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FOREWORD
丛书序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形成历史性交汇。以燃料电池为代表的氢能开发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实现零排放的能源利用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因此,我们需要牢牢把握全球能源变革发展大势和机遇,加快培育发展氢能产业,加速推进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国际上,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氢能已成为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全球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趋于成熟,燃料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成本持续下降,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区域性氢能供应网络正在形成。

“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也对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高排放领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要求。氢是未来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储能介质,是推动钢铁等工业领域脱碳的重要原料,是重型货车、船舶、航空等交通领域低碳转型最具潜力的路径,也是零碳建筑、零碳社区建设的必要组成。可以说,氢能的发展关系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也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朝阳产业。

过去三年,我国氢能产业在政策的指引及支持下快速发展。氢从看不见的气体,渐渐融入看得见的生活:氢燃料客车往来穿梭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场馆与赛区之间,一座座加氢站在陆地乃至海上建成,以氢为燃料的渣土车、运输车、环卫车在各地投入使用,氢能乘用车、氢能自行车投入量产,氢动力船舶开始建造,氢能飞行器开启了人们对氢能飞机的想象。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未来,氢能产业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体系的培养。2021年7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次年4月发布《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均提到了对氢制储输用全产业链的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要求,“氢能科学与工程”成为新批准设立的本科专业。《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也提出,要系统构建氢能产业创新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打造产业创新支撑平台,持续提升核心技术能力,推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给人才培养带来挑战,氢能产业急需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面向应用实践的复合型人才。此次出版的“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应用人才培养丛书”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氢能中心邀请来自学术界、产业界和企业界的专家学者们共同编写完成,是一套面向氢能产业应用人才培养的教育丛书,它填补了行业的空白,为行业的人才建设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氢不仅是关乎国际能源格局、国家发展动向的产业,也是每一个从业者的终身事业。事业的成功要依靠个人不懈的努力,更要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迎接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愿读者朋友能以此套从书作为步入氢能产业的起点,保持初心,勇往直前,不负产业发展的伟大机遇与使命!


中国工程院院士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世界电动汽车协会创始暨轮值主席
2022年10月 sninVGAn1IuEEn+RjXlemMMPji3y7W53AXdeiZUm23V933b4dSwR7bO/jrXpg3B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