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导引按跷 自主健康,圆满养生

2015年6月3日在同有三和中医汤池馆的公益讲座

今天要谈的是导引按跷,这是一个很大的主题。严格地说,导引按跷也不是能够说明白的,因为它是真正的功夫,要去做才能明白。但不说一说,大家也不知道怎么去做,所以还是要说一说。借今天这个宝贵的机会,有来自保健办的领导,有专家在这里举办养生课程,另外,还有专程从各地赶来的朋友们,所以我更应该好好地谈一谈,争取能让大家有一些感受。

今天讲的导引按跷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异法方宜论》,这篇经文里谈到了中医所用的治疗方法,总结起来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砭石。砭石现在已经不多见了。早几年我去西安,有朋友带我参观过一个砭石馆,就是专门用砭石来做治疗的。砭石这个疗法起源于东方。

第二类是毒药。在《内经》里,凡是治病的药都叫毒药,不只是砒霜、汞银叫毒药。为什么呢?这一点大家需要理解,这跟中医的认识观念有很大的关系。中医对于疾病与健康的界限,在学术上的划分是很清晰的,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言:“平人者,不病也。”所谓“平人”就是没有偏的人,平是“中正平和”的平,平人必然身体是调和的,所以没有病。反过来,“非平人”就是有偏的人,就会有病。既然有偏的人就会有病,那怎么将有偏的人重新调治到不偏的状态呢?中医所用的方法是“以偏纠偏”,或“以偏救弊”。所以就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这类治疗原则,以此使机体恢复到平人状态。因此,中医治病的药物都有一定的偏性,要么偏寒要么偏热,要么偏温要么偏凉,要么偏上要么偏下,要么偏左要么偏右,而这个偏性古人就称之为“毒”。毒药的来源是西方。

第三类是“灸”。现在常用的是艾灸,实际上不仅仅艾可以用于灸法,还有很多的药都可以用来做灸法,艾只是千万种中的一种,当然也是最常用于灸法的一味药。《内经》统称为灸焫。现在很多人都接受过艾灸的调治,这也是一个方便而有效的方法。灸焫用的是火热,它来自北方,因为北方寒冷。

第四类是针刺。针的应用很早,《内经》里谈针刺的篇幅远远超过谈药,由此可知两千多年前,针是最常用的疗法,尤其在急救方面,针刺更是首当其冲。那时不是打120,不是去急诊科,而是针刺!针确有立竿见影、起死回生之功。针计有九种,有长的、有短的、有大的、有小的,《灵枢经》的第一篇就叫“九针十二原”。针起源于南方。为什么九针从南方来呢?据考古发现证实,1985年广西南宁市武鸣马头乡出土的两枚铜针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金属针。针刺需要裸露身体,如果天气太冷,裸露就会很困难,九针起源于南方可能也与这个因素有关。

以上四类方法,来自东方的砭石,来自西方的毒药,来自北方的灸焫,来自南方的针刺,它们有什么特征呢?砭石治疗需要有砭石,砭石来自身外,药、灸、针也都来自身外,这是它们共同的特征。

第五类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导引按跷。“导引按跷从中央出”,不在东也不在西,不在北也不在南,在中央。“中央”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大问题,现在我们国家的中央在北京,这个地方将决定中国的走向,决定民族的命运。中央当然有中心的含义,但它有更深的含义。前面的四种疗法都需要主体之外的某一媒介去执行,唯独导引按跷不需要这些媒介,它可以直接在我们自身上发生。从我切身的经验得知,导引按跷主要是自己给自己做调理,自己给自己做治疗。别人可以帮你按跷,但别人帮你导引却不那么容易。因此,我感到导引按跷是《内经》赐予我们的,能够实现自主健康、圆满养生的一个非常方便和直接的法门。

前不久,我的老师杨海鹰先生(《如何安心如何空》一书的作者)在北京龙山主持了一次读者见面会,会议的主题是“自主健康,圆满养生”。我觉得这个主题非常好,含义很不简单。今天在座的有保健办的领导,其实“保健办”这个名字已经说明这个保健来自身外。如果是来自身外的保健,你的生命、健康或养生想圆满是不可能的,因为健康一定要来源于自主,只有自主的健康,才有可能圆满地养生。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数据告诉大家,在医院所获得的治疗或保健仅占全部份额的8%,这个可能已经成为常识了。也就是说我们医院的治疗、保健做足了,对整个生命健康来说也只能起到8%的作用。所以要想寻求真正的健康,还是要自主。

