所以先生有言:“死心化性。”死什么心呢?死人心,死为自我打算的这颗心,死维护自我尊严的这颗心,如是才能化性。

人心有种种称谓,或曰私心,或曰自我,或曰我执。《尚书》有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古德又言:“人心死,道心生。”我在五十岁以后,阅人多了,更知道这个心的厉害!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学这学那,最后发现还是学如何更巧妙地维护这个心。想到古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未免会心一笑,就是她了!

就拿我开设微博而言,起初糊里糊涂地被学生拉上来了,转念一想,这个可以方便将自己的感受随时与大家分享,或许正反都是借鉴。再往下,看到有粉丝了,前一阵粉丝暴涨,这几天怎么动静不大?所以,每次打开微博最先看的是粉丝多了几个?看看吧,人心就是如此,再多的道念都会被它吞没。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顺应人心好比顺流而下,有太多的顺缘。这些年揭露的贪污受贿触目惊心,可是上来前,这些同志也都曾憎恶这些事啊!为何一上来就不一样了呢?顺缘太多。而体认道心则好比逆流寻源,当然是充满逆境了,古人形容这个过程是“逆流行舟,一进九退”。道之所以不可须臾离,就在此了。

为什么说“中医尚礼,西医尚刑”?

不少朋友问我这样的问题:某种病中医是否能治?对此类问题我感到很难回答。这就像问经商能否赚钱一样。为什么我要提出中医是尚礼的医学?为什么要谈三和的问题?为什么想做这方面的普及教育乃至为什么要开微博?其实就是想让大家自己来回答这样的问题!知道疾病是怎么来的,哪些问题要自己来解决。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也。”所以尚礼就是尚尊重,尊重自然,尊重周围,乃至尊重一切!因为每一事物的成就都须众缘合和,单一的力量再强大,也难成办些微之事。这是宇宙的真理和实相。明白这一点,就自然不会过分强调自己的力量,就自然会生起谦卑尊重之心。易卦六十四,唯谦卦六爻皆吉,这就叫尚礼!反过来看,西医为什么走向对抗医学,为什么尚刑?因为现代科技造就的力量太大了。人一旦拥有过大的力量,往往就会认为没有什么不可战胜,对抗与尚刑的路线由此而生。对抗与尚刑能够迅速解决许多问题,而带来的新问题是新的无休止的对抗。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就是这条线的结果。

从尚礼与尚刑的角度看待中西医,可以比较客观地认识两者的关系。过去我们或者将其视为一体,从而采用同一的教育、临床、研究;或者将其完全对立。我以为二者皆不可取。实际上,从刑礼的角度来看,中西医是互补的关系,一个社会没有刑会乱,没有礼更会从根本上乱。社会如此,人身亦然。卢崇汉师对于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就很能说明刑礼的互补。师于肿瘤及血液病等重大难治性疾病疗效极佳,但并不排斥在体质能够接受情况下的西医治疗。乱世用重刑,但刑滥用又必为乱之根源。而礼用若能真正全面实现,刑用是可以避免的,但现实很难达到,所以刑用也就难以避免。

天地人三和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不妨思考,三失和导致疾病,从《内经》的时代到今天,各者孰轻孰重是否发生了变化?以我的临床经历,难治性疾病几乎毫无例外地都与严重的人失和有关。此问题若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则针药的作用要打折扣,或者病易反复。是以吁请业内业外的同仁关注这一问题的解决!

怨恨恼怒烦:“心转情”还是“情转心”?

《内经》言七情,树桐先生的体系讲五毒(怨、恨、恼、怒、烦)。细品七情,除喜(心所主)外,其余的怒、悲、思、忧、恐、惊皆为负面情志。何故?这里隐着一个心转情还是情转心的问题。以心转情者则能做主,以情转心者则不能做主。前者阳主阴从,是为康乐;后者阴主阳从,失于康乐也。

举一个例子,在门诊看到学生对患者的处理不合意时,我会当众呵责,这便是心被情转了。因为心无好坏对错,但情有!三祖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即是如此。今晨收到一学生的“最后通牒”,才知棒喝之下,诸生多半已遍体鳞伤了。想到德山临济的时代在我这里就要结束了,似乎有些惋念!但细思之,“惋念”实际是割尾巴怕疼!人心的诡异就是如此,错了还要找说法,所以言禀性难移,于此可见一斑。德山临济乃以棒喝为接引方便,吾以呵责为禀性方便。祈愿诸仁者以我为戒!

大抵言之,心乃三界总轴,故凡事必由心开始。而心之下手处在调伏人心。所谓人心,即专为自己打算之心。人多以为不为自己谋求,何来舒适生活?实则恰恰相反,若能全心为人,诸事自入安坦。那么,具体言之,“心转情”者转在何处呢?在膻中,或曰中丹田(杨海鹰师语),百姓则以心中指之。凡是影响到此处,而有不悦感,或沉闷堵塞感,则是心被转了。怎么办?早一些发现(觉)则转得不深,不至在理事上纠缠搅拌,子子孙孙无有穷尽。多用“找好处,认不是”之法或可解转。 pqre2JR4jNA5yWFnQT54WFyGBIjRWoiyo9mmmldwKJ2Qm4Ynd8fy5koKazkdkgu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