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们把屈原的身世大略明白了,第二步要研究那时候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伟大的文学,为什么不发生于别国而独发生于楚国,何以屈原能占这首创的地位。第一个问题,可以比较的简单解答。因为当时文化正涨到最高潮,哲学勃兴,文学也该为平行线的发展。内中如《庄子》、《孟子》及《战国策》中所载各人言论,都很含着文学趣味。所以优美的文学出现,在时势为可能的。第二第三两个问题,关系较为复杂。依我的观察,我们这华夏民族,每经一次同化作用之后,文学界必放异彩。

楚国当春秋初年,纯是一种蛮夷;春秋中叶以后,才渐渐的同化为“诸夏”。屈原生在同化完成后约二百五十年。那时候的楚国人,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里头刚刚长成的新分子,好像社会中才成年的新青年。从前楚国人,本来是最信巫鬼的民族,很含些神秘意识和虚无理想,像小孩子喜欢幻构的童话。到了与中原旧民族之现实的伦理的文化相接触,自然会发生出新东西来。这种新东西之体现者,便是文学。楚国在当时文化史上之地位既已如此,至于屈原呢,他是一位贵族,对于当时新输入之中原文化,自然是充分领会。他又曾经出使齐国,那时正当稷下先生数万人日日高谈宇宙原理的时候,他受的影响,当然不少。他又是有怪脾气的人,常常和社会反抗。后来放逐到南荒,在那种变化诡异的山水里头,过他的幽独生活。特别的自然界和特别的精神作用相击发,自然会产生特别的文学了。屈原有多少作品呢?《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云:“屈原赋二十五篇。”据王逸《楚辞章句》所列,则《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天问》一篇,《九章》九篇,《远游》一篇,《卜居》一篇,《渔父》一篇。尚有《大招》一篇,注云:“屈原,或言景差。”然细读《大招》,明是摹仿《招魂》之作,其非出屈原手,像不必多辩。但别有一问题颇费研究者,《史记·屈原列传》赞云:“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是太史公明明认《招魂》为屈原作。然而王逸说是宋玉作。逸,后汉人,有何凭据,竟敢改易前说?大概他以为添上这一篇,便成二十六篇,与《艺文志》数目不符;他又想这一篇标题,像是屈原死后别人招他的魂,所以硬把他送给宋玉。依我看,《招魂》的理想及文体,和宋玉其他作品很有不同处,应该从太史公之说,归还屈原。然则《艺文志》数目不对吗?又不然。《九歌》末一篇《礼魂》,只有五句,实不成篇。《九歌》本侑神之曲,十篇各侑一神,《礼魂》五句,当是每篇末后所公用。后人传抄贪省,便不逐篇写录,总摆在后头作结。王逸闹不清楚,把他也算成一篇,便不得不把《招魂》挤出了。我所想象若不错,则屈原赋之篇目应如下:

《离骚》一篇;

《天问》一篇;

《九歌》十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怀沙》;

《远游》一篇;

《招魂》一篇;

《卜居》一篇;《渔父》一篇。

今将这二十五篇的性质,大略说明:一,《离骚》。据本传,这篇为屈原见疏以后使齐以前所作,当是他最初的作品。起首从家世叙起,好像一篇自传。篇中把他的思想和品格,大概都传出,可算得全部作品的缩影。

二,《天问》。王逸说:“屈原……见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我想这篇或是未放逐以前所作,因为“先王庙”不应在偏远之地。这篇体裁,纯是对于相传的神话发种种疑问,前半篇关于宇宙开辟的神话所起疑问,后半篇关于历史神话所起疑问。对于万有的现象和理法怀疑烦闷,是屈原文学思想出发点。

三,《九歌》。王逸说:“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见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以见己之冤。”这话大概不错。《九歌》是乐章旧名,不是九篇歌,所以屈原所作有十篇。这十篇含有多方面的趣味,是集中最浪漫式的作品。

四,《九章》。这九篇并非一时所作,大约《惜诵》、《思美人》两篇,似是放逐以前作;《哀郢》是初放逐时作;《涉江》是南迁极远时作;《怀沙》是临终作。其余各篇,不可深考。这九篇把作者思想的内容分别表现,是《离骚》的放大。

五,《远游》。王逸说:“屈原履方直之行,不容于世。……章皇山泽,无所告诉。乃深惟元一,修执恬漠。思欲济世,则意中愤然。文采秀发,遂叙妙思;托配仙人,与俱游戏。周历天地,无所不到,然犹怀念楚国,思慕旧故。”我说《远游》一篇,是屈原宇宙观人生观的全部表现,是当时南方哲学思想之现于文学者。

六,《招魂》。这篇的考证,前文已经说过。这篇和《远游》的思想,表面上像恰恰相反,其实仍是一贯。这篇讲上下四方,没有一处是安乐土,那么,回头还求现世物质的快乐怎么样呢?好吗,他的思想,正和葛得的《浮士特》(Goethe:Faust)剧上本一样,《远游》便是那剧的下本。总之这篇是写怀疑的思想历程最恼闷最苦痛处。

七,《卜居》及《渔父》。《卜居》是说两种矛盾的人生观,《渔父》是表自己意志的抉择。意味甚为明显。 iMS29snJbfW+Gj3EGq1UZz3sCjoO3mpc4OBx7HzPueCLCktytNJcbd8po0S53oD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