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头颈和躯干部体表标志

骨骼的显著特征、肌肉肌腱形成的隆起及诸如乳突、脐孔等皮肤特征都可以作为体表标志。在使用标志时,应根据特定的目的和要求加以选择,优先选择组织结构与体表标志之间存在相对恒定关系的体表标志作为参考。需注意骨骼各个部分的相对位置对不同个体存在习惯姿态上的差别,对同一个体而言,相对位置也随身体姿势的改变而改变。躯干体表标志的相对位置较明显的改变是由于呼吸运动及立位与卧位的相对更换而引起。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肌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灵枢·海论》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腧穴具有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脏腑联系的功能,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也是较常用的针刀治疗点。腧穴的定位也常常需要借助体表标志,其定位常用的指寸定位法,如中指同身寸法、拇指同身寸法、“一夫”法等,就是在“骨度”分部折寸的基础上,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

一、面部

参见图4-1。

图4-1 面部体表标志

1.眶上缘 为眶上方的骨缘。眶上缘的中内1/3交点处,或距头部前正中线约2.5㎝为眶上孔或眶上切迹,内有眶上血管和神经通过。

2.眶下缘 为眶下方的骨缘。眶下缘的中点下方约0.8㎝处为眶下孔,内有眶下血管和神经通过。

3.眉弓 为眶上缘上方约1.5㎝处的横行骨性隆起,男性隆起较显著,其内侧份的深面有额窦。

4.颧弓 位于耳屏至眶下缘的连线上,为颧骨向后延伸的骨性隆起,由颧骨的颞突和颞骨的颧突共同构成。

5.颞窝 为颞弓上方凹陷处,内有颞肌等结构。

6.下颌头 在颧弓下方,耳屏的前方,做开口和闭口运动时,能触及下颌头向前、后滑动。

7.下颌角 在耳前下方,为下颌体下缘后端与下颌支后缘下端相互移行的转角处。

8.耳屏 位于耳甲腔前方的扁平突起,其内部为软骨。在耳屏前方约1cm处可触及颞浅动脉的搏动。

9.咬肌 位于耳垂前下方,下颌支外侧面,当上、下牙列咬合时,呈肌性隆起。

10.颞肌 在颧弓上方的颞窝内。

11.人中沟 为上唇表面正中线上的纵行浅沟。人中沟的上、中1/3交点处为水沟穴。

12.鼻唇沟 为鼻翼外侧向口角外侧延伸的浅沟,位于上唇与颊之间,左右对称。

13.颏唇沟 为下唇下方与颏部交界处正中线上的浅沟。

二、头部

参见图4-2、图4-3。

图4-2 颞部体表标志

图4-3 枕部体表标志

1.枕外隆凸 是枕鳞中央的骨性隆起,位于头颈交界处,枕部正中线上有项韧带附着。沿项沟向上摸,为明显的骨性隆起即是。

2.上下项线和项平面 上项线位于枕外隆凸的两侧,为自枕外隆凸至乳突的稍向上的弧形线,有斜方肌、头夹肌及胸锁乳突肌附着。自枕外隆凸向前下方发出一骨嵴称为枕外嵴,为项韧带的附着部。自枕外嵴中点斜向外下方的弓状线称为下项线,为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和头上斜肌的附着部。上、下项线之间的平面称为项平面,为头半棘肌的附着部。

