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 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1.4.1 从网络流量变化看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图1-14给出了2008~2012年通过台式计算机访问互联网的流量与通过移动互联网设备访问互联网的流量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从2008年12月到2012年6月,用户通过台式计算机访问互联网的流量在下降,而通过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的流量在上升。2012年6月,通过台式计算机访问互联网的流量与通过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的流量相等。此后,通过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的流量超过了通过台式计算机以传统方式访问互联网的流量。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的规模已经超过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将推动全球信息与通信产业重大的变革。

图1-14 2008~2012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1.4.2 从网络规模变化看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从1994年4月我国通过一条64kbit/s的国际专线连接,成为接入互联网的第77个国家之日算起,时隔28年,到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74.4%。从2007年开始,我国移动互联网应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图1-15与图1-16分别给出了2007~2022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与手机上网普及率增长的趋势图。

图1-15 2007~2022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的增长趋势

图1-16 2007~2022年我国手机上网普及率的增长趋势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7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约为4400万,网民中使用手机访问互联网的比例仅占27.2%。经过15年的发展,2022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10.47亿,增长了大约23.8倍,同期网民中使用手机访问互联网的比例上升到99.6%。

1.4.3 从网络应用变化看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笔记本计算机、平板电脑、各种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以及Wi-Fi、3G/4G/5G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互联网用户的移动性越来越显著。互联网用户可通过无线网络随时、随地、方便地访问互联网,使用互联网的各种服务。智能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在处理器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存储、屏幕、电池与服务方面不断完善,改变着用户的上网方式与人机交互方式。这种改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用户上网的“第一入口”。

· 移动互联网应用悄然地推动着计算机、手机与电视机的“三屏融合”。

· 移动阅读、移动视频、移动音乐、移动搜索、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移动位置服务、移动学习、移动社交网络、移动游戏等各种移动互联网服务发展迅速。

表1-1给出了CNNIC统计的2017年6月与2022年6月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用户规模与使用率的排序与比较。

表1-1 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用户规模与使用率的排序与比较

从表1-1给出数据中可以看到以下两个明显的变化:

(1)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社交特性凸显

截至2022年6月,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到10.27亿,占用户整体的97.7%。即时通信应用的小程序、视频号等功能日趋成熟,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进一步凸显。截至2022年6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9.95亿,占用户整体的94.6%。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9.62亿,占用户整体的91.5%。截至2022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16亿,占用户整体的68.1%。其中,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4.69亿,游戏直播的用户规模为3.05亿,真人秀直播的用户规模为1.86亿,演唱会直播的用户规模为1.62亿,体育直播的用户规模为3.06亿。截至2022年6月,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5.52亿,占用户整体的52.6%。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社交特性凸显。

(2)手机网络支付与网络购物发展迅速

截至2022年6月,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到9.04亿,占用户整体的86%。网络支付市场秩序不断规范,支付服务质量持续提升。2022年第一季度,银行共处理网络支付业务235.70亿笔,金额达585.16万亿元;移动支付业务346.53亿笔,金额达131.58万亿元。截至2022年6月,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8.41亿,占用户整体的80%。网络消费渠道多元化特征明显。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涉足电商业务,网购用户的线上消费渠道逐步从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向短视频、社区团购、社交平台扩散。最近半年仅在传统电商平台消费的用户占网购用户的比例为27.3%,在短视频直播、生鲜电商、社区团购及微信等平台进行网购消费的用户比例分别为49.7%、37.2%、32.4%和19.6%。

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特点是随时、随地与永远在线。正是由于移动互联网具有这样的特点,使社交网络类应用以超常规的速度向各行各业渗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社交网络是由多个节点交织构成的社会结构,节点是社交网络的参与人。多个节点通过互联网交换信息、共享资源、购买和提供服务等活动,节点之间建立起网状结构的社交网络。社交网络可以链接微信中的一个群,可以链接偶尔聊天的几个陌生人,可以链接购物网站与客户,也可以链接政府管理者与服务对象。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维系社会关系和信息共享的重要结构。社交网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UseNet、BBS等互联网上的社交应用。

2022年1月,全球社交平台的用户已经达到39.6亿。随着移动设备的使用和移动社交网络的继续普及,这些数字仍将增长。Facebook是全球第一个注册账户超过10亿的社交平台,每月活跃用户数近29亿。另外几个大型社交平台(WhatsApp、Instagram与Messenger)的每月活跃用户数均超过10亿。大多数拥有超过1亿用户的大型社交平台来自美国和中国。我国的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也拥有大量用户。抖音在中国的流行促使其发布国际版本TikTok,每月活跃用户数超过10亿。智能手机一直是社交网络的关键要素,约60%的活跃用户是通过智能手机访问社交网络的。

社交网络问题的研究涉及计算机、社会学、传播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也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JVF8PSwJfzgm+TuGAEnyCRKjZjr8iVAbyI6JtHxSJxBevxwVAykYgctje8aD5HI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