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从中医“脉胀”论治高血压

“脉胀”一词首见于《灵枢·胀论》,其云:“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12] 。”所谓“脉” [13] ,是为血脉,即脉管、血管。《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故而“脉”有“血府”之称,为血液流行周身的通道,与动脉搏动相关。而“胀”者,有胀满之意。脉胀即指脉管内血流量增多。我通过40余年的临床观察和实践,结合相关文献研究,针对AS、冠心病及原发性高血压等心血管病的治疗提出了“脉胀”理论,以指导临床的应用。

“脉胀”的病位在脉,核心要义为“脉大而实”。脉道通利,则血液流注周身,阴阳交接,滋养一身内外,反之脉道不畅,脉压增大可发为原发性高血压;痰浊瘀毒积郁脉中可发为AS;脉道壅阻,血不能复归于心,则可发为冠心病。简而言之,此类病证,病在血脉,根于脏腑,皆可归类为“脉病”,当从脉论治,以“脉胀”理论为纲要总领其治疗之法。

第一节 “脉胀”之义

明代张介宾对《灵枢·胀论》中论述“脉胀”的语句注解为:“脉大者,邪之盛也,脉坚者,邪之实也,涩因气血之虚而不能流利也。”此句指出了脉胀的基本病因:一为邪实,二为气血虚而不能流利运行,以致脉大而实,出现脉胀。

一、脉之大:脉位的变化

“脉大”在西医学中多提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脉压增大,临床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通过诊察寸口脉,可能发现血压的变化,这一观点可以从相关研究的结果中得到支持。按压尺脉,如寸、关两部脉变小,为血压正常;若寸、关两部脉不变,则可能为血压升高 [14] 。还有研究 [15] 通过寸口脉诊法,以浮、中、沉分为皮毛、血脉、肌肉、筋、骨五个层次加以总结,发现阳性脉者与测量血压结果升高相符合率为96%。“脉者,血之府也”“大则病进”与高血压脉搏胀满相类似。

在冠心病患者动脉弹性的相关研究中发现,脉搏波的传导速度同动脉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后者程度越高,前者的数值越大 [16] 。在脉象参数的对比中,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管弹性、顺应性及阻力均较健康者增高,此正符合“脉大”的形成条件。

二、脉之坚:寓弦脉之意

关于坚脉,《素问·病能论》曰:“聚者坚也。”意为凡脉气聚而不散的是坚脉,可知坚脉是指脉象坚实而有硬度。《诊家正眼》有言“坚者,实之别名也”,坚脉即为实脉。而实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实脉单指实脉象,为三部脉充实有力;广义的实脉则是实脉类脉象的总称,包括实脉、滑脉、弦脉、紧脉和长脉五种脉象,其中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合于“坚”之意,故而不难理解“脉之坚”是对弦脉更高层次的概括。

临床上,医者的临证经验亦能证实多数的高血压病患者具有弦脉这一特征 [17-19] 。通过试验 [20-21] 表明,高血压病脉弦者存在外周阻力高、血管弹性差、大动脉张力增高的现象,这一发现恰好印证了高血压病弦脉的形成机理,即由于心脏每搏输出血量减少、血管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而致。冠心病患者脉象的相关研究证实,弦脉及其相兼脉象所占比例最大 [22-23] ,以初期多见。冠心病的发病以AS为病理基础,而AS发生的始动因素虽是血脂异常,但血管内皮损伤才是其发病的关键。脉为心之体,血为心之用,冠心病多因脉道受损、心失血养所致。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脉胀病弦脉形成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气血为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气血不足则血脉失于濡养,此从虚而论;其二,有形实邪聚于内,如寒邪、痰饮、瘀血、癥瘕积聚等病理产物在机体内形成时,气血运行受阻,气冲上逆,呈弦脉之象,此从实而论。因而当患者出现弦脉时,对其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脉之涩:脉道紧张度

《说文解字》对“涩”注释为“不滑”,滑者利也,涩脉即为不滑的脉,也就是不流利的脉,其特点是往来艰涩,一息不足四至,可反映血脉的流利度。由于AS、冠心病患者脉道多不通利,易出现涩脉。再者因脉管紧张度增高,患者可以表现为血压的升高,“脉涩曰痹”,脉道壅塞不通,脉气紧张有余,此正符合高血压血管紧张度高、弹性下降的机制。血瘀患者由于血液运行不畅,使血液流动减慢,故呈现涩脉的脉象特点,在相应的客观指标上亦呈现“有余”之势,表现为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值升高、血液呈高黏状态,临床观察结果揭示了血瘀脉涩与血液流变之间呈一种“涩脉—高黏”的关系。现代病理分析研究亦证实了形成涩脉的主要原因是血液黏滞性和黏稠度的增大,常可测得涩脉者全血比黏度、血球压积值均增高,血沉值降低 [24-26] ,此亦解释了AS及冠心病患者多见涩脉的原因。而高血压易引起心脑血管病变,其中脑血栓、脑出血、心肌梗死是其主要并发症,高血压血黏度切度变动更易致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27]