3.乳突 为位于耳垂后方的圆丘状骨性隆起,位于两侧颞骨,外耳门的后下方,是颞骨乳突部的一部分。

4.前囟点 又称额顶点,为冠状缝和矢状缝前端的交点。在新生儿,此处的颅骨因骨化尚未完成,仍为结缔组织膜性连接,呈菱形凹陷,称为前囟,在1~2岁时闭合。

5.人字点 又称顶枕点,为矢状缝后端与人字缝的交点,位于枕外隆凸上方约6cm处。此处呈一线形凹陷,称为后囟。后囟较前囟小,生后不久即闭合。

三、颈项部

参见图4-4。

图4-4 颈部体表标志

1.颈椎横突 是颈椎弓根的移行部向两侧各发出的伸向外方的突起。C 2~6 横突在乳突至C 6 横突前结节的连线上,紧贴皮下时易于触及。其中C 2 横突位于乳突尖下1.5cm处;C 4 横突相当于颈外静脉与胸锁乳突肌交叉水平或平甲状软骨上缘,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上1cm处;C 3 横突位于C 2 与C 4 横突连线的中点,相当于舌骨水平;C 6 横突是颈椎中最为明显、最易扪及的,它的位置相当于环状软骨水平。C 6 横突较长,且前结节显著,当头转向对侧时在胸锁乳突肌后缘、锁骨上三横指处可触及。颈总动脉在其前方通过,故有颈动脉结节之称。上述各横突间距平均为1.6cm。胸锁关节上3cm相当于C 7 横突水平。C 2~6 横突上有孔,称为横突孔,有椎动、静脉通过。

2.颈椎棘突 背部后正中线上的纵行浅沟,称为背纵沟。在沟底可触及各椎骨的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显著突起的C 7 棘突。

3.胸骨上窝 胸骨柄上方、两侧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为位于胸骨颈静脉切迹上方的凹窝,两侧是胸锁关节和胸锁乳突肌胸骨头。

4.锁骨上窝 在锁骨中1/3的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后方有锁骨上窝,在窝中可摸到第1肋。

5.胸锁乳突肌 位于颈部两侧皮下,当头用力向一侧倾斜,并用手推挡同侧下颌,使面部转向对侧时,胸锁乳突肌即隆起,其起止点及前后缘十分明显。

6.舌骨 位于颏隆凸的下后方、喉结上方,适对C 3 下缘平面。

7.甲状软骨 位于舌骨下方,在成人其上缘平C 4 上缘。

8.环状软骨 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以环甲正中韧带(环甲膜)与甲状软骨相连,环状软骨约平C 6

9.气管软骨 自环状软骨弓向下,沿颈部前正中线至胸骨上窝,可清楚地触及气管颈部。

10.颈动脉结节 为C 6 横突前结节,因颈总动脉行其前方而得名。在环状软骨弓平面,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可触到该动脉的搏动。

四、胸部

参见图4-5。

图4-5 胸部体表标志

1.胸骨柄 是胸骨上部最宽厚的部分,上缘游离,为颈静脉切迹,下缘与胸骨体结合形成胸骨角,外上方有锁骨切迹,并与锁骨构成胸锁关节;外下方有第一肋骨切迹,与第一肋软骨形成胸肋软骨结合,胸骨柄前面平滑而稍隆突,位于皮下,可触及。

2.胸骨角 胸骨柄与胸骨体不同一平面,两者的结合部稍向前突形成胸骨角,角度大致在140°左右。位于颈静脉切迹下方约5cm处,从体表既可看到,又可以摸认。

3.胸骨体 为一薄而狭长的长方形骨板,上与胸骨柄相连形成胸骨角,下与剑突相接形成剑胸结合。

4.剑突 扁而薄,位于胸骨的最下端,为软骨性,长短不一,形态变异较多。有时可呈分叉形或有穿孔。

5.肋和肋弓 除第1肋位于锁骨后方不易触及外,其余各肋及肋间隙在胸壁均可摸到。第8~10对肋软骨不直接连于胸骨,而是依次连于上一肋软骨,如此形成一对肋弓。左右肋弓是肝和脾的触诊标志,其最低点即第10肋的最低处向后约平对L 2、3 之间。第11、第12肋前端游离于腹壁肌肉之中。第12肋在背部下方可触及,为背部和腰部的分界标志。

