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针刀医学基础理论

一、针刀医学四大基础理论

(一)闭合性手术理论

手术是医学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外科的主要诊疗方式。传统的外科开放性手术要求手术视野足够清晰,通常要求足够大的手术切口。较大的手术切口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副作用,切口越大,患者痛苦越大,出血越多,感染风险越大。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尽可能减小切口的手术方式,如现在采用腹腔镜技术切除阑尾和胆囊,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椎间盘病变等。在这类技术的基础上,经过不断优化和改良,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小切口闭合性手术技术,也就是针刀技术。闭合性手术技术以人体运动系统病变规律和解剖结构为依据,在非直视条件下通过小切口进行某些类似手术的操作,具有痛苦小、切口小、感染风险小、术后无须缝合等优点。针刀闭合性手术的特点有三:一是切口小;二是非直视手术;三是技术操作有限。

1.切口小 切口小是指针刀刃宽度是毫米级别,通常在0.6~3mm,留下的创口也是毫米级别,大多数情况下只有1mm左右,甚则0.4、0.6mm等。

2.非直视 正因为针刀闭合性手术切口小,现阶段只能在非直视条件下完成操作。非直视条件下针刀对受术部位操作的准确性不如直视条件下,而准确性又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非直视手术这一特点既是针刀治疗的优势,也是其不足。优势是指伤口小,对人体打击小,不足是指非直视条件下操作位置准确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受到一定局限。因此针刀闭合性手术的施术部位不包括体腔内的内脏等人体深层组织器官,而是以体腔外相对层次较浅的运动系统的肌、腱、韧带、筋膜病灶为主。同时,针刀技术操作的前提是对运动系统解剖结构熟练掌握。

3.技术操作有限 一般外科手术的术式多样,如切除术、移植术、成形术、重建术、清理术等,而针刀技术操作只有切开、牵拉和机械刺激三种直接作用,术式比一般外科手术少得多,能够处理的病灶类型也少得多,因此提示针刀技术需要严格筛选适应证。

(二)关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理论

慢性软组织损伤是一种人体自我代偿性疾病,是人体在修复损伤的软组织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一般认为,人体的肌、腱、筋膜、韧带、关节囊组织等统称为软组织,其分布范围广泛,遍布人体全身上下,是人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种伤害的机会较多。软组织损伤后,在多数情况下是纤维性修复,形成与原组织不同的纤维性结构;同时软组织会发生适应性改变。软组织的纤维性改变或适应性改变可能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成为致病因素。

人体力学是利用相似的机械操作和物理定理来研究人体各种活动的科学。它基于人体生理解剖学、理论物理学的知识,研究人体运动器官的结构、功能与运动规律,从而指导人体防护与保健。当人体软组织发生纤维性改变或适应性改变时,组织的力学性能会发生改变,这将直接影响运动系统甚至运动系统以外的力学平衡。截至目前,针刀治疗疾病的着眼点绝大部分情况下是通过对软组织病灶的干预来调整人体的力学平衡,所以说针刀医学的基本思想之一就是重视人体软组织和人体力学平衡的重要性。

(三)关于骨质增生的理论

骨质增生是软组织损伤在骨关节周围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骨骼能承受骨组织的机械应变,并具有适应这些功能需要的能力。骨骼结构受应力影响,负荷增加骨增粗,负荷减少骨变细,这一现象称之为Wolff定律。骨折再塑过程也遵循这一定律。骨折后如有移位,在凹侧将有明显的骨痂形成,其内部骨小梁将沿着压应力的传递方向排列,而在凸侧将有骨的吸收。骨力求达到一种最佳结构,即骨骼的形态与物质受个体活动水平的调控,使之足够承担力学负载,但并不增加代谢转运的负担。软组织张力增高可刺激其在骨上的附着点,形成骨质增生。

(四)经络理论的新探索

1.经络理论 《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中医学认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人体表里,行气血,通阴阳,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保卫机体,抗御病邪。现代生理学认为,只有神经、体液综合调节才能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稳定,以达到经络的这种调节功能。因此有人提出经络与神经体液调节学说,推论经络系统与神经、体液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其中,神经是指从神经末梢直到大脑皮层的完整系统;体液则是指来自体内所有的内外分泌腺,可以借血液循环运行或自行渗透的一切化学物质或代谢变化的总称。经络对全身的调节功能和针刺穴位引起的各种效应,实际上是通过神经反射或神经、体液的综合性调节功能而实现的,这些可能就是经络的功能和物质基础。针刀刺入人体组织与普通毫针刺入穴位有类似之处,都是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渠道进行全身调节。