四、“脉胀”与血脉及脏腑病变

血脉自身的病变主要表现为:一者,血液不足,脉道空虚;二者,血液有余,脉道充盈过度而胀满,甚至出现脉管破裂出血;三者,血脉之中血液黏滞,运行不利。血脉的病变可直接累及相关脏腑 [28] ,如脉压过高,可致五脏胀满,其对心肺肝影响尤甚。“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此阐述了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的产生机理。高血压病患者多有心火亢盛、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阳亢化风等表现,是诱发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心血管硬化的重要原因。血细胞比容作为血液黏度的主要决定因素,对调节脑血流量起着重要作用。西医学研究证明,当高血压病患者的血细胞比容大于50%时,血黏度及外周阻力的增加会导致脑血流量的减少,扩大病灶范围;当血细胞比容低至30%以下时,脑血流量增加,葡萄糖及能量代谢严重受损,致使脑供氧不足或贫血性缺氧与缺血叠加,从而引发更严重的脑代谢损害 [29-30] 。血压水平也是影响终末期肾病发生率的重要因素,重度高血压患者并发终末期肾病的发病率超过正常血压者11倍,即使血压在正常高值水平也达到了1.9倍 [31] ,因高血压病所引起的靶器官损害情况不容忽视。

高脂血症可以引起血管壁脂质的沉积,从而损伤内皮细胞,诱导血管壁发生慢性炎症反应,从而引起AS。脉道不仅是AS的病位所在,脉道的损伤更是诱发本病的关键因素。中医学将脂质称为“膏脂”,张景岳曰:“膏,脂膏也……下流阴股,得以交通也。”《类经》言:“津液和合为膏,以填补骨空之中,则为脑为髓,为精为血。”由此可知,膏脂是由脾胃所运化之水谷精微而来。嗜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水谷精微输布失常,炼津成脂,浊津液为膏,气机逆乱则凝结留聚,损于脉道,致AS。以此为基础,外邪侵袭机体后,五脏聚散无主,气血津液逆乱,清浊不分,浊气入血脉与气血搏结,血浊逆乱,脉道更损。若AS发生在冠状动脉引发冠心病,冠状动脉结构或功能变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等病理变化,即心脉受阻,一者血脉不通,二者瘀血影响新血生成,血脉不充,以致心脉失养,而出现胸痛、胸闷等临床症状。冠心病之本脏在心,无论何种证候,最终都会引起心之本脏的病变。可见,“脉胀”之变虽在血脉,与脏腑亦关系密切。

第二节 “脉胀”之病因病机

一、缘何“脉胀”

诱发“脉胀”的内在因素有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生活习惯、自然衰老、脉管老化、新陈代谢衰减、血液循环问题、心脏泵功能减退等,加速血脉病的病因有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外感六淫 [3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压力过大,劳逸失衡,过食肥甘厚味,抑郁焦虑等情志因素均为加速血脉病变的重要诱因,也是促使其发病年龄提前的主要原因 [33] 。由此可见,“脉胀”的病因病机可以运用血脉理论来解释,其病因病机为血脉的气血异常以及脉位、脉体、脉管的异常。血脉之变既是病,亦是证,属中医学“脉胀”的范畴,其发病机制与血脉病异曲同工,既凌驾于脏腑之外,又与脏腑息息相关,属于“脉病”。“泛血管病”AS、高血压等便是“脉胀”的具体体现 [34]

二、“脉胀”之机

“脉胀”总的病机为气血运行失调,营卫气血阻滞不畅,相关脏腑功能失调,其病理过程是一个本虚标实的演变过程,本虚为气血之虚,标实为邪实壅阻,本虚在先,标实在后 [35] 。《灵枢·胀论》中论述“气之令人胀”,一在血脉,二在脏腑。“脉胀”,胀在血脉是基本病理;胀在脏腑,是其对脏腑的影响 [36]

