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物联网的发展背景

物联网起源于两种技术: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和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更多内容参考视频。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自动识别(Auto-ID)中心(2003年改为实验室)在研究RFID时提出了物联网概念的雏形,最初是针对物流行业的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设计的,其设想是给每个物品都添上电子标签,通过自动扫描设备,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构造一个物-物通信的全球网络,目的是实现物品信息的实时共享。同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传感网项目,开始了中国物联网的研究,以便利用传感器组成的网络采集真实环境中的物体信息。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把传感网络技术评为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ITU扩展了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不再只是基于RFID和WSN,而是利用嵌入到各种物品中的短距离移动收发器,把人与人的通信延伸到人与物、物与物的通信。

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认为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具体来说,就是把传感器嵌入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和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进行连接,形成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物联网。

2009年,中国政府提出“感知中国”的战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使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一些高等院校也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2011年正式颁布的中国“十二五”规划指出,在新兴战略性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是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和集成电路等。2016年中国“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

2008年,欧洲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台(the European Technology Platform on Smart Systems Integration,EPoSS,是一个行业驱动的政策计划)在其《2020年的物联网》报告中,对物联网的发展做了分析预测,认为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4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

物联网的发展最终将取决于智能技术的发展。要使物体具有一定的智能,起码要在每个物体中植入一个识别芯片。物体的种类、数量及芯片的成本和处理能力等,都是限制物联网全球普及的因素,因此真正步入理想的物联网时代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HDSsqub5MCUkvckq91Hy4pOxnT9Jp5/F8N4R+2I+bl+/YRlwuEyXvQArWWYMA8u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