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某,女,31岁。1989年5月18日。
患者1周前突然发热恶寒,伴左侧胸胁痛,并放射到颈肩部,随呼吸、咳嗽而剧,X射线透视诊为“左侧渗出性胸膜炎”。因西医无良好方法,故邀中医诊治。舌苔黄,脉弦。考其证候,具寒热往来之特殊热型,且伴口苦咽干、心烦恶心症,乃少阳枢机不利,气化失司。
诊断:悬饮(渗出性胸膜炎)。
治法:条达气机,化气通脉,健脾利水。
方药:柴胡苓桂汤(小柴胡汤合苓桂术甘汤)化裁。
柴胡20g,黄芩10g,姜半夏10g,白术10g,玄参12g,赤灵芝12g,茯苓15g,桂枝12g,牡丹皮10g,地骨皮10g,炙百部12g,炙紫菀10g,炙甘草10g,丝瓜络10g,橘络10g,姜、枣各10g。5剂,水煎,去渣再煎,温服。
药后诸症豁然,胁肋微有不适。上方加黄芪20g,知母10g,白薇12g,续服5剂。
1周后,患者诸症悉除。每日予黄芪15g,赤灵芝10g,生薏苡仁15g,桑白皮10g,桔梗10g,炙甘草10g,煎服,以善后。1个月后,X射线胸透,一切正常。
(柳少逸医案)
解析: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属中医学“悬饮”“胁痛”范畴。“悬饮”多因枢机不利,肺、脾、肾三脏气化失司,水湿停滞于胸胁所致。《金匮要略》谓“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本案柴胡汤证在,故主以小柴胡汤。“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药用苓桂术甘汤,以茯苓为君,主以健脾渗湿,祛痰化饮;桂枝为臣,温阳化气,具化饮利水之效;白术主以健脾燥湿,俾脾阳得健,水湿自除;甘草益气和中,与桂枝相伍,具辛甘化阳、行气通脉之功。药仅四味,配伍严谨,药专而力宏,故为治痰饮病之主方。二方合一,今名柴胡苓桂汤,为舒气机、促气化之用方。方加百部、紫菀、橘络、桔梗、桑白皮,乃止嗽散意;牡丹皮、地骨皮,共治血中伏火,则阴分伏热不生;黄芪、赤灵芝乃扶正达邪之要药。诸药合用,则气机通畅,气化有序,营卫畅行,五脏安和,而胸水得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