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的药效与毒性并存,用药安全难以保障,历代医家对附子的炮制目的多为减毒存效,故临床多以其炮制加工品入药。附子的炮制方法历史悠久,古代最早出现的是火制法,后出现了水制法、水火共制法。附子的现代炮制工艺具有地域特色,《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及淡附片和炮附片5种炮制规格。四川江油作为附子的道地产区,炮制品主要有生附片、蒸附片、炒附片、熟附片、炮天雄等;上海、重庆、安徽、江西等地也保留了临江片、煨附片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炮制方法。本节具体介绍附子不同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及具体操作。
附子在古代本草、医籍、医案中的曾用名众多,包括大黑附子(宋代《太平圣惠方》)、黑附子(宋代《小儿药证直诀》)、川附子(宋代《扁鹊心书》)、大附子(宋代《博济方》)、制附子(明代《景岳全书》)、附子尖(明代《审视瑶函》)、绵附(明代《普济方》)、熟附子(明代《证治准绳》)及生附子、川熟附(清代《幼幼集成》)等。
附子具有独特的产地加工与炮制减毒方法。炮附子是最早的炮制品,见于汉代《伤寒杂病论》:“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此后各代医家各取所长,推陈出新,不断完善附子的炮制工艺。
从汉代到唐代,附子一般都选用炮、煨、炒、烧、焙、烘等干热法进行解毒。宋代则出现加入液体辅料及药汁煮或蒸制。清代开始加入胆巴水进行煮、漂、蒸和浸制。为达到增效减毒目的,附子的炮制方法经历了从火制、水制、水火共制、多种辅料共制等阶段的演进,沿袭至清代已有70余种炮制方法(表3-1、图3-1)。
表3-1 附子的古代炮制方法沿革
续表
附子被称作“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温阳要药”,药效显著,是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但碍于其毒性,古代医师应用都十分谨慎。《本经》对附子的性味、功效进行初步总结,明确提出附子的毒性。《淮南子》也记载:“天下之物,莫凶于鸡毒(奚毒)。然而良医橐而藏之,有所用也。”阐明毒性的同时也肯定了附子在临床的治疗作用。
图3-1 历代附子的炮制变革
在汉代,附子的炮制方法较为古朴,以减毒为主要目的,多以烧、炮等直火加热方法为主,火制法温度迅速升高,可干燥解毒,在历代均有应用。《雷公炮炙论》记载“于文武火中炮,令皴坼者去之……至明取出,焙干用”,首次提出“炮后再焙”的炮制方法。然而,炮法存在火源不稳、火力火候难控、质量差、加工效率低等弊端。从晋代至唐代,又陆续出现烧、焙、煨等多种火制法,并开始出现黑豆制、蜜炙等辅料制法。唐代以后,随着附子在蜀地开始栽培,生附子来源也从野生品逐渐过渡到栽培品,以火炮法为代表的炮制减毒方法因加工效率低下,已无法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火制法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从北宋起,附子开始大规模栽培,《彰明附子记》中详细记载了北宋年间江油地区的附子种植规模、种植方法、质量评价等。与此同时,附子的产地加工与炮制方法均呈现新的变化。由于附子产量剧增,采收后如何防腐保存,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为此,借鉴四川地区腌制泡菜的方法,形成了醋腌的产地防腐方法。到明清之际,四川制盐业兴盛,发展成为盐腌防腐方法。抗日战争爆发后,食盐供应日趋紧张,产地开始采用制盐副产物胆巴取代食盐,用于浸泡防腐,沿用至今,成为一种墨守成规的传承。但该法历来存在争议,认为炮制后药性会被明显减弱。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本草正》中评价“腌者大咸,土人腌以重盐,故其味咸而性则降”。清代《本草从新》《药笼小品》均记载附子盐腌制减弱药性,认为“以盐腌之,其性愈减”;清代四川籍著名医家唐宗海在《本草问答》中对附子盐制提出批判,认为“今用盐腌去毒,使附子之性不全,非法也”;《本草害利》亦载四川产附子生品药性最强,当地“以盐腌之,则减其性”;民国时期的医家张山雷在所著《本草正义》中记载“(附子)市肆中皆是盐渍已久而又浸之水中,去净咸味,实则辛温气味既受制于盐之咸,复受制于水之浸,真性几于尽失”,认为附子盐制加水浸漂洗后药性丢失,“附片二钱尚不如桂枝三五分之易于桴应,盖真性久已淘汰,所存者寡矣”。现代扶阳医家认为胆巴水性大寒,是纯阴之物,附子是纯阳之物,纯阴的胆巴水炮制附子易伤附子的阳气,影响附子“扶阳抑阴”的药效。现代研究也表明胆巴炮制附子,附子的毒性成分显著降低,但同时有效成分也流失严重,明显降低了药效,且胆巴的残留物不易完全洗去,对人体也有危害,故建议推广使用无胆巴炮制附片。