一直以来,我的身体并不是太健康,常常有些小问题,偶尔还来场大病,也经常为此苦恼。当然有些时候苦恼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因为你就有动力想要解决它!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也就在几年前,我开始触碰导引按跷,当然开始的按跷比较粗糙,甚至可以说有点胡来。当时我送父亲到湖南石门的夹山寺休养,因为歇在新的地方,半夜三点多就醒来了。醒这么早,躺在床上干什么呢?这时我的手很自然就放在了肚子上,一按一摸,怎么这么多痛的地方?找到这些痛的地方,手就停在那里按揉,慢慢地疼痛的地方就开始变化,逐渐疼痛就减轻,甚至不疼了,于是再挪到一个新的痛点。就这样,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一下就过去了,天也大亮了。

也是该着要走上这条道,第二天一样,也是这个时间又醒了,当然就又如法炮制啦!大家都知道,南方人午觉的习惯很重要,午觉睡好了,下午才有精神,若是中午睡不好,下午就不好过了。而那两天里,中午没机会休息,却发现下午的精神还凑合。作为中医人,我很快意识到这与早起的按腹有关系。所谓按腹,就是寻找腹部的痛处,然后将手停留在(或者说继续按在)那里。

按腹很关键的一点是发现痛处。痛意味着什么呢?这里我要稍做一下解释。我们从“痛”的造字可以发现,甬+疒即为痛。“甬”是甬道、通路的意思,在“甬”字上加一个“辶”旁,就成了“通”。“通”意味着“甬”的功用正常,也就是说,“甬”的功用能够正常发挥就叫“通”!现在“甬”不是在“辶”上,而是在“疒”上,“疒”的本义就有病的意思,甬“病”了,也就是说“甬”正常“通”的功用没有了,不通了!不通了会怎么样呢?当然是痛了!而这个痛或者说这个不通在腹部。腹部有什么?有肠肠肚肚!说专业一点,有六腑在里面。

所以,我刚刚说的痛或者不通基本可以确定是六腑的不通,是六腑层面的闭塞。而六腑层面的闭塞会带来什么问题呢?《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有一句名言:“五脏不平,六腑闭塞所由生也。”这里很肯定地告诉我们,五脏的不平是六腑闭塞造成的。这样我们就清楚了,六腑不通不但可以形成六腑本身的病变,更重要的是能够进一步导致五脏的病患。那么反过来呢?如果六腑的闭塞解除了,五脏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通过切身的感受,我体会到,按腹是解决六腑闭塞的一个非常直接的方法,而根据《素问》的教言可知,一旦六腑的闭塞消除了,五脏的问题是能很自然得到解决的。想到此,不由一阵兴奋!

那时候,我刚刚开通微博不久,于是就将自己的感受编成“按腹琐记”告诉大家。因为初玩微博,也不知道有长微博可以上,所以只好将每天的按腹感受浓缩在140个字以内发出去。后来内行的有心同仁把它做了整理,用链接的形式放在微博和微信上,据说转发率还很高。

由于因缘的际会,渐渐成熟了我习针的期盼,而我学习的这个针法的原则直接来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有些时候,很多事情真有些不可思议,针法的学习促成了我在某个层面的豁然贯通,更觉得《内经》的导引按跷是个了不起的东西。也可以说,我自身的导引按跷“渐入佳境”!也是到了这个时候,才知道什么是导引!当然,也就明白很多谈导引的没有谈到点子上,或者说不是《内经》里的导引。今天就想把这样一个方法和感受告诉大家。但正如我前面说的,导引按跷实在是一门功夫,而什么是功夫呢?前辈们有言:“正确的方法加上时间就叫功夫。”所以,它需要时日,需要修持,需要你去做!光讲是不够的,但我试图把它说清楚,至少在理上把它说清楚。

导引按跷的理

今天我希望跟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些问题,因为有些问题必须想清楚了,你才愿意发心去做。这个时代确实与过去不一样,这是个科学昌明的时代,大家不愿意做糊涂事,过去你信就可以了,信了就去做,但现在的方法太多,所以你需要搞明白。

今天上午我在整理思路,看看从哪一个角度切入比较有助于我们的认识,我想从几个字的讲解来进入下面的话题。这里我们先来看一个“疾”字,疾字我们首先要写的是“疒”,以前我们也许会认为“疒”不过是一个部首,其实“疒”也是一个字,我今天专门为此查了网上汉典,知道这个字的准确读音是“nè”,它本身就有病的意思。“疒”里面放入一个“矢”就是疾,当然疾也是疾病的意思。我们要讲的另一个字是“医”,在一个框框里面放一个“矢”就称为医。为什么“疾”和“医”里面都是“矢”?而同样一个“矢”装在不同的地方就完全不一样了,一个是疾病,而另一个是治疗疾病的医。

