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管慢性炎症疾患,与气管高反应性相关。病因包括环境因素、吸烟、病原微生物感染运动、肥胖、遗传等;其中,环境因素主要是多种特异或非特异性变应原,如尘螨、花粉、真菌、动物毛屑、鱼、虾、鸡蛋、牛奶等。
阵发性哮喘大都起病急,发作时喘息、气急、胸闷,并可有窒息感,胸部似被重石所压,常迫使患者端坐呼吸,头向前俯,两肩耸起,两手撑膝上或桌上。
发病初期咳嗽较少,痰量不多。两三天后,咳嗽较多,痰量增加,痰色白,有泡沫,黏稠如胶,不易咳出,并含有水晶样的小颗粒,至发病终止前,痰液松动,或吐出黄痰后终止发作。
哮喘发作较重、时间较久者可有胸痛,可能与呼吸肌过度疲劳有关,当并发气胸时,可突然出现较明显的患侧胸痛。
部分患者,尤其是发作较重的儿童及青年,哮喘发作时呕吐,甚至大小便失禁,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失常有关;哮喘重度持续发作时,还可有头痛、头昏、焦虑、神志模糊、嗜睡与昏迷等;合并感染时可有发热。
(1)短效β 2 受体激动剂 常用药物有沙丁胺醇、非诺特罗和特布他林等,吸入给药,通常在数分钟内起效,疗效可维持数小时,是缓解轻、中度急性哮喘发作的首选药物。这类药物应按需间歇使用,不宜长期、单一使用,也不宜过量应用,否则可引起骨骼肌震颤、低血钾、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2)长效β 2 受体激动剂 代表药物有沙美特罗和福莫特罗,不推荐长期单独使用。这类药物舒张支气管的作用可维持12小时以上,适用于哮喘(尤其是夜间哮喘和运动性哮喘)的预防和治疗。
常用药物为茶碱缓释片和氨茶碱,能舒张支气管,并具有强心、利尿、扩张冠状动脉、兴奋呼吸中枢和呼吸肌等作用。口服用于预防支气管哮喘,静脉注射则用于哮喘急性发作。
如溴化异丙托品、溴化氧托品和噻托溴铵等,吸入给药,其舒张支气管的作用比β 2 受体激动剂弱,起效也较慢,但长期应用不易产生耐药,对老年人的疗效较好。本品与β 2 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互补作用,尤其适用于夜间哮喘及多痰的患者。
(1)吸入给药 吸入激素的局部抗炎作用强,通过吸入给药,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所需剂量较小,全身性不良反应较少,常用的有倍氯米松、布地奈德、曲安奈德、氟替卡松等。常作为预防用药,即使无症状也应常规使用。
(2)气雾给药 布地奈德溶液经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射流装置雾化吸入,对患者吸气配合的要求不高,起效较快,适用于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时的治疗。
(3)口服给药 适用于中度哮喘发作、慢性持续哮喘、大剂量吸入激素联合治疗无效的患者和作为静脉应用激素治疗后的序贯治疗。一般使用半衰期较短的激素,如泼尼松、泼尼松龙或甲泼尼龙等。对于激素依赖型哮喘,可采用每天或隔天清晨顿服给药的方式,以减少外源性激素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泼尼松的维持剂量最好每天≤10mg。
(4)静脉给药 严重急性哮喘发作时,应及时静脉给予氢化可的松或甲泼尼龙。无激素依赖倾向者,可在短期(3~5日)内停药;有激素依赖倾向者应延长给药时间,哮喘症状控制后改为口服给药,并逐步减少激素用量。
为肥大细胞膜稳定药,有抑制炎症介质释放的作用,对运动或过度通气引起的气管收缩有舒张作用。多采用粉雾吸入。
代表药物有孟鲁司特或扎鲁司特,本品可减轻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减少哮喘的恶化。轻症哮喘患者可单独使用此类药物,但其作用不如吸入激素,中重度哮喘患者可将此类药物作为联合治疗中的一种药物。本品可减少中、重度哮喘患者每天吸入激素的剂量,并可提高吸入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适用于12岁以上的儿童与成人。
通过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常见吸入变应原提取液,如尘螨、猫毛、豚草等,可减轻哮喘症状和降低气管高反应性,适用于变应原明确但难以避免的哮喘患者。有证据显示,该治疗方法适用于4岁以上的儿童与成人,可提高对变应原的耐受性,降低对变应原的敏感度,改善哮喘症状,降低过敏性鼻炎患者未来发生哮喘的危险性,减少未来新的变应原种类,在治疗停止10年内仍有长期效果。
1.正确使用定量雾化吸入器,如需应用多种吸入制剂应注意先后顺序,多是先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再吸入抗炎气雾剂,吸入后应漱口。
2.随身携带药物,出现哮喘先兆时,立即吸入治疗,避免紧张,同时与医院联系治疗。
3.尽可能寻找出变应原,减少或避免接触,可改善哮喘发作并减少治疗药物需求量。
4.活动性肺结核、真菌感染、儿童、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慎用激素类药物;心脏病、高血压、溃疡患者慎用或禁用茶碱类药物;12岁以下儿童、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应权衡应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5.生活规律,定时休息,戒烟酒,注意适当运动,肥胖者注意减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养花与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