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精子的生理

男性的生精小管是细长而弯曲的管道,又称曲细精管(图1-4)。曲细精管一般长50~80cm,直径150~250μm。成年男性每侧睾丸的曲细精管总数为600~1200条,总长度约为250m。管壁上皮由能产生精子的生精上皮构成,其中包括形态和功能不同的两类细胞,即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生精细胞包括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它们均为男性生殖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细胞。支持细胞对生精细胞有支持、营养和保护等多方面功能,尚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提高曲细精管中的雄激素浓度,有利于精子的发生。

图1-4 曲细精管结构示意图

(一)精子的发生

精原细胞经过一系列发育阶段最后形成精子的过程,称为精子发生。此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精原细胞增殖阶段:精原细胞经过几次有丝分裂,增殖分化为初级精母细胞。②精母细胞的成熟分裂阶段:初级精母细胞经过两次成熟分裂,其间经过短暂的次级精母细胞阶段而分化为精子细胞,此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故又称为减数分裂阶段。③精子形成阶段:精子细胞不再继续分裂,而是经过形态变化由圆形的精子细胞发育为蝌蚪状的精子(图1-5)。

图1-5 精子的发生示意图

1.精原细胞的增殖 精原细胞是曲细精管中最靠近基底膜的一种细胞,细胞直径约12μm,核为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较深,有1~2个核仁。根据精原细胞核的形态、大小,染色质的染色和致密度,核仁数量及部位,胞质中有无糖原等特点,一般将精原细胞分为三种类型:暗型精原细胞A(Ad)、亮型精原细胞A(Ap)和B型精原细胞。

Ad型精原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呈细粒状,染色深,核中常有1~2个浅染区,核仁明显,胞质中有糖原、微管及很多小管组成的Lubarsch晶体。每个小管的长度可达3μm,相互平行,并由致密物质相连形成片层状结构。Ap型精原细胞大而圆,附于基膜,核圆形,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染色浅,核内有1~2个核仁,胞质中无糖原,无微管,无Lubarsch晶体,在相邻的Ap型精原细胞间有桥粒样结构。在Ap型精原细胞中,线粒体常成堆分布,线粒体间有深染的电子致密物质连接;同时线粒体单个或成双存在,相互有致密物质相连。

B型精原细胞为圆形,与曲细精管接触面积较少,有时有一个狭窄的细胞质突起与之接触。细胞核为圆形,染色质呈颗粒状,大小各异,沿核膜分布或附于核仁,核仁不规则,一般位于核的中央。线粒体分布在整个胞质中。

精原细胞的增殖是精子发生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成年后精子发生长期存在的必要前提,而且是大量精子不断产生的重要保证。各种类型的精原细胞间存在恒定的数量关系,实际上反映了精原细胞联系的增殖过程。

2.精母细胞及成熟分裂 精母细胞位于生精上皮中层,分为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由B型精原细胞分裂形成的初级精母细胞处于分裂期间,而在切片上可以看到处于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的各种精母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经第1次成熟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后者的期间很短,很快进行第二次成熟分裂,形成精子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呈双倍体(46,XY),在细胞分裂期间或细线前期,初级精母细胞复制DNA,使DNA的量达到4n,接着细胞进入分裂期。细胞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和末期。

在前期,初级精母细胞核的染色质变化很复杂。根据染色质的形态变化,可分为细线期、合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在细线期,染色质浓缩,形成丝状染色体。然后进入合线期,来自两个亲本的同源染色体双双配对,联结配对在一起,构成一对对较粗的染色体复杂结构,称为双价或联合复合体,这种现象叫联会(Synapse)。在合线期,染色体螺旋进一步变紧,于是染色体进一步变短变粗,染色加深,同源染色体全部配对联结在一起,并且每条染色体出现明显的纵裂,而每条染色体均包含两条染色单体,由着丝点将它们联结在一起。接着进入双线期,染色体变得更加粗短,同源染色体对开始分离,但分离不完全,相互有交叉点相连,这种现象称为染色体交叉。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同源染色体间接触,而是通过染色体交叉,在来自父系和来自母系的同源染色体间进行遗传物质的交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至终变期,同源染色体对排列于赤道板上,位于细胞两端的中心粒发出纺锤丝,连于染色体,构成纺锤体。在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各沿着染色体臂,移向细胞两极。到末期,核仁核膜又出现,胞体分成两半,终于形成两个子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每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为23条,为单倍体,比原来减少一半,这时的DNA为2n。

次级精母细胞形成后很快进入分裂期,但时间甚短,不进行DNA复制就开始进行第二次成熟分裂。次级精母细胞的23条染色体均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染色单体由着丝点相连第二次成熟分裂时,着丝点断裂,染色单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1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第二次成熟分裂,形成两个精子细胞,其染色体为23条,单倍体DNA为1n。因此,每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二次分裂最后形成4个圆形的精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少为23条,然后进入精子形成阶段。