“矢”是什么?是箭。有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成语叫“有的放矢”,所以,这个“矢”跟“的”有很深的关联。那么“的”又是什么呢?“的”的含义很多,首先它是靶的正中心,所以“的”有正中、中正的意思。再看《说文解字》的解释:“的者,明也。”即明白的意思。“的”之曰明,我们需要有更深的领悟,今天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去年有幸受朋友之邀到了河南的漯河,到那以后才听说许慎的墓也在漯河。我对文字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许慎号称“文宗字祖”,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就出自他手。现在到了漯河,岂能放过这个机会?于是在朋友的陪同下专程拜祭了许慎墓。墓园内有不少石碑,其中一块石碑的内容让我感到诧异。我们天天在使用字,可是大家知不知道我们用得最频繁的字是哪个呢?恐怕有太多的人不知道,这个排第一位的字就是“的”!“的”是使用最频繁的字,这里面有没有让我们“明”、让我们“中正”、让我们“真实”的寓意呢?!

“有的放矢”的这个过程,会让我们联想到射。射为古代的六艺之一。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我们现在可以来品一品“射”这个字,它的左边是身体的“身”,右边是方寸的“寸”,中国人讲“方寸”讲的是心,所以射即是“身心”的合构。《礼记》里有一篇专门论射的文字:“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心平体正”,这是对“射”最根本的一个要求,若能达到这个要求,其结果必然是“中矣”。“中”在这里虽然是第四声,但它仍有第一声的意。于是由“矢”“的”“射”,便开显出中国文化的四大要素:“中正平和”(以有中正平,和则为必然的结果)。此亦为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射是六艺中很特别的一艺,《礼记》称其为“仁之道”,这确有些匪夷所思。我们知道,冷兵器时代,射是很了不起的东西。那个时代没有大炮、没有导弹,能够在远距离产生攻击作用的就只有射。所以,射这门技术是衡量国防硬实力的很重要的指标,是国之利器!而恰恰是这样一门艺,《礼记》把它作为“仁之道”。其曰:“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过去射常常用作竞赛,如果比赛输了,没有射“中”,你不会去怨射“中”的人。你会反过来调整自己,进一步加强自己身心的平正,这样你的射艺就会不断地提高。我们现在经常看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箴言,其实就出自射。所以,“射”讲的是身心的平正,讲的是中正平和,而这恰恰是健康的保障。这样我们就能够很好地理解“疾”的深义,把“矢”放在“疒”里,矢就偏离了中正平,偏离了中正平,当然就不会有和,没有和会有健康吗?所以,当一个“矢”放在“疒”里的时候,带给我们的是疾病。“矢”入“疒”的偏离是什么的偏离呢?“射”告诉我们,是身心的偏离。而当“矢”放入“匚”时,偏离的状态便重新匡正过来,这就是“医”!何其高妙,何其甚深!

讲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医干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就是中正平和,就是导身心复归于中正。这是我们对医和疾病的理解,实际上这也可以引申到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再去看导引按跷,也就能够心领神会了。导引按跷为什么要从中央出?这里面有甚深的法义。中央的中,有东西南北中的中,这属于世俗的层面。除此之外,中国文化还有超越世俗层面的“中”,这就是不对立。

谈到对立,我们很自然会想到阴阳。阴阳是中医最最基本的概念,这一点《内经》已经讲得很清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从学科的角度看,可以说中医的一切都是在阴阳上构筑起来的。阴阳天生就是对立的概念,按理说对立就是矛盾,矛盾就不会健康!如果想要获得健康,就必须从对立中寻求统一,从矛盾中寻求调和。那么,怎样从阴阳的对立矛盾中寻求统一,实现调和呢?这是非常微妙的。比如我们最常讲的四气——寒热温凉,以及它们所隶属的北南东西,这些都是对立的、矛盾的,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就有平气,就有中,而平气亦即中气。

