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幡竿灯笼

灯笼不知始于何时,要请考据家来查一查。记得《史记·陈涉世家》中说:“又间令吴广之次近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篝的意义是笼罩,那就可以说是灯笼了。这大约是最早的灯笼吧。在西洋灯,笼见诸经传者是还要早一点。我不知道诸君晓不晓得希腊的犬儒派哲学祖师第奥吉纳。这位老头子就是大哲学家柏拉图见了也要头痛的。当柏拉图给“人”下一个定义,说是“没有羽毛的两脚动物”的时候,他就把一只鸡的毛拔光了,掷到听众之间去,大声说道:“这就是柏拉图的人。”这位犬儒大师在正午提着一张灯笼在雅典城中走来走去,而当人们问他的时候,他回答说:“我在找寻人。”可见在那个时代,也已经人少畜生多了。

灯笼既是往时日用物件之一,所以流入俗语常谈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宋许观《东斋记事》云:刘随为通判,明达,号水晶灯笼。同书又云:“张中庸治洋洲,民号为水晶灯笼。”号称“水晶灯笼”的,《宋史》上还有一位:

“孙道夫知蜀州,遇事明了,人曰为水晶灯笼。”可见“水晶灯笼”这个雅号的流行了。和水晶灯笼相反的,旧有“黑漆皮灯笼”一语,言其糊涂,不懂事,一物不知,不通达也。现在我们广东有句俗语叫“牛皮灯笼”的,就仿佛是这个意思。

幡竿亦作□□竿,原是旗竿的意思,《汉书·郊祀志》云:“为伐南越,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灯笼,以象太一三星,为泰一钅逢旗。”注云:“以牡荆为幡竿,而画幡为日月龙及星也”。这是帝皇郊祀时所用的东西,平民究竟少见。一直到佛教盛行中华,寺院遍及全国的时候,幡竿始为人习见。这是一种很高的木竿,上或有木斗,或加横木,用以悬幡挂灯。它是从印度传来的东西,华语意译为“幡竿”,梵语原称曰“瑟刹”。《沙门得一法》云:“建幡告远曰杀竿,故寺中恒有之。”这种幡竿是应该树在寺门前的,《西游记》里的齐天大圣摇身一变变了一座庙,尾巴没有地方放,变成了一枝幡竿立在庙后,可是终于因为地方树得不对而被人发觉了。

凡是做法事,打醮,必在幡竿上挂起灯笼来。《法苑珠林》云:“以幡灯功德必得解脱”,可见幡竿灯笼之效用。盖幡灯高挂,可以通天告远,鬼神皆知也。可是幡竿灯笼既有所长,必有所短。它的短处就是:照远不照近。

世人就捉住它的短处,把“照亮”的照改成“照顾”的照,做成一句俗语,来指置自己亲近的人不顾,反而去照顾外人的那些人。

亲兄弟穷到在街头乞食,家里却养着丈母娘,小舅子,小姨;自己店铺里的职员要求加一成薪金也不肯,一边却拿几万块钱去做善举(当然至少要登报三次以上),都是“幡竿灯笼”之类。

或云“幡竿灯笼”应作“番鬼灯笼”,从语源上看来,实在是错误的。番鬼用处固多,这里却用它不着也。

(载《大众日报》,一九四三年五月十五日) 0dzLX64uEr0PldMNdm0OIQa1mkMVaPTjJ3V1VhsDTN3twoTvIlDi7Lr57QPGGNS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