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近代研究阶段(近代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阶段)

随着人们对药用植物需求的不断增加,野生药用植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大量的野生变家种药用植物的出现,人们通过对药用植物的栽培研究,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药用植物生态学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分散的,尚没有系统整理形成一门学科。

近年来,在药用植物栽培品种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调查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功,减少了引种上的盲目性,出现了不少地道药材生产区域的扩大和外延现象,还有的种类现已分布在全国大部分地区。

在药用植物生态型与生境关系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明确了长期栽培的药用植物,由于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产生了各种适于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不同季节、不同耕作制度的药用植物生态型,即由于气候的改变、土壤性质的变化、生物因素的影响等,引起植物生理代谢类型的改变。通过不断改进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诱导植物的变异,形成新的植物生态型。因此,生态型的分化形成与所处的环境变化及选择压力有关。近年来,一些学者还深入开展有效成分与温、光、水、气、热等生态因子关系的研究,深化了对药用植物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过程和分子生态学机理的认识,使药用植物的药用性状和生长特性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保证栽培的规范化管理和生产的优质高效,为实现产品的安全、稳定、有效、可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药用植物化学生态学的研究方面,明确药用植物不同生态型的分化主要是受外界环境因子,包括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类作用首先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的变化。在这期间,研究药用植物化学成分与系统发育关系的工作逐渐增多,不仅为药用植物分类学提供依据,而且为药用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当生存的外界环境改变时,或药用植物迁移到另外的生长环境时,化学成分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且环境条件区别愈大,生理化学特征的变化也愈大,进而出现了与原有的继承性相联系的新特征。研究证明,这些生理化学特征的变异,与气候、土壤、生物等因素的变化有关。一般情况下,适宜的温度和高湿土壤环境,有利于药用植物的无氮物质(糖、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的合成,而不利于蛋白质、生物碱的形成;高温、低湿条件,有利于生物碱、蛋白质等含氮物质的合成,而不利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形成。 UPVZyxvo6r/B2ge1TyDGXR+RSWljcMVeTmIfpRrvD4OR+SsEt3QcITXZP1PAo+f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