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个瓶颈:中医如何进行清晰诊断

2009年,我提出申请筹建“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胡希恕名家研究室”的建议,得到了冯世纶教授、黄基荣院长和众师兄弟的支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室于2010年获批进入建设。在师兄北京中医医院张广中主任的建议和主导下,我们从2010年开始承办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全国经方论坛”。基于研究室的建议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的支持,2012年组织成立“北京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依托胡希恕研究室、全国经方论坛和北京仲景学说委员会,我们遍请全国及海内外的中医名家进行交流,并受邀到全国各地传播经方学术,创造了很多与本领域专家深度交流的机会,极大程度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

我所在的单位是一家综合医院,中医科原来属于一个可有可无的科室。但是,随着我应用经方越来越多,临床疗效越来越好,得到了医院各级和兄弟科室的高度认可。院长突发腰痛,我用葛根汤一剂即愈;骨科发热一个月的患者,我用小柴胡汤加味,也是一剂即愈。由于门诊的患者越来越多,2010年我每周连续六个全天的门诊,每天门诊数都达到百人左右。这个经历使得我的诊务非常繁忙,也导致我从事中医临床的关注点有了极大的转变。

初起进入中医临床,重点关注的是有效病例,更多的是欣喜。而之后更多关注的是无效病例,因此更多的是沮丧。因为来自全国求诊的患者众多,其中就不乏多年求治而无效的疑难病,看一看他们多年的求诊记录,许多全国知名专家也在其列。针对这样的疑难病,我能够有较大的把握攻克吗?实际结果并不理想!

无论是面对常见病,还是疑难病,怎样才能具有更清晰更有效的诊疗思路呢?如何才能像古代名医那样做到胸有成竹呢?临床如何把握客观、能够重复的诊断指征呢?

当时,我非常希望有一定的时间重新从古人那里找到答案。但至少对我而言,即使是翻看了大量的中医古籍,仍旧没有答案,好像传统中医就是比较含糊、笼统且不规范的学术。我的中医学习进入了新的瓶颈期。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提升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能力,求诊的患者越多,我们犯错误的机会也就越多。因此,我逐渐压缩了门诊量,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突破这个瓶颈。

相对来说,这个学习瓶颈的突破,难度就大多了。因为,无论从古代还是当今的各种学术,都没能找到令我满意的答案。只不过,方向却是明确的,那就是,答案就在中医经典当中。

这里一定要强调胡希恕先生的经方学术对我的巨大启发。胡老对于方证的解读,对我的帮助很大,更加重要的是,胡希恕先生鲜明的创新精神,很大程度上也鼓舞我进一步去探索。

基于这种创新精神,再读仲景书,我就理解了仲景反对的“各承家技,终始顺旧”,更领会了仲景提出的“思求经旨,演其所知”,其实,答案就在这里。

思求经旨,就是要沿着中医经典指出的方向,对中医经典要思之、求之;演其所知,就是要把中医经典的理论结合临床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包括根据实际对中医经典指出的方向进行延伸和发展。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我便开启了艰苦而快乐的十年求索。

如何才能够把组方精巧、疗效显著的经方用得更好?如何才能够面对无论什么疾病都有清晰的治疗思路?如何才能够提升中医诊断能力?如何才能够使得辨证论治更加精准?这都是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cCiQ2pRtWZREdmqA3arEGEy2PS3Fkulj8+Rt/DG1orxe3GRwyUbsEwOnV+/xURa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