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呢?我苦苦思索:仲景似乎告诉了我们他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也就是说,仲景书也是在之前的中医经典基础上而著成的。真正要领会仲景书,必然要进一步领会与其相关的仲景之前的中医经典。至于后世的理解,大都是从一个侧面、一个相对局限的基点出发而成。如欲融会贯通,则唯有进一步地从经典开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再次翻开《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反复全文细读。
再读中医经典,很快就会发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我初起学习中医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先入为主地认为,中医就是中医,西医就是西医。西医基本上是一个声音,特别是在核心理论上,西医就是在形成了共识之后,大家都按照共识的指南开始实践。而中医不是这样,仅从《素问》看,虽然被称为中医经典,却并非是我们理解的中医指南,而是多种观点共存、多种学术碰撞的一本书,甚至其中许多观点遵循的基本理论都会有差异。可以说,中医经典并非我们理解的临床或理论指南,而更像是一本论文集,虽然都非常宝贵,但如果非要坚定地把这些不同立足点的理论进行贯通,则必须要回到更加本源的基点去才可以。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再读中医经典,就清晰了很多,不会犯之前强行把它们糅合到一起的错误。再回到仲景书,我就发现:虽然仲景书当中有一些基于五行理论的论述(比如《金匮要略》当中基于五行理论的脉法),但仲景学说中,无论是六经辨证还是相应治疗,无不以阴阳理论为基础。仲景学说对药物的认识,也是沿袭了《神农本草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开始在中医学术界进一步寻找有相似认识的学术体系:阴阳体系的《伤寒论》。
2006年,通过非常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胡希恕先生的学术体系,并在之后有幸认识了传承胡希恕体系的冯世纶教授。胡希恕先生以八纲来解读六经,这个学术角度,属于非常纯粹的阴阳体系的伤寒学派。我的师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师承学堂》刘观涛主编也认为:胡希恕“阴阳六经—八纲气血—方证药证”的辨证体系疗效卓著,堪称“经方阴阳学派”的代表,与“经方五行学派(脏腑经络派)”比肩而立。
因此,将“阴阳学派”与“五行学派”独立研究,先分后合,或许就能帮助我们走出学习经典的迷雾。否则,两套体系纠缠在一起,若缺乏独立研究,很容易出现两套学术体系的冲突。只有独立研究两套学术体系,才更容易获取其中的精华,并最终能够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