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正兴起一场新技术革命,各种新技术推动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推动着医学科学的发展。20世纪整个医学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如下的一些趋向:在研究层次上,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分子医学和系统医学并进;在科学体系上,向微分化和积分化方向发展,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并进;在技术方法上,广泛采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各种技术的新成就,向快速、精确、高效、直观、自动化等方面发展。这些新的趋势,给中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开拓了研究的新方向,启迪了研究的新思路,从而使中医的发展建立在当代人体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中医多学科研究的前景是无量的。展望未来,我们应该做好下例各项工作:
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当前,广大中医药人员迫切要求古老的中医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都有一种紧迫感。而且我国各项科学技术水平都在迅速提高,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先进技术不断引进,这就为中医多学科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以,凡是对发展中医有用的各种先进科学技术,我们应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尽快吸收,尽早消化,为中医的研究服务,努力提高中医的科研水平。有的人担心,搞中医多学科研究会不会影响中医的特色。中医之所以流传几千年仍然焕发着青春活力,之所以受到国际的重视乃至今后能不能实现其世界化目标,最关键的就在于坚持了他的特色。中医多学科研究是以中医为“体”,多学科为“用”,多学科是为中医服务的,而不是相反。中医多学科研究本来就是中医的重要特色之一,建议对中医多学科研究有疑义的同志重温一下《内经》,也许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会有所帮助。实际上,长时期以来中医的知识结构沿着单一的方向发展,结果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基础理论的研究被人们所忽视,导致很多重要的学说已无人问津。如果我们不用多学科方法去研究,长此下去,情况将不堪设想。中医多学科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中医现代化,我们认为中医现代化并不是中医西医化,而是沿着自身独立发展的道路,提高到现代科学的水平。西医和中医都是应用科学,用西医理论去统一中医,或者相反,无异于用一种经验去统一另一种经验,无数事实雄辩地证明,那是徒劳的。就像科学史上长达百年之久的光的粒子学和波动学之争一样,两者虽然都有自己的实验依据,谁都无法否定和统一对方,直到量子力学兴起,才解决了光的本质问题。中医多学科研究,在客观上难度很大,他要求的学科面宽,可是当前中医受到学科的局限性、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及思想方法等影响,因此研究进展缓慢。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要充分地估计到开展中医多学科研究的艰巨性,这是一个以10年为单位的漫长过程,不可能一提中医多学科研究就要求马上将中医的许多本质问题全部揭示出来,这是不切实际的。同时,任何研究都要允许失败,不能因为一两次失败就受到指责。另外,要积极提倡学术争鸣,对不同的意见不要轻易采取否定的态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可以通过学术讨论使问题逐步解决。中医多学科研究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我们已经有了一批为数众多的具有献身精神的中医科研人员,也有一批热心中医事业的其他科研工作者,更有一批在中医多学科研究的征途中迈出第一步的有识之士,只要大家统一认识,同心协力,共同奋斗,中医多学科研究事业一定会成功的。
任何事情都得人去做,人才问题是根本,为了加速中医多学科研究的进程,必须发展和壮大中医多学科研究的队伍,必须有一批具有远大理想、掌握中医理论、坚持中医特色又具备现代科学知识的中医人才。
国内有一批名老中医,虽然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对现代科学技术缺乏系统的学习,但他们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在中医多学科研究方面可以发挥顾问作用。中年中医具备较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又有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年富力强,特别是其中的一部分同志又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对中医有一定的造诣,所以这批中年中医已成为中医多学科研究的中坚和骨干,目前中医多学科研究的重担正在由他们承担,而且其中不少同志做出了成绩,作出了贡献。年青一代中医虽然学识尚浅,经验不足,但是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知识面较宽,富于进取心,将成为中医多学科研究的新生力量。
中医多学科研究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中医自身的力量还不够,必须吸收一大批其他各种学科的科学工作者,包括哲学科学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自然科学工作者、横断科学工作者、思维科学工作者以及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组成浩浩荡荡的中医多学科研究的同盟军。这些同志既热爱自己的专业,也热爱中医事业,有的还取得了一定成就,已成为中医多学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中医多学科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方能成功。为了使中医多学科事业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必须培养后备力量。当前可以在中医院校增设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课程,增加学生多学科的知识。有条件的中医院校也可以开设中医多学科研究的专业,学制以八年为宜,前三年学习哲学、社会学、逻辑学、心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电子计算机、激光技术等,后五年学习中医及西医。这样,时间虽然长一点,`慢一点,但从战略眼光看,这些人必将成为未来中医多学科研究的主力军。而且只有有了第一代具备合理知识结构的中医多学科研究的人才,才有可能着手培养下一代多学科研究的必要人才,在这个鸡生蛋、蛋孵鸡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开创新局面的第一代,他们将在一块几乎完全陌生的土地上开垦,任重而道远,他们的努力将关系到中医兴衰存亡的大业。另外,还可以培养中医多学科研究生,尤其要从学过自然科学的大学毕业生中选招研究生,这样可以解决现阶段中医多学科研究的燃眉之急。一言以蔽之,要想完善中医多学科研究,必须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中医多学科研究队伍。
中医多学科研究必须有自己的研究基地,可以建立全国性的中医多学科研究中心,吸收少量具有真才实学的老中医以及既懂现代科学、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中医参加工作。为了使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在配备技术干部、安排资金和添置现代化仪器方面,要优先考虑和扶持。
我们国内的科研工作现在有一个毛病,就是过于分散,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缺少协作,设立的摊子太多,效率也低,应该统筹规划,组织好协作。特别是中医多学科研究,涉及的面较大,牵涉许许多多的学科和分支学科,更应该搞好协作。但是,科研协作绝不是不同学科有关专业人员的简单叠加,要围绕同一个目标而工作,彼此之间必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配合。实际上,一旦接触到具体课题,随之而来的便是选题的着眼点、解题的思路、专业的兴趣、学术价值的标准等等。所以,如何组织协作,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经验,不断进步。
目前从事中医多学科研究的同志分散在各地区、各单位,面广人多,为了加强联系,可以在省市范围内先建立中医多学科研究小组,条件成熟的还可以建立省一级的中医多学科研究会。通过民间的形式,发现人才,团结同志,更好地开展中医多学科研究。
研究工作进行到一个阶段,应该总结,并且召开不同范围不同规模的学术讨论会,加强学术交流。全国民间性的中医多学科研究学术讨论会已经开过好几次,对推动学术交流起了积极作用。下一步可按专业性质不同,召开小范围的专题学术讨论会,将研究工作引向专题化。
我们正处在信息社会之中,若要加强信息交流,必须创办中医多学科研究的刊物。这个刊物是中医多学科研究的舆论阵地,通过此刊物可以了解中医多学科研究的概况及动态,这对于推动中医多学科研究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综观前述,中医多学科研究是一个伟大的事业,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未来的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整体-综合的人体生命科学则是未来科学的高峰。在攀登这座高峰的漫长的征途中,我们祖先创立的中国医药学为我们提供了方向和指南,而中医本身也将在探索的过程中,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的东方,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