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西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一、概述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研究表明,每周2日或以上的轻度症状以及超过每周1日的中重度症状被称为不适症状。

胃食管反流病十分常见,随年龄增加发病增多,40岁以上多见,男女比例接近。欧美国家患病率高达20%~45%;我国北京、上海两地的患病率为5.77%,其中反流性食管炎为1.92%。

二、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理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多种因素可造成胃内容物[酸和(或)胆汁]反流至食管造成黏膜损伤。

1.抗反流功能下降

(1)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降低:正常人静息状态下的LES保持张力性收缩(高于胃内压),如LES压力降低(<6mmHg)造成胃内容物自由反流至食管。GERD患者以LES压力降低多见,但无解剖结构异常。引起LES压力降低的因素有食物(高脂肪食物、巧克力、咖啡等)、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地西泮、茶碱等)、某些激素(胆囊收缩素、促胰液素、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肽等)。

(2)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TLESR)频发:TLESR是与吞咽无关的LES松弛。这类GERD患者LES无解剖学异常,但TLESR频繁发生,多为酸反流,而正常人为气体反流。胃扩张、腹内压增加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诱发TLESR的发生。

(3)胃食管交界处结构异常:胃食管交界处的膈肌脚、膈食管韧带、食管和胃之间的His角等是抗反流功能的重要结构。最常见的异常为食管裂孔疝(hiatus hernia),指部分胃经过膈肌的食管裂孔进入胸腔。相当多的食管裂孔疝患者有反流性食管炎。

(4)食管清除能力降低:食管清除能力包括推进性蠕动、唾液中和与坐立位时反流物的自重作用。其中推进性蠕动最为重要,当蠕动强度低于30mmHg时,反流物无法被排空。食管裂孔疝患者因LES位于膈上,膈肌松弛时发生反流,而收缩时反流物又不易排空,以不可复性裂孔疝患者尤为明显。

(5)食管黏膜防御作用减弱:食管黏膜防御屏障包括:①上皮前因素:黏液层、黏膜表面的 img 浓度。②上皮因素:上皮细胞间连接结构和上皮运输、细胞内缓冲系统、细胞代谢功能等。③上皮后因素:组织的基础酸状态和血液供应情况。当黏膜防御屏障受损时,即使生理性反流,也可导致反流性食管炎。

2.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作用

在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的基础上,反流物刺激会损害食管黏膜,其受损程度与反流物的质和量有关,也与反流物与黏膜的接触时间、部位有关。胃酸与胃蛋白酶是反流物中损害食管黏膜的主要成分。近年对胃食管反流病监测证明其存在胆汁反流,胆汁中的非结合胆盐和胰酶是主要的攻击因子,参与损害食管黏膜。

3.其他因素

胃排空延迟增加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婴儿、妊娠、肥胖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硬皮病、糖尿病、腹腔积液、高胃酸分泌状态也常有胃食管反流。

(二)病理

病理改变与疾病的病程和严重程度有关,主要包括:①基底细胞层增生,大于黏膜全层的15%;②乳头突起数量增多,超过黏膜全层的2/3,有丝分裂细胞增多;③黏膜上皮血管化,血管扩张或在乳头状突起顶部形成血管湖;④上皮层表面见卵圆形的未成熟细胞或气球状细胞;⑤炎性细胞浸润,特别是中性粒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⑥黏膜糜烂、溃疡,肉芽组织形成,纤维化;⑦Barrett食管:食管下段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 IyD+nI2zOsvQvRG2UZ7s1+sxz8mPKHebVWfzo3p0jr4cnoaDfjtNdDst2qekfO4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