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论述脾胃的生理病理,“太阴”即足太阴脾经,“阳明”即足阳明胃经,故名“太阴阳明论”。本文主要介绍太阴阳明为表里,阳道实、阴道虚,脾溉四时与脾不独主时,脾为胃行其津液。
【提要】 太阴阳明为表里。
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
【提要】 阳道实,阴道虚。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提要】 脾溉四时与脾不独主时。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提要】 脾为胃行其津液。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阳道实,阴道虚:属阳的六腑多病外感而为实证,属阴的五脏多病内伤而为虚证。张介宾曰:“阳刚阴柔也,又外邪多有余,故阳道常实;内伤多不足,故阴道常虚。”“道”即规律,此指性质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