2.经筋理论 经筋理论源于《灵枢·经筋》篇。经筋外可束骨利机关、联缀百骸、维络周身、着藏经脉,内可护脏固腑、固元行营、通络髓海、调节情志、保证躯体正常“趋翔”活动等功能。其分布,一般都在浅部,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多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属络脏腑。

(1)对经筋理论的现代认识 经筋的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维持人体正常的体位姿势。现代研究发现,经筋与人体的浅表肌肉群、肌腱的分布与循行路线十分相似;十二经筋的结、聚、行与肌肉及其关节处的固定点密切相关;经筋与一些神经的走行及功能基本是一致的,如手太阳筋之结与现代刺激尺神经干的反应一致,足阳明筋之主治证候与现代面神经瘫痪临床表现很相似。因此认为,经筋是四肢、躯干部与十二经脉密切相关的皮下浅筋膜、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滑膜、椎间盘、神经等组织的总称。

近年来,国外学者根据经验先后提出了“肌肉链”“肌筋膜链”“解剖链”或“肌筋膜经线”等概念。肌筋膜链学说提高了人们对经筋的认识水平。日常活动中,几乎人体的任何运动都不是由单一的一块肌肉完成的,而是由一组肌群共同协调完成。全身筋膜系统是一个相互连接和相互影响的网络系统,尽管每块肌肉都可以独立发挥作用,但分布于筋膜网络中的肌肉可以通过筋膜网络影响功能上整合的全身结构。这样,特定的肌群在筋膜的相互贯穿和连接下整合而形成有迹可循的“肌筋膜链”,这些肌筋膜链在神经系统的协调下控制着人体的姿势和运动。

(2)对阿是穴的现代认识 阿是穴具有临时性,有随病消长的特点,其在生理状态下不存在,不具有濡养筋骨、运行气血的生理作用,这是其与经穴的不同之处。阿是穴从经脉循行看似无规律,但从经筋循行分析,其完全符合经筋规律,按之舒适或疼痛者就是阿是穴,其中按之舒适、疼痛者为腧穴,压痛并有痛性结节者主要是结筋病灶点。

阿是穴以“按痛”,或“按之舒”,或其他阳性反应点为取穴标准,无固定位置及名称,常可因病情进退、体质、正邪消长等变化而不同。阿是穴在临床上治疗病种广泛,已得到临床实践证实,可以治疗骨科疾病、软组织病变、内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妇科疾病等,亦可用于外科手术止痛及戒毒脱瘾等。

触发点又称激痛点、扳机点等,分布于人体中任何一块肌肉,是美国学者Janet G.Travell于1942年首先提出。从临床表现来看,触发点与中医学所说的阿是穴或痛性结节条索基本一致,其特征性表现有:①触发点及其周围肌肉呈紧绷感,体表可触及硬结、条索,称之为紧张带;②针刺或触及紧张带上的触发点可引出疼痛、牵涉痛等反应,这种疼痛与患者主诉的疼痛感受相似,按压可加重已存在的疼痛;③触发点累及的肌肉活动长度缩短,关节活动受限;④受累肌肉可见假性肌无力(非肌萎缩)。也就是说触发点表现为肌肉中可触及的结节、条索上的敏感压痛点。