3.精子细胞及精子形成 精子细胞靠近曲细精管管腔,呈球形,体积较小,约9μm,为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大小;但核相对较大,约6μm,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染色淡。在胞质中可见一系列细胞器,线粒体较少,沿着细胞膜排成一圈,线粒体移向周围,因此细胞中央的电子密度透亮,还有中心粒、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高尔基体是精子细胞中一种很活跃的细胞器,它是联系各种细胞器的一个中心环节,在精子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精子细胞形成后不再进行分裂,但要经历一个形态结构的复杂变化过程,最后才形成蝌蚪状的精子,这个过程称为精子的形成,包括细胞质和细胞核许多方面的改变,如形成顶体、鞭毛和细胞器的移动等,十分复杂。在形态上,哺育动物的精子发育过程一般分为四个时期,即高尔基期、顶帽期、顶体期和成熟期(图1-6)。

图1-6 精子发育的四个时期

(1)高尔基期 在精细胞的高尔基复合体区出现前顶体颗粒或顶体泡。前顶体颗粒不久便融合成为一个大的顶体颗粒。顶体泡及所含的顶体颗粒移向细胞核的一极并与核膜相连。高尔基复合体和滑面内质网紧靠顶体泡,并不断产生新的小泡参与顶体泡,顶体泡因此不断扩大。因此,线粒体却向胞质周围移动,并分布于细胞膜的内面。中心粒则移向细胞核的另一极,分为近端中心粒与远端中心粒。以后,从远端中心粒长出轴丝,成为鞭毛的中轴。

(2)顶帽期 如前过程,顶体泡不断扩大,最后包围着细胞核的前部,此时称为顶体帽或头帽。同时细胞质的核外染色质颗粒聚集在远端中心粒四周,形成一环状结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它是由核蛋白体聚集而成的,并呈现为一个高电子密度的致密环,将成为终环原基。

(3)顶体期 顶体帽继续扩大,同时顶体内各种结构物质分散于整个顶体帽中,此时便形成了完善的顶体。同时细胞核变长,核质浓缩。高尔基复合体离开细胞核的前极,游离于细胞质中。微管则聚集成束,一端连接顶体后环,一端深入细胞尾端,形成管状结构,围绕核后部、中心粒及轴丝的起始部,称为尾管。此时细胞变长,在中心粒出现9条较短的致密纤维成为节柱,尾部颈段即告完成。胞质中的线粒体则聚集于颈段与中环之间,并呈螺旋状排列,形成线粒体鞘,尾部中段即告形成。此时尾管消失,终环尾侧的轴丝出现了纤维鞘,构成了尾部的主段。

(4)成熟期 部分胞质浓缩成一个不规则的胞质块,借胞质细带连于尾部中段,称为残余细胞。另一部分胞质脱落,称为残余小体。此时精子形成最终完成,并离开支持细胞释放至生精小管管腔。

人类的精子生成从精原细胞最终发育为一个成熟精子需要约74天时间。

(二)精子的结构

自列文虎克1677年观察人和一些高等动物的精子以来,迄今已研究了一千多种动物的精子,其中大部分都是蝌蚪状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精子生物学特性的认识取得了迅速进展。以哺乳类为例,精子的结构可分为头、颈和尾3部分(图1-7)。

精子头部主要由细胞核和顶体组成,呈圆球形、长柱形、螺旋形、梨形和斧形等,这些形状都是由核和顶体的形状决定的。

成熟精子的细胞核含有高度致密的染色质,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都难以区分其结构。核的前端有顶体,是由双层膜组成的帽状结构覆盖在核的前2/3部分,靠近质膜的一层称为顶体外膜,靠近核的一层称为顶体内膜。顶体内有水解酶性质的颗粒,与精子通过卵外各种卵膜有关。在顶体和核之间的空腔称为顶体下腔,内含肌动蛋白。有些无脊椎动物的精子受精时产生顶体反应,肌动蛋白聚合形成顶体突起或顶体丝,使精子能附着于卵的质膜上,导致精卵融合,即受精。

精子颈部最短,位于头部以后,呈圆柱状或漏斗状,又称为连接段。它前接核的后端,后接尾部。在前端有基板,由致密物质组成,刚好陷于核后端称为植入窝的凹陷之中。基板之后有一稍厚的头板,两者之间有透明区,其中的细纤维通过基板接连于核后端的核膜。在头板之后为近端中心粒,它虽然稍有倾斜,但与其后的远端中心粒形成的轴丝几乎垂直。围着这些结构有9条由纵形纤维组成的显示深浅间隔的分节柱,线粒体分布在分节柱的外围。这九条分节柱与其后的9条粗纤维的头端紧密相连。

图1-7 精子结构示意图

精子尾部分为3部分:中段、主段和末段,主要结构是贯穿于中央的轴丝。

(1)中段 从远端中心粒到环之间称为中段,其长度在哺乳类中差异颇大,但结构大体相似。主要结构是轴丝和外围的线粒体鞘。

1)轴丝:精子的运动器官,由远端中心粒形成,一直伸向精子的末段。精子轴丝的结构与动物的鞭毛(或纤毛)相似,基本组成上都是9+2型,即位于中央的两条是单根的微管,四周是9条成双的微管(二联体)。

