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3 嵌入式处理器的分类

嵌入式处理器主要分为4类:嵌入式微控制器、嵌入式数字信号处理器、嵌入式微处理单元和片上系统。

4.3.1 嵌入式微控制器

嵌入式微控制器(Embedded Microcontroller Unit,EMCU)又称为单片机,从20世纪70年代末单片机出现至今,这种8位的电子器件在工业控制、电器产品和物流运输等领域一直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单片机芯片内部集成了ROM/EPROM、RAM、总线、总线逻辑、定时/计数器、看门狗、I/O、串口、脉宽调制输出、A/D、D/A、Flash RAM和EEPROM等,支持I 2 C、CAN总线和LCD等各种必要的功能和接口。

嵌入式微控制器的典型产品包括8051、MCS-251、MCS-96/196/296、P51XA、C166/167、68K系列及MCU 8XC930/931、C540和C541等。

4.3.2 嵌入式数字信号处理器

嵌入式数字信号处理器(Embedded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EDSP)是专门用于信号处理方面的处理器,在系统结构和指令算法方面进行了特殊设计,具有很高的编译效率和指令执行速度。在数字滤波、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和谱分析等各种仪器上,DSP获得了大规模的应用。

DSP的理论算法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出现,但是由于专门的DSP处理器还未出现,所以这种理论算法只能通过微处理器(MPU)等分立元件实现。MPU较低的处理速度无法满足DSP的算法要求,其应用领域仅仅局限于一些尖端的高科技领域。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发展,1982年世界上诞生了首枚DSP芯片,其运算速度比MPU快了几十倍,在语音合成和编码解码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CMOS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第二代基于CMOS工艺的DSP芯片应运而生,其存储容量和运算速度都得到成倍提高,成为语音处理和图像硬件处理技术的基础。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DSP的运算速度进一步提高,应用领域也扩大到了通信和计算机方面。20世纪90年代后,DSP发展到了第五代产品,广泛应用于数码产品和网络接入。2006年,TI公司推出了TMS320C62X/C67X、TMS320C64X等第六代DSP芯片,集成度更高,使用范围也更加广阔。

比较有代表性的嵌入式数字信号处理器是TI公司的TMS320系列和Motorola公司的DSP56000系列。TMS320系列包括用于控制的C2000系列、移动通信的C5000系列,以及性能更高的C6000和C8000系列。DSP56000系列目前已经发展成为DSP56000、DSP56100、DSP56200和DSP56300几个不同系列的处理器。另外,Philips公司也推出了基于可重置技术的嵌入式数字信号处理器结构,并且使用低成本、低功耗技术制造出了REAL DSP处理器,其特点是具备双哈佛结构和双乘/累加单元,致力于面向大批消费类产品市场。

4.3.3 嵌入式微处理单元MPU

嵌入式微处理单元(Embedded Microprocessor Unit,EMPU)是将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个芯片内的集成电路。采用微处理单元构成计算机必须外加存储器和I/O接口。在嵌入式应用中,一般将微处理单元、ROM、RAM、总线接口和各种外设接口等器件安装在一块电路板上,称为单板机(Single-Board Computer,SBC)。

嵌入式微处理器的特征是具有32位以上的处理器,具有较高的性能,当然其价格也相应较高。但与计算机通用处理器不同的是,在实际嵌入式应用中,只保留和嵌入式应用紧密相关的功能硬件,去除其他的冗余功能部分,这样就以最低的功耗和资源实现嵌入式应用的特殊要求。与工业控制计算机相比,嵌入式微处理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可靠性高的优点。主要的嵌入式处理器类型有MIPS、ARM系列等。其中ARM是专为手持设备开发的嵌入式微处理器,属于中档的价位。

ARM处理器同其他嵌入式微处理器一样,属于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处理器,而通常所用的计算机上的CPU是复杂指令集计算机(CISC)处理器。RISC处理器多用在手机或者移动式便携产品上,特点是单次执行效率低,但是执行次数多。CISC处理器的特点是单次执行效率高,但是执行次数少。

ARM内核分为ARM7、ARM9、ARM10、ARM11及StrongARM等几类,其中每一类又根据其各自包含的功能模块而分成多种类型。常用的ARM7体系结构的芯片有Cirrus Logic公司的CL-PS7500FE/EP7211、Hyundai公司的GMS30C7201、Linkup公司的L7200,以及Samsung公司的KS32C4100/50100等。此外,TI、LSI Logic、NS、NEC和Philips等公司也生产相应的ARM7芯片。这些芯片虽然型号不同,但在内核上是相同的,因而在软件编程和调试上是相同的,被广泛应用于PDA、机顶盒、DVD、POS、GPS、手机及智能终端等设备上。

4.3.4 片上系统SoC

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的设计技术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发展,大规模复杂功能的集成电路设计能够在单硅片上实现,SoC正是在集成电路(IC)向集成系统(IS)转变的大方向下产生的。1994年Motorola发布的Flex Core系统(用来制作基于68000和PowerPC的定制微处理器)和1995年LSI Logic公司为Sony公司设计的SoC,可能是基于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IP)核完成SoC设计的最早报道。IP核是指具有确定功能的IC模块。由于SoC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设计积累,显著提高了ASIC的设计能力,因此发展非常迅速。

片上系统也称为系统级芯片,它是一个产品,是一个有专用目标的集成电路,其中包含完整系统并有嵌入软件的全部内容。同时它又是一种技术,用以实现从确定系统功能开始,到软/硬件划分,并完成设计的整个过程。从狭义角度讲,它是信息系统核心的芯片集成,是将系统关键部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上。从广义角度讲,SoC是一个微小型系统,如果说中央处理器(CPU)是大脑,那么SoC就是包括大脑、心脏、眼睛和手的系统。SoC的定义是:将微处理器、模拟IP核、数字IP核和存储器(或片外存储控制接口)集成在单一芯片上,是一种客户定制的或者面向特定用途的标准产品。

SoC定义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其构成;二是其形成过程。SoC的构成可以是系统级芯片控制逻辑模块、微处理器/微控制器CPU内核模块、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模块、嵌入的存储器模块、外部进行通信的接口模块、含有ADC /DAC的模拟前端模块、电源、功耗管理模块、用户定义逻辑(它可以由FPGA或ASIC实现),以及微电子机械模块。无线SoC还具有射频前端模块。更重要的是,一个SoC芯片内嵌有基本软件(RDOS或COS及其他应用软件)模块或可载入的用户软件等。

SoC设计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总线架构技术、IP核可复用技术、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SoC验证技术、可测性设计技术、低功耗设计技术和超深亚微米电路实现技术等,此外,还有嵌入式软件移植和开发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

SoC按指令集主要划分为x86系列(如SiS550)、ARM系列(如OMAP)、MIPS系列(如Au1500)和类指令系列(如M3 Core)等几类。国内研制开发者的研究主要基于后两者,如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中科SoC(基于龙芯,兼容MIPSⅢ指令集)、北大众志(定义少许特殊指令)、方舟2号(自定义指令集)和国芯C3 Core(继承M3 Core)等。 BAwYIps6zTw+RCjDQm2B9Pob1wEvykHasCGF/ZpTsw65LOPsZ5GdaM03jr6DTd9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