基于触发点与阿是穴在临床表现上的高度相似性,有学者认为触发点是阿是穴的一种重要而且普遍的表现形式,针灸推拿临床上所提到的阿是穴大部分属于肌肉触发点。

(3)针刀医学理论与经筋理论及阿是穴理论的联系 “以痛为输”是古代定点取穴的方法,其所说的痛,包括自发痛和按压痛,在形式上既没有规定的部位,也没有穴位名称。后来在临床应用中,古人发现这些痛点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痛,还能治疗远隔部位的疾患,例如头病可以治足,腰痛可以取腘等,进而联想到其中可能有相互联系的通路存在,提示人们以“线”为基础的系统分类,即为经络;以点为线,以线成面,即为经筋。阿是穴是一点,经筋则为一面,当一点或几点出现慢性病变,久而久之,其所在面的整体力学平衡即被打破,进而发展为经筋病变。经筋理论、“以痛为输”的阿是穴理论及局部肌肉、关节、筋膜、神经血管循环解剖学说认为:人体各个经筋的“肌肉滑利”是正常的生理解剖状态,而周围软组织肌肉、腱膜、滑囊、筋膜出现纤维化、增生、硬化、钙化、骨化和局部结缔组织肥厚等病理变化,即“筋结瘛疭”出现“筋痹”时,机体运动关节的力平衡和经络、经筋出现异常,表现为筋结牵掣、痹痛、关节活动受限等的运动障碍特征。

综上所述,“以痛为输”是治疗经筋病的基本定点取穴方法之一,亦是针刀治疗的基本定点方法之一。

在经筋理论指导下开展针刀临床工作的优势主要是循经筋确定病灶点,较方便快捷地解决了针刀治疗的关键难点——定点问题,即以解剖学为基础,以中医经筋理论为指导,通过望、问、触、按寻找筋结点(阳性病灶点),应用针刀进行解筋结以达到治疗目的,使针刀的定点技术和疗效水平得以明显提高,也使许多临床难题得以解决。

二、人体弓弦力学系统和网眼理论

湖北中医药大学张天民教授将生物力学与人体解剖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

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是运用弓箭的组成结构和受力模式、力学传导方式去认识人体解剖结构,是研究骨连接力学结构及力传导的解剖系统。一副完整的弓箭由弓、弦和箭三部分组成,弓与弦的连接处称为弓弦结合部。一副完整弓弦的力学构架是在弦的牵拉作用下,使弓按照弦的拉力形成一个闭合的力学系统。射箭时的力学构架是在弦的拉力作用下,使弓随弦的拉力方向产生形变,最后将箭射出。弓弦力学解剖将人体骨骼定义为弓,连接骨骼的软组织定义为弦,在副骨、籽骨、滑囊、脂肪、皮下、皮肤、神经、血管等组织结构辅助下,完成人体力学传导,将人体联系为一个有机生命整体的解剖系统。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可分为单关节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和多关节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单关节弓弦力学解剖系统是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基础。根据人体各部位的力学解剖结构不同,单关节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组成了5个多关节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即头面部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四肢弓弦力学解剖系统、脊柱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头-脊-肢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及内脏弓弦力学解剖系统。

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是人体弓弦力学系统的弦受力异常;它的病理是人体通过粘连、瘢痕和挛缩对受损部位的弦组织进行修复,当人体不能代偿这种异常应力时,该损伤软组织的起止点即弓弦结合部的粘连、瘢痕和挛缩,就会影响在此处附着的其他软组织,通过这些组织行进路线即弦的走行路线向周围发散辐射,最终在损伤组织内部、损伤组织周围、损伤部位与相邻组织之间形成立体网状的粘连、瘢痕、挛缩,导致弓弦力学系统形态结构异常,影响相关弓弦力学系统的功能。网眼理论认为慢性软组织损伤不是一个点的病变,而是以人体弓弦力学系统为基础,以受损软组织的行经路线为导向而形成的以点成线、以线成面的立体网络状的病理构架。可以将这种架构看作为一张渔网,渔网的各个结点就是弓弦结合部(软组织在骨骼的附着点),是发生粘连、瘢痕、挛缩最集中,病变最重的部位。换言之,是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变的关键部位,连接各个结点的网线就是弦的行经路线。

基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构架提出的网眼理论,既从局部微观量化分析病变,又从整体上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对于制定针刀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和骨质增生的整体思路,确定针刀治疗部位、针刀疗程及针刀术后手法操作都具有积极的临床指导意义。网眼理论将“以痛为输”“点”的治疗,转变为对“点—线—面”的整体治疗;将改善症状为目标的止痛治疗,发展为破坏疾病的整体病理构架,以恢复生理功能为目的的平衡治疗。 Mxmer+KS5zS+iZvo1P9hoASRhgTFzCF0/gxlg91sjAn7504a+9R1i3ApciyP9c7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