随着宋代法象药理思潮的兴起,附子的炮制也从单纯的解毒发展到缓和或增加药性。水火共制、各种辅料、药汁被广泛用于附子炮制,演化出银花汁、干姜汁、甘草汁、防风汁、黑豆汁等数十种炮制用辅料。清代以后,液体辅料种类逐渐简化,由博返约,浸、泡、煮、蒸为代表的水制法与水火共制法成为主流,形成了“浸胆—退胆—煮制—剥皮—切片—蒸制”的黑顺片与白附片加工工艺,沿用至今。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附片有黑顺片、白附片、黄附片、淡附片、生附片、熟附片、炮天雄、刨附片、炮附子、微波炮附子、卦附片、蒸附片、炒附片等20余种;江西地区还有“建昌帮”特色的临江片、煨附片、阴附片、阳附片等。如此众多的饮片类型,可能是由两方面因素主导形成的:一是旧时代不同作坊间相互竞争的结果,一些作坊为了显示产品的差异性,或改变切片方向,如黑顺片;或去皮增加美观,如白附片;或人为添加染料或标记,如黄附片等;或改变饮片的厚薄,如薄如纸的刨附片;或选用超大个头的整个加工,如炮天雄。二是市场需求导向的结果,在产生众多商品规格后,人们开始尝试将这些附片用于不同用途。例如,火神派医家惯用大片张的白附片;参附注射液选用黑顺片为原料;中成药四逆汤(口服液)选用淡附片为原料;中成药右归丸选用炮附片为原料;炮天雄成为温肾助阳的保健佳品;广东及东南亚地区喜用刨附片,用于煨汤保健;卦附片则出口韩国,用于高丽参的加工。
火制法出现最早,主要有炮法、烧法、炙法、炒法、煨法等。炮法首见于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烧法首次记载于《肘后备急方》,炒法首见于明代的《普济方》,唐代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首次记载煨法的相关应用。
1.炮法 炮者,即置药物于火上,以烟起为度也。炮法是附子最早也是最常见的加工方式,自汉代张仲景提出后被历代医家沿用。汉代《广韵》记载:“炮”者,“裹物烧也”;东晋《肘后备急方》补充解释说:“炮,去皮脐。”唐代的《外台秘要》云:“皆煻灰炮令微坼。”宋代则多记载附子应“炮裂”。明清时期在沿袭火炮的基础上,演变为加入反制解毒药物和辅料共制。然而炮法可控性较差,难以控制内外受热均匀而导致解毒不全。
2.煨法 煨者,以药物置火灰中煨之使熟也。除灰火煨熟外,后代逐渐发展出用湿面、湿纸、加热的滑石粉和麦麸等物质包裹煨熟。宋代《苏沈良方》选择“纸裹煨”。明清时期有“湿纸裹煨”“面裹煨”及“甘草汤沃后煨”的记载。煨法较烧法温和,沿用至今,在地方规范中仍可见记载。
3.炒法 炒者,置药物于火,使之黄而不焦也。不同朝代对炒制的程度要求不同,明代《景岳全书》记载“切,略炒燥”;清代《本草述》中则提出炒制品为黄色,“挫碎炒黄”;《温病条辨》记载“生附子炒黑”,要求炒制品为黑色。炒法延续至今,虽不再被《中国药典》收录,但在地方标准仍有应用。
附子的炮制,也常加入各种液体辅料浸制或浸制过程加入其他辅料,常用的液体辅料有清水、酒、醋、盐水等。五代后蜀《蜀本草》有单一水浸的记载:“以生熟汤浸半日。”宋代的单一水浸开始强调水浸的次数和时间;至明清时期,水浸之后增加炮、煨、炒等工序,如《本草纲目》记载:“以水浸过,炮令发坼。”
现代《中国药典》将附子加工成黑顺片、白顺片或淡附片都需要清水浸漂;盐附片也需将泥附子浸入胆巴水中,再加入食盐继续浸泡而成。
水制法一般为附子炮制的初始步骤,后续需加入火制,即蒸法和煮法。蒸法的相关记载可见于宋代《十便良方》:“用大附子或大川乌头二枚,去皮蒸过。”现代研究证明蒸制可破坏附子中的毒性成分且保留有效的水解成分。
历代文献均有附子加各种辅料共煮的记载,如生姜、甘草、黑豆等。但在明清时期诸多医家提出煮制时火候不易控制,致使药性流失。然而,现代附子炮制基于安全性和工业生产的角度考虑,煮制仍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除以上炮制方法,各类辅料的加入也是附子炮制的一大特色。一类是常用具有相畏相杀作用的黄连、甘草、防风;含有酸性成分的金银花、甘草、醋;富含可解毒的蛋白质成分的赤小豆、黑豆、姜;具有引经入肾作用的盐。另一类是富有争议的胆巴及较少使用的豆腐、米泔水、谷糠等。各种辅料的运用,帮助附子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1.胆巴 为制盐过程中的副产物,味咸、性寒,能软坚散结、防腐、解毒。最早使用胆巴炮制附子的记载来自《四川省彰明县概况》,目前《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收载的附子胆巴腌制加工方法就源于此。