中(或者平气)有什么样的作用呢?中就具有调和的作用、化解的作用,它就能在对立中寻求统一,在矛盾中实现调和。中是和的根本,中是和的保障!我们经常讲的阴阳平衡、阴阳和,都要靠“中”去实现。为什么我们要叫“中医”,大家搞明白了吗?中医的立意是立在这个上面,不立在这个上面不叫中医。因为只有立在“中”上,才有可能发生“医”的作用。“中”是甚深的,我们需要更好地去认知。

当然,认识“中”我们仍然需要由浅入深、由粗到精,我们首先要认识方位上的中,即世俗层面的中。这个层面的中在哪里呢?我们先结合人体来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看人体的前面有一条中线,布于这条线上的经脉叫什么呢?叫任脉。而我们背面同样有一条中线,布于这条线上的经脉叫督脉。任督二脉是人体最重要的两条经脉,因为只有这两条脉敢于居中。敢居中就意味着要敢于担当。刚刚我们提到阴阳在中医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以人体前后来分,前为阴,后为阳,所以居前正中的任脉具总理诸阴之用,居后正中的督脉则有总督诸阳之功。也就是说,我们要想调理人体的阴阳,它的总持、总开关就在任督二脉!

“导引按跷从中央出”,也可以说导引按跷的着落点首先必须放在这两条经脉上。此外,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澄清,就是这里的跷是什么意思?有一种说法,按跷的按指用手的操作,而跷则指用脚的操作。结合现代的按摩,确实也有手脚并用的,当然用脚的情况还是很少。我认为跷不是用脚的意思,跷应该指跷脉,奇经八脉里有阴跷脉和阳跷脉,尤其阴跷脉是最靠近中的脉。后来发现,明代的张景岳也持同样的观点,颇有一点英雄所见略同的感受。

按跷从部位上来说应该是以中央为主,当然今天我讲的是自我的按跷,它的区域就基本上限定于前正中,而阴跷脉正好在这个区域。前面我谈到自己按腹的经历,那个时候是满腹按,哪儿痛按哪儿!也可以说那个阶段还谈不上按跷,更没有导引。但是今天回想起来,这仍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不少朋友的身体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改善。按腹其实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找到了痛点或者硬结,就意味着发现了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一般都局限在六腑的区域,但由于六腑与五脏的密切联系,决定了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五脏。通过按腹,直接解决六腑的问题,最终亦会带来五脏问题的解决。

以上向大家介绍了对中医及导引按跷的一些认识,下面会就导引按跷的方法做进一步的展开。个人体会,导引按跷比较方便的操作时间是早上5~7点,这个时段也叫卯时,手阳明大肠经在这个时候流注。此时按跷按腹,首先改善的就是手阳明。阳明大肠主管人体的降,阴阳的运动不外乎升降(出入),而升降互为其因,降好了,升自然会很棒。

这个时代的很多病都与降得不好有关,比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都与降不好有关。而要调降,要在大肠流注的时候能够起床,我们首先要调整的就是起居作息,要是熬夜,那早上5点睡得正香呢。

导引按跷的方法

以上两节我们谈到的还主要是按跷,那么“导引”呢?导引的问题甚深,导引与按跷,重点还在导引上。从自我按跷的角度,我们方便操作的只是胸腹部,从经络的层面这里只有任脉、阴跷脉、少阴肾经、厥阴肝经、阳明胃经、太阴脾经等,那督脉、膀胱经、阳跷脉等这些经脉怎么作用呢?这就需要透过导引,导引的作用是全方位的。

导引的原则与针刺的原则一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有一段很重要的话:“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这是针刺的纲领,也是导引的纲领。只是现在搞针刺的人完全不在乎它了,比如我们一个右膝关节疼痛的问题,到医院的针灸科,大部分的医生都会围绕患者的右膝给扎满针。扎右膝不是不可以,但这就不是“善用针者”了!传统的观念本来在这里已经定义得非常清晰,但我们就是很难去遵循它,我们会认为直接的作用应该更好,“见”的确立真是太不容易!

