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尚志钧.神农本草经校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3]吴普.吴普本草[M].尚志钧,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4]陶弘景.名医别录[M].尚志钧,辑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5]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6]雷敩.雷公炮炙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7]苏敬.新修本草[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8]韩保昇.蜀本草[M].尚志钧,辑复.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9]唐廷猷.北宋杨天惠《彰明附子记》译评[J].中国现代中药,2016,18(7):916-922.

[10]苏颂.本草图经[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1]李时珍.本草纲目(金陵本)[M].王庆国,主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12]陈藏器.本草拾遗[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3]裘沛然.中国医籍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4]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27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15]肖培根.新编中药志:第一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16]孙思邈.千金翼方[M].鲁兆麟,点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7]张志聪.本草崇原[M].刘小平,点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

[18]汪昂.全图本草备要[M].谢观,董丰培,评校.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

[19]吴仪洛.本草从新[M].窦钦鸿,曲京峰,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20]黄宫绣.本草求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2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3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2]肖培根,连文琰.中药植物原色图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24]尚志均.日华子本草辑释本[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5]王好古.汤液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26]严洁,施雯,洪炜.得配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

[27]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册[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8]赵佳琛,赵鑫磊,翁倩倩,等.经典名方中附子的本草考证[J].中国现代中药,2020,22(8):1340-1360.

[29]董思含,孟江,吴孟华,等.附子历史沿革考辨[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22):5567-5575.

[30]黄勤挽,周子渝,王瑾,等.附子道地性形成模式的梳理与考证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8):2599-2601.

[31]陈勇.附子的种植要点[N].云南科技报,2013-11-8.

[32]拓亚琴,慕小倩,梁宗锁.乌头附子最佳采收时期的初步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7(2):146-148,152.

[33]舒晓燕,侯大斌.不同采收期附子多糖含量的比较研究[J].中成药,2008(10):1512-1514.

[34]周林,李飞,任玉珍,等.附子产地加工方法演变分析[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12):1073-1077.

[35]皮清媛.四川道地药材附子的栽培与采收加工[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6):41.

[36]鲍捷.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附子减毒增效配伍规律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

[37]符黛玲.附子配伍用药规律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38]李文华.乌头类常用中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39]张斐斐,魏飞跃.浅析历代医家对附子配伍的临床应用[J].河南中医,2017,37(9):1662-1666.

[40]秦明珠,李文亭.中药乌头的解剖学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6(12):761-763.

[41]徐国钧.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42]赵中振,陈虎彪.中药材鉴定图典[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3]吴月娇.附子饮片的质量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44]李瑞琦,吴翠,徐靓,等.附子色泽与化学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9,39(7):1315-1322.

[45]王有志,李富程,黎明,等.基于HPLC技术的干燥温度对附子饮片品质影响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7,29(3):306-312.

[46]舒晓燕,赵祥升,侯大斌.附子不同贮藏条件下相关品质的变化分析[J].中药材,2009,32(1):29-31.

[47]张定堃,韩雪,周永峰,等.附子精标饮片的研制(Ⅰ):规格大小与质量均一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488-3495.

[48]邓朝晖,田孟良.生附子中次乌头碱的含量测定及其道地性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6):61-65.

[49]秦利芬,杨玉琴.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附子中主要成分的含量[J].医学信息,2018,31(8):62-64.

[50]张定堃,韩雪,李瑞煜,等.UPLC-Q-TOF-MS分析不同产地泥附子化学成分的差异[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3):463-469.

[51]岳聪慧.附子不同栽培产区质量的比较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15.

[52]张定堃,王伽伯,杨明,等.中药品质整合评控实践附子品质综合指数[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3):2582-2588.

[53]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卫生署.香港中药材标准:第七期[S].香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卫生署,2015:60. V+t0IcQcPt3eD+VEmIMv4k1fWRta6lk88QxGJVVzLvfWFwglUGd4vAZ/KX19Dpr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