轴丝外的纤维鞘由9条粗纤维组成。它们与颈部9条分节柱相连。这是哺乳类精子特有的,因此人们把哺乳类精子列为9+9+2型,尽管其大小形状在各种动物有所不同。鸟类和有些无脊椎动物的精子中也有类似的结构。

2)线粒体鞘或称线粒体螺线:线粒体相互连接,螺旋地包在粗纤维之外,故称线粒体鞘。它是在精子形成时线粒体汇集到一起彼此相互合并而成的连续结构。各哺乳类螺线的圈数差别很大,少的十来圈,多的达几百圈。

3)环:位于中段的后端。在线粒体鞘最后一圈之后,是该处质膜向内转折而成。为哺乳类精子所特有,可能与防止精子运动时线粒体后移有关。

(2)主段 尾部最长的部分,由轴丝和其外的筒状纤维鞘组成。纤维鞘中有两条纤维突起成纵形嵴,由于纵形嵴刚好分别位于背腹两侧,以致使精子尾部截面呈卵圆形。

(3)末段 随主段进入末段,纤维鞘逐渐变细而消失。

(三)精子的运动

精子运动的类型有几种,但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朝前运动,精子实际上是朝前游动;第二种运动是摆动,精子只摆动尾,却不前进。

附睾精子和射精精子的运动类型是不同的。射精液不同组分中的精子,其运动类型也不一样。由于精子的运动速度在射精液的最初一部分中比较高,所以常用射精液富含精子的开始一部分进行人工授精。当精子遇到附睾液、精浆、宫颈黏液、子宫内膜液、输卵管液和腹腔液等的离子微环境变化和生物物理状态变化时,精子运动类型也有着变化。在有输卵管黏液和卵泡液的情况下,精子运动速度加快。

前列腺分泌液和精囊腺分泌液之间的最适比例关系,对精子的活力和运动也有影响。精囊腺分泌液含有几种对精子运动和活力有损伤作用的成分,而前列腺分泌液则刺激精子运动。

把激肽或激肽释放酶与精液样品混在一起,可改善精子的运动能力。有规律地把激肽释放酶连续给精子少的患者服用几个月,可增加精液的精子数,并改善精子的活力。任何1次射入女性生殖道的几亿精子,只有不到100个精子能运行到受精部位。

精子鞭毛以一种协调顺序反复传播正弦波。这样,以鞭毛内产生的能量来调节精子的运动。鞭毛有解剖学上纵行排列的收缩蛋白质、粗大纤维和与其相关联的微丝及微管。因此为了克服诸如宫颈黏液这样的黏性腔液的阻力,更需要有这样的推动力。精子细胞为了有效地向前运动,必须使运动波达到协调,并作为发育过程中的一个结果保持下来。

关于精子尾运动的三维空间模型,有许多相互矛盾之处,这可能是因为拍下来的照片基本上都是二维结构。但是,在一平面上有一个主要的波状运动从基部传到尖端,该平面相当于精子头的宽面,附加在这个运动波上的一个旋转成分引起一种螺旋形运动。但是还不清楚这一旋动成分是顺时针方向还是反时针方向的。

精子内有在肌肉收缩中起重要作用的三磷酸腺苷和三磷酸腺苷酶(ATP酶),它们在生理反应和精子运动之间建立了联系。就像ATP在肌纤维收缩时能提供大量能量一样,ATP的分解为精子纤维收缩提供大量所需的能量。精子消耗的ATP,可以通过果糖酵解生能反应和呼吸作用得以补充。

代谢过程产生能量(ATP是其最终形式)传递能够把化学位能转变为机械动能的结构。这种能量供应,部分由介质的底物代谢得以补充,部分由原位代谢途径产生,其中包括三磷酸腺苷酶。鞭毛运动的启动,似乎部分是通过第二信使环一磷酸腺苷(cAMP)和环一磷酸鸟苷(cGMP)依靠内分泌控制的。但是,在一连串的反应中,主要依靠钙离子激活的蛋白质复合体来启动鞭毛运动。

精子质膜的生物电性质,连同神经化学调节作用和特殊的离子转移酶系统,即Na + 、K + 的激活依赖于镁离子的ATP酶,可能与运动波的协调作用和精子细胞的运动速度有因果关系。精子的运动速度也可能受到鞭毛运动频率变化的影响。

(四)支持细胞及在精子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支持细胞又称支柱细胞或维持细胞。虽然支持细胞本身不参与精子的生成,但在精子的生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它随着精子生成的周期,也呈现有一定的周期性变化。

支持细胞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各级生精细胞提供营养,以及起着保护和支持作用,为生精细胞的分化发育提供合适的微环境。各级生精细胞,尤其是精子的头部都是嵌入支持细胞的物质中的。随着生精细胞的发育,它们的位置不断地向管腔方向移动,最后由于支持细胞顶端的微丝和微管的收缩,把精子排出至管腔。支持细胞还具有吞噬残余小体及退化的生精细胞的作用。 Qo7AJpOvvGoCvUPUR0MuJ7MDzZv0MZPmTH17whYL6wDnhl4slhrMNM6NQwbvHk5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