胆巴含有多种金属离子,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附片中胆巴含量过高还会引起消化道不良反应。因此,在附子的炮制中,胆巴的使用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用胆巴(卤水)浸泡附子,是为了增加存储时间,为进一步炮制做准备,而非从药性考虑;附子的临床应用多为扶阳,使用纯阴的胆巴炮制附子与临床运用附子“扶阳抑阴”的观点相悖。也有不同观点认为,胆巴属阴,用其阴性平抑附子的火性,以达到阴阳平衡。目前法规中附子的胆巴炮制并无胆巴相关用量、纯度、杂质限量等规定,成品的胆巴制附子饮片也无胆巴限量检测要求。尽管经过多次漂洗,也不能保证附子中无胆巴残留,因此,附子胆巴炮制的弊端逐渐出现,已有人在研究去除胆巴处理过程。
2.甘草 味甘、性平,能和中缓急、解毒,是常用的毒性中药饮片的炮制辅料之一。以甘草降低附子毒性在历代均有应用,《金匮要略》中含附子的方剂中,配伍使用甘草的就有11首。附子经过甘草炮制后,其心脏毒性显著降低,强心作用进一步增强,并能拮抗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能够降低临床使用的风险。也有研究认为,其药理作用变化的原因在于甘草影响了炮制过程中附子中有效物质的溶出,减少了机体对于其有效物质的吸收。因此,历代医家认为附子与甘草配伍后对心脾阳虚诸证存在较好的疗效。
3.黑豆 味甘,具有散瘀、祛风和滋养肾脏等功效。有学者认为,黑豆中的某些成分可与附子中的毒效成分发生反应,生成不溶性物质,可降低附子毒性,因为黑豆参与炮制后,附子中的有效成分单酯型生物碱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对照饮片;但在其他研究中并没有显示出黑豆对于附子炮制的特殊作用,因此,也有学者认为黑豆在附子炮制中存在的作用有限。
4.谷糠 是疏松的稻谷外壳,与药物共制可使药受热均匀,避免局部过热。使用谷糠炮制的煨附子是“建昌帮”附子特色的炮制方法之一。在附子的炮制中,谷糠能够使附子的受热温度稳定在130~210℃,在此温度范围内,麦麸和附子中含有的生物碱类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药效成分增加或燥性成分降低;在缓和药性的同时,可增强附子健脾祛湿的功效。
5.姜 味辛、性温,能散寒、解毒,药物经姜制后毒性降低。以生姜制附子的目的是以热制热,增强附子补火助阳的功效,早在《博济方》中就有记载姜制附子的方法:用生姜半斤,用水一碗同煮附子。现代研究认为,姜中某些有效成分可能对乌头类生物碱的吸收、代谢或乌头类生物碱的机体毒性效应产生拮抗。特别是干姜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和附子的共煎液,与附子单煎液比较,虽然前者的乌头碱和次乌头碱溶出率明显增加,但毒性却明显减小;并且,姜辣素对附子中毒性成分也存在抑制作用。
6.豆腐 味甘、性平,具有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等功效。使用豆腐共制附子,主要是因为豆腐表面积大、空隙多,具有很好的吸附能力,能吸收附子中部分毒素,起到缓和药物毒性的作用;同时,豆腐作为一种两性化合物,可与附子中生物碱等成分结合产生沉淀,降低药物的毒性。
7.米泔水 味甘、性凉,无毒。使用米泔水浸泡附子,可以很好地使附子中的生物碱成分溶出,从而大大降低生物碱的含量,进而降低毒性,但目前米泔水制附子的应用与研究鲜有报道,这与米泔水不易收集、难以适应大规模生产有关。
现行《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4种饮片的炮制方法。
1.盐附子 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
2.黑顺片 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图3-2)。
图3-2 黑顺片
3.白附片 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3cm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图3-3)。
图3-3 白附片
4.淡附片 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
图3-4 蒸附片