如上所说,《内经》在这里给出的“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是导引的总则。比如,我们用手触按前面的任跷二脉,这便是从阴,而“从阴”的操作必定会带来“引阳”的效应。引阳先是引动督脉,进而引动诸阳。阳动之后,又自然会产生引阴的效应,从而阴阳互动,最终实现效能的最大化。

通过导引来达到上述目的,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感”。导引按跷能不能上层次,就要看“感”的深度。因此,如何建立起这个“感”,或者如何找到这个“感”,便成为导引按跷的关键!为了帮助大家培育起这个“感”来,我要先来跟各位谈谈“咸”字。咸是《周易》的一个卦名,这个卦用比较专业一些的词说,就是泽山咸。上卦为泽兑,下卦为艮山。咸卦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彖辞里这样说道:“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从万物的化生,到天下和平,都离不开感。而彖辞很明确地将咸定义为感,所以,要弄清楚感还得先从咸开始。在《易经》系统里,乾坤是最基本的卦象,乾坤亦被视为最初始的父母。由这对父母生养出六子,其中三为男,三为女。三女分别是,兑卦少女、离卦中女、巽卦长女;三男分别是,艮卦少男、坎卦中男、震卦长男。由父母带上六个子女,这便构成了八卦,亦称为“八经卦”。然后,八卦两两相重,便形成了六十四卦的《易经》系统。咸这一卦上卦是少女(兑),下卦是少男(艮),当少女与少男相遇便称之为咸,亦叫作感,这就很微妙了。大家不妨回忆一下,当我们情窦初开的时候,当少女碰上少男(或者少男碰上少女)脸会发红的时候,这是什么滋味呢?这就叫“感”!这里面没有丝毫乱七八糟的东西,只是一种异样而甜美的感受。我看到我们有些人已然回忆起了那一刻,已然沉浸在妙乐之中,那真叫心有灵犀。《易经》的系统里,女遇男的卦很多,但唯有这一卦称为咸,这是很值得考究的。男女阴阳之间的异性相吸,是一种自然,而咸卦的这种相吸,被孔子描绘为:“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通‘悦’)。”显然,这样的相吸是唯美的,是纯真的,是有力量的,并且超越了男女之事!由咸而引申出咸池,咸池后又被演绎成桃花,从而羁绊于男女的情欲之中,由此生出无限的痛苦。因此,“止而说”实在耐人寻味。

天地万物之情,天下万事之状,好与歹,都是这“二气感应相与”而成。二气,或天地,或男女,或刚柔,亦就是这个阴阳。而阴阳怎么感应相与呢?我想亦不过是《素问》所说的“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前面谈到,上述八字是导引的纲领,而“感”是导引的关键。感,《康熙字典·增韵》云“触也”,阴阳(二气)相触,而有觉、而有知、而有应,故曰感觉、感知、感应。因为感而有觉知,亦因为相应而有道交,而有力量。因而“感”是一个既有觉知,又有力量的过程。通过触按任脉、阴跷脉等阴位区域,首先会引发对督脉等阳位区域的动静觉知,这即是“感”的过程,亦就是导引的过程。而这个动静、觉知、力量,会随着感的深入,导引的深入,变得越来越明晰。

这里我想再进一步地强调,导引是一门功夫,是功夫就需要时间,不能一蹴而就。我不敢确保大家会不会立即生起这样的感,因为透过咸我们可以窥见,为什么将少女少男相遇定为咸?少男少女有什么样的特质呢?我想纯真应该是最起码的特质!纯真是少女少男的特质,是咸、感需要的基本条件,亦就是导引的基本要求。“纯”是纯粹、单纯、不杂,这是导引应该尽力做到的;“真”是真切不虚,导引必须有真实而切身的感受,没有切身的感受,谈不上导引。

现在我们可以来做一个尝试,来体会一下这个“感”。请大家轻轻地闭上眼睛,平时我都是很放松地平躺在床上做,现在大家可以很放松地坐着做。我们可以将双手手指(主要是食指、中指、无名指)相对相并,以指腹触按在前正中线(任脉)上,这个操作过程即是从阴,而接下来的引阳能否发生,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的感!当然,这个“感”开始的时候不一定马上就出现,或者开始的时候不一定很清晰,但慢慢就会出现并清晰起来。

(安静数分钟后)

好!大家慢慢把眼睛睁开,有什么感受吗?

有感受的请跟大家分享一下。

(分享略)

刚刚部分同仁分享了按跷导引的感受,这些感受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都在背后(阳位区域),这可以说是对“从阴引阳”很生动地描述。前面我们谈到,导引过程中的感,既有觉知的成分,又有力量的成分。我们先来谈觉知,这个觉知具有定向性和靶位性。也就是说它会首先觉知你有问题的地方,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而且尽早地发现问题,对于健康而言,其实是蛮重要的一件事。而透过导引发现的问题往往是身体还没有呈现出的问题,这就起到了先见之明!导引的觉知是与力量同时发生的,所以在觉知问题的同时,这股力量亦在作用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这股力的作用很深,我的体会是外力的作用很难达到这个深度。如果通过导引按跷,能使上述的觉受慢慢生起来,那么,自主健康,圆满养生,至少就迈出了第一步,对自我的认知也将因此建立起来。

