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损伤所致的力学性能改变可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包括营养性紊乱引起的肌萎缩、韧带松弛引起的关节不稳定、损伤性关节炎、关节周围骨化、关节内游离体等。可见软组织“力学状态”改变不仅能够加重损伤局部病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邻近的神经、血管、骨、关节等组织器官产生影响,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病过程。
肌疼痛可引起肌紧张,肌紧张又使代谢产物潴留,加重肌疼痛,形成恶性循环,长期必然引起肌纤维化。软组织纤维化又可增加局部张力,阻碍微循环而引起疼痛,因此软组织疼痛与局部张力增高有关。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一种以慢性软组织源性疼痛且伴有一个或多个触发点(trigger points,TrP)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目前对触发点的形成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触发点局部肌组织的功能状态是清楚的。触发点的概念提出后,David Simon提出了对触发点的经典描述——能量危机(energy crisis)概念,指出肌纤维持续性收缩增加局部能量消耗,同时抑制了血液循环,局部缺血低氧导致组织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后者作用于伤害性感受器引起神经致敏而产生疼痛,且可刺激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同时缺血使三磷酸腺苷(ATP)供应不足,所以肌肉持续收缩。肌肉持续收缩,引起代谢增强,代谢产物蓄积,引起肌肉疼痛,导致组织缺血,如此反复恶性循环,最终形成能量危机。肌肉持续收缩形成紧张性肌纤维,多个紧张性肌纤维形成可触及的紧张带。
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是持续性的骨筋膜间隔内压增高导致的骨骼肌慢性缺血性损害。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的筋膜标本生物学表现为增厚、变坚韧,力学特点为轴向弹性形变下降,组织化学显示其纤维成分并无明显改变,但电镜下可见纤维桥链接。当骨骼肌内压持续高达8mmHg时,即可发生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内部长期压力增高可引起静脉回流障碍,导致肌纤维缺血、坏死、纤维化,产生疼痛,也可刺激穿经此筋膜室的神经,引起放射痛。有学者认为,大部分软组织源性下腰痛是由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
周围神经和血管走行于软组织或软组织与骨构成的通道中,通常情况下该通道容纳并限制它们的活动,并提供保护作用。但当通道内压力增高时,可刺激神经和血管,导致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缺血症状群等。
广义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周围神经在其行程中任何一处受到卡压而出现感觉、运动等功能障碍,可因骨纤维管狭窄,软组织增生、肥厚、粘连而使经过该处的周围神经被挤压,引起神经血供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以正中神经(C 5 ~T 1 )为例,神经在颈椎椎间孔处可因椎间孔狭窄而受压,下行至斜角肌间隙时可被斜角肌卡压,继续下行至喙突和胸小肌处时可被胸小肌卡压,继续下行至旋前圆肌处时可被旋前圆肌两头之间的腱弓卡压,继续下行至腕管时可被腕管卡压。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可造成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变化,甚至远端轴索崩解,髓鞘发生Waller变性,在肢体活动时,处于狭窄通道内的神经纤维在机械刺激下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并加重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进一步造成损害。
腘动脉与其周围的肌肉或肌腱、纤维组织束的位置关系异常导致腘动脉受压而引起下肢缺血症状群,称为腘动脉压迫综合征。常选择外科手术松解被压迫的腘动脉。椎动脉周边存在着对椎动脉起限制固定作用的骨性及软组织因素,它们被称为椎动脉的牵系结构。在颈椎运动或不稳的情况下,纤维束带等牵系结构对椎动脉的机械性牵拉或压迫可能激惹椎动脉或导致椎动脉狭窄,引发椎动脉型颈椎病。
正常的关节囊、韧带、肌、腱、支持带等关节周围软组织维持了脊柱和关节的稳定性,但这些软组织的力学性能改变可参与骨赘形成、影响正常姿态、限制关节活动、改变关节力学平衡。
