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心是指剑突或胸骨后反复发作的一种烧灼感或发热感,有时是烧灼样疼痛,是食管疾病的特征性症状。烧心通常被认为因胃酸过多,酸性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所致,然而有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时多有酸反流但伴或不伴有酸分泌增多,24小时胃内pH监测示胃pH>4以及pH>3群体和正常人比例相近,实际是酸的错位。由此可见,烧心是胃酸分泌过多所致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临床上出现烧心的症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在正常人食管下段1/3处有一生理性高压区,又称为下食管括约肌(LES),此处压力高于胃底,在抗反流过程中起主要作用。食管本身对食物的推动性、唾液及食团重力均属食管对反流物清除能力范畴。若其功能降低,则胃食管反流容易发生。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可造成对食管黏膜的刺激而发生烧心症状,反流物中的胃酸与胃蛋白酶是主要损害因子,特别是胃酸,胃酸超过一定浓度(pH<4.0)时胃蛋白酶才有水解活性。也可因十二指肠液反流,内含的胆盐和胰酶可造成食管黏膜损害。通常是反流的胆汁和胃酸共同作用于食管黏膜的结果。
烧心为酸反流或炎症介导刺激感觉传入途径引起。食管的肌层和黏膜内有迷走神经和脊神经末梢,食管黏膜的迷走传入神经接受化学或机械的刺激在反流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而脊髓传入神经对传递不适和疼痛起重要作用。
应激和心理状态也是患者产生症状的重要影响因子,精神刺激可使酸反流增加,此系脑-胃肠道相互作用所致。社交能力较差对烧心也起一定作用。有研究结果表明,功能性烧心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个性不稳定、社会支持较差和负性生活事件增多等心理社会学因素。情绪上的应激变化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下丘脑使自主神经功能发生改变,并通过内分泌、免疫系统、酶系统和神经递质的中介作用引起食管和胃功能失调。
将胃管下到食管下端,滴入生理盐水,3~4分钟后,再滴入0.1%稀盐酸,如发生烧心则表明食管黏膜敏感性增高。本法对鉴别食管炎及心绞痛有帮助,也是诊断食管疾病的方法之一。
内镜检查为诊断食管疾病最有价值的方法之一,可以观察到黏膜病变的情况。
疾病轻者,在X线检查时可见食管的动力学改变和黏膜的形态改变。反流发生时,可见胃内钡剂逆流入食管。
食管动力学检查能观察食管的运动功能是否正常,关系到食管的排空能力。食管体部原发蠕动峰值低于30mmHg就不能有效地排空食管内容物。食管排空能力降低,延长反流物与食管黏膜接触时间,进而加重病情。
此检查不仅能发现酸反流,还能对反流做定量分析,更重要的是能发现症状与反流的关系。它提供患者24小时内有关反流的6项指标:①食管pH<4的反流次数;②pH<4的总时间;③直立位的时间;④卧位的时间;⑤≥5分钟的反流次数;⑥最长反流时间。
应询问病程长短,严重程度,与饮食的关系。是否长期饮酒,是否吃过热食物,症状加重或缓解的因素。是否做过胃部手术,有无溃疡病史,呕血、便血史。是否伴有反酸、嗳气、吞咽困难、吞咽痛、腹胀、消瘦等。
患者有烧心或反酸,即可确定有食管反流。
注意患者营养状态,皮肤、黏膜是否苍白。左胸有无与心脏搏动一致的振水音,此见于食管旁型裂孔疝。腹部是否膨隆,有无腹水征、妊娠、巨大肿物,肝、脾是否明显肿大。有无胃、肠型及胃肠蠕动波。有无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振水音。
无须特别处理,可自行缓解。
首先应找出病因,然后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相应治疗。主要的治疗药物有胃肠动力药和抑酸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