“感”在中国文化里实在是太重要的一件事,我们经常讲到的“感通”二字,也是孔子对易的一个很内在的诠释。《周易·系辞》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传统的很多东西怎样才能通达呢?透过感才能够通达!中国文化里文字的重要性也是独有的,我们经常讲“文以载道”,“易”这个字就是个很好的说明。易的造字是上日下月,将日月合并则为明。明是智慧的表征,易则为开启明德之学,故为究竟。易之所以列群经之首,亦在于此。又,日为阳,月为阴,阴阳为显现的总括,此则为方便。从方便的层面论,亦就是二气感应相与,亦就是二气相交,故有感通,亦有交通。这些都是导引按跷的法则。

有关“感”,相连的词很多,都是有深意的,比如上面的感通。就中医这门学问而言,我们会特别注重“通”,通几乎是健康的代言词!比如《金匮要略》的名言“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但怎么通呢?我在开讲的时候向各位报告的《异法方宜论》,可以说都是在用不同的方便来实现通。砭石、毒药可以通之,九针、灸焫可以通之,导引按跷亦可通之。而上面的五通有什么区别呢?大概言之,导引以外的四通都要借助外力,这就存在矫枉过正、过犹不及的可能。而由导引带来的通,是由感而通,是由内引发,是量体裁衣,是恰如其分!

还有如“感动”“感化”,都是因感而发。动与静是相对的概念,动有肉体层面的动,也有心层面的动。如果动到心的层面,会产生情绪的变化,会悲伤流泪;如果动到肉体的层面,便会影响气血。相比而言,肉体的层面要较心的层面浅,虽然两个层面可以交相作用,但心的层面影响肉体层面要更容易一些。透过导引的感,首先动到的一定是肉体,进而由此影响心,最终实现身心的互动。我在这里想,由感而生的动(或化),甚至应该可以作用到身体的某些特殊形质。比如,身体长的瘤子可以通过手术刀或者激光什么的去动它,那可不可以通过“感”去动它?!通过“感”去化它呢?!这是值得大家去探索的问题。

总之,导引确实甚深微妙!而《内经》将导引定为中央之法,更显出它的奥义,这是黄帝赐给中华民族的瑰宝!如果我们不能认知它,进而享用它,那就愧对黄帝,愧对列祖列宗了!这一节我们透过“咸”开启了导引之路,在咸里我们谈到了少女少男,谈到了纯真,而纯真永远离不开善美。什么是善美呢?当我们的起心动念,当我们的日用行持,总是为着众生的时候,纯真便从中而起,善美便油然而生。

以上是我对导引按跷的一些切身感受,当然我谈得比较粗略。由于个体的差异,想谈精细,还有些困难。比如导引的时间,导引时触按的力度,以及在每个地方停留的时间等,这些都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来确定。一句话,要跟着感觉走!

不过,有两个部位还是想在这里强调一下。一个是膻中,膻中是任脉的一个重要大穴,也是心包的募穴和气会穴。除此之外,膻中还是十二官之一,《素问·灵兰秘典论》称其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由膻中的这个特性可以看到,它是我们良性情绪的起处,如果用更现代一些的词语,膻中即是正能量的起处!现在激烈的竞争使得我们所处的环境充满压力,很多负面的情绪,则使得太多的人陷入深深的抑郁之中。很显然,膻中是带领这群人从抑郁中走出的一个最好不过的官员!

还有另一个部位就是神阙,神阙也是任脉的一个大穴,是人体真正的中央。既然导引按跷从中央出,那么神阙就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地方。中医的体系讲求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天年。而形之与神,神又位列第一,是重中之重。故而针道有“上工守神,下工守形”之说。顾名思义,神阙即神出入的地方,若这个地方有障碍,神不能安然出入,结果当然会很严重。通过导引按跷,保持神阙的舒畅洁净,神之出入悠然无碍,神机自当永葆。

从理上而言,导引按跷这门功夫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它所能够解决的也应该是所有的问题。但就事而论,因为个体条件的差异,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契入,也并非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感觉。所以,我既希望大家能够直接地从导引按跷中获得健康,更希望大家透过导引按跷的理,开启对中医和生命的正见! sFdqCI3KE4+EkCzgaaYf1S8iaJhO9Xt4kBwrQK/wmXQCS30IEMOG5TTNmaLcPO6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