骨骼能承受骨组织的机械应变,并具有适应这些功能需要的能力。骨骼结构受应力的影响,负荷增加骨增粗,负荷减少骨变细,这一现象称之为Wolff定律。骨折再塑过程也遵循这一定律。软组织张力增高可刺激其在骨上的附着点形成骨赘。传统观点推断椎体骨赘来自椎体边缘韧带骨膜下的出血、机化和钙化。邱贵兴等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骨赘生长方向与末端附着的肌膜牵引方向一致,认为边缘骨赘可能是增厚挛缩的关节囊压力增加,刺激血管与相应的组织增生所致。近年来有专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由于纤维环牵拉关节软骨的拉应力增大,刺激关节软骨细胞增生,进而化生为椎体边缘骨赘。
肌肉失衡可能影响正常姿态,而姿态异常可能是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早期因素之一。例如上下交叉综合征的原因是肌肉失衡,有些肌肉紧张度过高,有些则紧张度降低,强弱肌肉在颈胸背部或腰臀腹部形成一个交叉,所以称作上下交叉综合征。如上交叉综合征主要因胸大肌、胸小肌、背阔肌、肩胛提肌、斜方肌上束、胸锁乳突肌和斜角肌的肌肉紧张度过高;菱形肌、斜方肌中下束、前锯肌、肩袖肌群、深层颈屈肌紧张度降低而形成一个上交叉。
软组织粘连、挛缩可限制关节运动。如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可出现肌腱与腱鞘的相对性狭窄,影响肌腱在腱鞘内的正常滑动。跟腱挛缩可限制踝关节背屈。关节僵直多继发于骨折出血后制动时间过长,或者发生于滑膜切除术后及关节炎症后等。关节囊及关节内粘连、关节囊挛缩、韧带纤维化等,可使关节屈伸受限。
颞颌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功能异常可导致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引起咀嚼与张口障碍、局部疼痛和关节弹响,严重者可引起颞颌关节强直。
软组织挛缩可以改变关节力学平衡,加速关节退变。肌肉、韧带、支持带等都是关节和脊柱的稳定装置,如肌肉、韧带、支持带等功能异常,可影响关节和脊柱的稳定性。以膝关节为例,髌骨外侧压迫综合征表现为髌骨外侧支持带挛缩,膝关节屈伸时髌骨的正常轨迹外移,髌骨关节软骨面压力分布不均,软骨及软骨下骨因负荷过大而受损,外科手术或者镜下松解外侧支持带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关节囊挛缩是骨关节炎常见的病理变化之一,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继发性挛缩可能参与骨关节炎的发病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颈椎病与椎周软组织病变的关系极为密切。颈椎的小关节囊、韧带、肌肉等软组织既参与内源性稳定也参与外源性稳定,因此软组织病变必然影响颈椎的力学平衡和稳定性。基于对软组织的重视,有学者提出了“肌源性颈椎病期”的概念。
人体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相互联系,某个区域发生的改变可以对其他区域或者整体的力学结构产生不良影响。胸椎周围的竖脊肌、多裂肌、腰方肌等肌筋膜紧张度过高会限制胸椎的活动度,胸椎活动度受限很容易影响到肩部、颈部、腰部及髋关节。在日常活动或体育运动中,胸椎活动度受限容易造成肩部、颈部、腰部及髋关节等部位的代偿动作,增加肩关节、颈椎及腰椎等部位的损伤风险;因此,胸椎的灵活性改善不仅对普通人群,对运动员也非常重要。再如,跟腱挛缩可导致踝关节背伸受限,造成无法完成下蹲动作。
软组织力学性能变化,不仅体现在对自身、神经、血管、骨、关节等组织器官的影响,还可能对运动系统以外的组织器官产生影响。体表瘢痕挛缩不仅可限制关节的运动功能,如果出现在特定部位如颈部烧伤瘢痕还可影响人体视觉美感。肛裂慢性炎症刺激使内括约肌长期处于挛缩状态,内括约肌挛缩和末端纤维化是肛管狭窄、疼痛、排便困难、溃疡久不愈合的主要原因。前列腺增生作为一种良性病变,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之一。前列腺包绕着尿道,前列腺包膜可以传递组织增生的扩张压力到尿道,压迫膀胱颈部或尿道,引起下尿路梗阻。
在此学说的指导下,采用针刀松解,通过对病变软组织的松解解除对骨、关节、神经和血管或者其他组织器官的影响,达到治疗目的。
针刀治疗的作用靶点是软组织的力学状态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并非软组织病理变化本身。针刀治疗的目的是改变软组织力学状态,即延长挛缩、分离粘连、减张减压等,从而解除对神经、血管、骨关节等组织器官的不良影响,消除或缓解软组织瘢痕、粘连等病理改变。
例如颈部牵系结构和深筋膜是相互联系的,因此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就是通过针刀松解项部深筋膜达到降低牵系结构张力,以解除对椎动脉的压迫。所以与外科手术不同,针刀虽不能直接切除牵系结构,但能间接降低牵系结构的张力,解除对椎动脉生理功能的影响。即使因针刀治疗导致的创伤-修复-瘢痕机制形成了新的瘢痕,但只要新的瘢痕组织不再影响神经、血管等的生理功能,就达到了治疗目的。譬如“是药三分毒”“良药苦口利于病”,精准的针对软组织不良力学状态的针刀治疗是必要的,其付出的“代价”也是值得的。精准的针刀治疗可能有损伤,但真不是损害,而是必要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