四川省作为附子的道地产区,《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5年版)具有地域特色,具体操作如下:①生附片:取泥附子,洗净,切片,干燥。②蒸附片:取生附片,用清水浸润,加热蒸至出现油面光泽,干燥(图3-4)。③炒附片:将中等细度的砂投入炒药机内,炒至滑利,投入生附片,砂炒至外表皮黄棕色,断面黄色,取出,迅速筛去砂子,晾凉(图3-5)。④熟附片: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没入附子炮制用的胆巴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切成厚约7mm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至透心,出现油面光泽,晒干或烘干(图3-6)。⑤黄附片: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附子炮制用的胆巴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切成厚约7mm的片,用水浸漂,取出,用调色液染成黄色,晒干或烘干(图3-7)。⑥卦附片: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附子炮制用的胆巴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对剖,成为两瓣如卦形的附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染成浅茶色,取出,蒸制至出现油面光泽,晒干或烘干(图3-8)。⑦刨附片: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附子炮制用的胆巴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阴干,刨成约2mm的片,再用水浸漂,取出,晒干或烘干(图3-9)。⑧炮天雄:选择个大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附子炮制用的胆巴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剥皮修形,再用水漂制,姜汁浸泡自然发酵至透心,取出,蒸至透心,烤制至酥脆(图3-10)。
图3-5 炒附片
图3-6 熟附片
图3-7 黄附片
图3-8 卦附片
图3-9 刨附片
图3-10 炮天雄
其余各省份中药饮片炮制方法大多延续《中国药典》标准,除此之外还加入了一些特色炮制方法。例如,《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加入熟附片,具体操作是将盐附子洗净,漂去咸味,置锅内加水和豆腐同煮,至口嚼无麻感,除去豆腐摊晾至外干内润,切薄片晾干,筛去灰屑。
《重庆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及标准》(2006年版)添加淡附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
《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年版)加入炮附片:取净附片,照砂烫法,烫至体积膨胀并微变色。
此外,还有具有地方特色却未被收录于地方炮制规范的江西阴附片、阳附片、临江片,以及煨附片。①阴附片:漂法同煨附子,再加明矾、甘草漂1天(图3-11)。②阳附片:盐附子纵切厚片,河水洗净,漂9次水,晾干,砂炒至鼓起,变白色入药(图3-12)。③临江片:将盐附子盐分漂尽后,刮去外皮,切厚片,米泔水漂3天后,以生姜片拌匀,蒸至表面出现油质,风干至表面“结面”后用文火烘干。④煨附片:将盐附子盐分漂尽后,晾干,然后平铺于糠灰中,上覆生姜片后以草纸覆之,再铺糠灰4~5cm厚于草纸上,灰上平铺少量稻草、干糠壳,于四角点火引燃,待糠烬灰冷,取出附子,蒸至口尝无或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日摊夜闷至半干,切薄片,晾干。
各种附子炮制品的性状特点及临床应用如下(表3-2)。
图3-11 阴附片
图3-12 阳附片
表3-2 各种附子炮制品的性状特点及临床应用概况
续表
目前已有多种附子的炮制加工品,其加工的颜色大体分为黄色和黑褐色,其中,在炮制过程中有蒸煮过程者,外皮多呈黑褐色,有油润光泽。此外,经火制的附子更偏向于补肾阳,经水火共制者更偏向于散寒止痛。而各地新炮制品的出现也是在传统炮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而成,如“建昌帮”的特色附片与其擅用水火炮制技艺密切相关。而广东炮天雄与四川炮天雄的差异,可能与广东喜爱煲汤的饮食偏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