6.胸大肌 为胸前壁上部的肌性隆起。当肩关节内收及旋内时,在胸前、外侧交界区可摸到该肌的下缘。

7.前锯肌 当上肢前推动作时,在胸侧壁上可见到前锯肌下部的肌齿,肌肉发达者比较明显。与前锯肌下部肌齿交错处为腹外斜肌的附着部位。

8.胸背部划线

前正中线:沿身体前面中线所做的垂线。

胸骨线:通过胸骨外侧缘最宽处所做的垂线。

锁骨垂线: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线。

胸骨旁线:通过胸骨线和锁骨中线之间连线的中点的垂线。

腋前线:通过腋窝前臂(腋前襞)所做的垂线。

腋后线:通过腋窝后壁(腋后襞)所做的垂线。

腋中线:通过腋前、腋后线之间的中点的垂线。

肩胛线:通过肩胛骨下角的垂线。

肩胛间线:后正中线与肩胛线之间的垂线。

后正中线:沿身体后面中线(通过椎骨棘突)所做的垂线。

五、腹部体表标志

参见图4-6。

图4-6 腹部体表标志

1.腹壁上界 在腹壁上界从中线向两侧可触及胸骨的剑突、肋弓、第11及12肋游离端,肋弓是确定肝、脾大小的一个标志。

2.腹壁下界 在下界可摸到耻骨联合的上缘、耻骨嵴、耻骨结节、髂前上棘和髂嵴等。

3.白线 腹前壁的正中线,位置与其深方的白线相当。白线由腹壁扁肌的腱膜在此与对侧相互交织愈合而成,附着于剑突与耻骨联合之间。在此中线上的脐,位置不恒定,一般相当于L 3~4 之间。

4.腹直肌 位于腹部前正中线两侧,被3~4条横沟分成多个肌腹,这些横沟即腱划,该肌收缩时在脐以上可见到。

5.腹外斜肌 在腹外侧壁,以肌齿起自下数肋,其轮廓较为清楚。

6.半月线 由腹直肌外侧缘形成,自第9肋软骨前端向下至耻骨结节,呈略向外侧凸的弧线。右侧半月线与右肋弓的相交处,相当于胆囊底的体表投影点。肥胖者此线不明显。

7.腹股沟 位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是腹部和股前部在体表分界的浅沟,其深面有腹股沟韧带。

六、背腰骶部体表标志

参见图4-7。

图4-7 腰骶部体表标志

1.棘突 胸椎及腰椎的棘突均可逐一摸清。两侧肩胛冈下角的连线横过C 7 的棘突;左右髂脊最高点的连线经过L 4~5 棘突间。

2.第12肋 位于胸廓后面最下方,其前端短而细,伸入腹侧壁肌层中,不与胸骨相连,故名浮肋,通常在竖脊肌的外侧皮下可触知第12肋的外侧段。

3.脊柱沟 在背部正中线,可见一略微凹陷的纵沟,名脊柱沟。

4.斜方肌 项部后正中线及胸椎棘突向肩峰伸展而成三角形的轮廓,运动时略可辨认。

5.背阔肌 为覆盖腰部及胸部下份的阔肌,运动时可辨认其轮廓。

6.竖脊肌 在后正中沟的两侧,呈纵行隆起,在棘突的两侧可触及。该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交角,称为脊肋角。

7.骶正中嵴 在骶骨后面正中线上可触及,其中以S 2~3 处最显著。

8.骶管裂孔和骶角 沿骶正中嵴向下,由S 4~5 后面的切迹与尾骨围成的孔为骶管裂孔。该裂孔两侧向下突起为骶角,体表易于触及。

9.尾骨尖 位于骶骨下方,肛门后上方约4cm处可触及。

10.菱形区 L 5 棘突、两侧髂后上棘和尾骨尖所围成的菱形区域。当腰椎或骶、尾骨骨折,骶髂关节错缝或骨盆畸形时,此区可出现变形。

11.臀裂 两侧臀部在骶骨后面正中线上的纵行浅沟。 bwWmq2CdSxVpEVjkjLPHIp2rV9G0S0TXbXNRQI4M+dCsY+wWO7wVcK72x4dckJE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