1.邪实

痰浊为病之始。如若平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过度饮酒,内伤脾胃,或忧思劳倦伤脾,以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蕴久化热,痰热内扰;或肝失疏泄,气郁湿滞,聚而生痰。元代朱丹溪主张“无痰不作眩”,痰浊上扰清窍,则引发头痛、脘闷、眩晕欲仆等表现。《医学正传》曰:“津液稠黏,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阐述了痰浊入脉可令血浊,黏附脉道之上,既阻气机令胸阳不振,又碍血行而形成瘀血。痰浊瘀血积于脉中,脉道不通,不通则痛,故又可见胸闷、胸痛。

瘀血乃病之渐。一方面,脉中壅塞,使之失于濡养,致脉道受损,艰涩不利;另一方面,瘀血阻于脉道之中或是流连于组织之间压迫脉道,又令“瘀”更甚,形成恶性循环,则瘀血难去。明代虞抟提倡“血瘀致眩”,叶天士提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经主气,络主血”,经中主要行营气,络中主要行血液。“初病在气,久病在血”“气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随着病情的迁延不愈,久病致瘀,血行不畅,瘀血内停。

瘀毒为病之变。正所谓“无邪不有毒,热从毒化,变从毒起,瘀从毒结”。可见瘀毒的化生,是因病邪克伐正气,气血亏虚,进而气滞血瘀,影响津液代谢,于是津凝为痰,血涩为瘀,痰瘀浊邪纠缠难解,日久化毒,壅阻血络,损伤络脉,上犯于脑而伤脑络,下注于肾而伤肾络。

2.正虚(气血虚)

五脏的异常皆可导致气血的亏损和运行异常,发为脉胀。首先,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被称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忧思过劳伤脾,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不能充养五脏,脏腑的生理功能减退,以致气虚血瘀,清阳不升,水谷精微输布失常,影响气血的化生和运行,血阻气滞而发“脉胀”。脾居中焦,为调节水液运化之枢纽。《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痰饮水湿属于脾功能失常的病理产物,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一说。痰饮内停,阻滞气机,气血紊乱,脉道损伤。

肝气升发,可启迪诸脏生长发育,使气血冲合,五脏安定。肝主疏泄,畅达气机,可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若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升清降浊,则可出现肝郁脾虚、肝气犯胃等证。于肝而言,疏泄不及,肝气郁结,日久化火,或疏泄太过,损及肝阴,阴不制阳,阳气亢逆,终成本虚标实之“脉胀”。

心为“君主之官”,有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分为主血和主脉两个部分,主血者,指心能总司一身之血的生成及运行;主脉者,指心气能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维持脉道通利。心主血脉,是心之阴阳气血协同作用的结果。心气充沛、心血充盈及脉道通利是血液正常运行的三要素。若心气、心阳不足,可见气虚血瘀或阳虚寒凝,脉道壅阻而伤脉。若心之阴血亏虚,则脉道不充,不能上荣清窍而发病。亦或是心阳偏亢,或肝火旺盛,母子相生,火热上扰或血热脉流薄疾。

肺为主气之脏,肺主宣发肃降,主宰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五脏之中,肺居最高位,有“华盖”之称,故肺气以清肃下降为主,与肝气升发相对,左升右降相反相成。若肺失宣肃,周身气机升降失衡,可致血压升高或不稳定。再者,肺又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能疏通和调节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及排泄。若肺的功能失常,则可加重水液潴留,进而累及脾肾而生痰浊、水肿等证。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肾阴肾阳是脏腑阴阳之根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由于肾的功能衰退、阴阳失调所引起的“脉胀”,其特点是多虚多瘀,以虚为主,包括肾阴虚、肾阳虚及肾阴阳两虚,兼夹痰瘀,且病程缠绵,呈渐进性发展,一般病情较重,易衍生诸多变证。

3.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以治“脉胀”

针对AS、冠心病及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西医常用药物具有靶点明确、疗效迅速的优点,然而其副作用同样也不容忽视。随着中医药临床应用的深入开展,中医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独特优势逐渐凸显,改善症状的同时也降低了西药的副作用,促进了中西医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我们团队总结数十年临床诊疗经验并结合大量文献研究,提出了“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37] 的“脉胀”治疗原则。实者,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虚者,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

大多数“脉胀”的病理过程是一个本虚标实的演变过程,本虚在先,痰、瘀、火、毒等标实在后,病位责之肝、肾,严重者可累及心、脑,即西医学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故而,对于“脉胀”的辨证论治,不但应分清病邪性质、脏腑虚实,还要注意证候之间的兼夹转化,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用药。 QgB0E9S/4FvAPliG3CEk+4b9BnNfwrL1j9TW5juhyQBMZfWAZqvtKPAGn/1QfiK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