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时间前面是指时间还没到,我们就知道如何去做。
比如坐高铁,在出发之前,我们就已经规划好什么时候去高铁站,什么时候抵达目的地。一到时间,只要按照计划出行,我们就能顺利乘坐高铁抵达目的地。如果没有提前规划好,误点了,没能赶上高铁,就是“走在时间后面”。
人生规划就是在某个人生阶段到来之前,就规划好这一阶段,明确在这个人生阶段做哪些恰当的事情。
若你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并且确定这件事一定能做成,就属于“走在时间前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走在时间前面”的例子呢?往小了说,赶飞机,赶上了,就是走在时间前面;定下一个目标,在截止时间之前就达成了,也是走在时间前面。往大了说,在人生下个阶段到来之前,你已经做好了准备,就是走在时间前面。
我们要经常思考未来的事情。思考未来不是不注重现在,而是从未来的视角看待现在,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当有了良好的规划以后,我们便能把现在乃至以后的时间更好地利用起来。
————————
下面用坐高铁的例子来阐释什么是“走在时间前面”。
假设你正在去往高铁站的路上,并且提前30分钟抵达,排队安检的人不多,那么可以比较从容地进站等车。如果离发车只有10分钟,就得赶紧跑起来,争取赶上车。
高铁一般是不会等乘客的,到了发车时间就会关门出发。哪怕你就在外面,仅差几步路,只要列车门关闭,就只能乘坐下一趟列车。
坐高铁也好,搭飞机也好,以及生活中的其他重要场合,提前15分钟或者半小时抵达是最理想的。若你提前2小时抵达目的地,则感觉比较浪费时间,不过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点能创造长期价值的事情,比如你可以通过语写,记录自己观察到的事物、萌生的想法及出行计划等。我们可以为类似的碎片化时间提前准备好可以做的事情,这样当有碎片化时间时,就有事情可做了,不会觉得浪费时间。
在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之前,我们可以提前在脑海里演练一遍,在地图上找到目的地,规划线路,计算所需时间等。
如果一件事能在真正发生之前做好准备,那么会做得比较顺利;如果人生中的所有事情都能在真正发生之前做好准备,那么人生会比较顺遂,我们也可以更好地发挥时间的价值。
遵守一些时间法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创造时间价值。
每一次开始的时候,就知道什么时候要结束。这一点很重要,也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一直使用的法则,你可以将它作为自己的时间法则。
比如和他人一起聚餐,有时候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大家在饭桌上聊天聊了很长时间。我们可以制定一个时间法则,将聚餐总时长控制在两小时之内。这样一开始就知道什么时候结束,就能规划好时间,比如12点开餐,14点前结束。如果彼此聊不来,那么两小时不算长也不算短;如果彼此聊得来,不想停下,则可以换个地方继续聊,但那就是另外两小时了。
生活中有各种事情发生是很正常的,生活就是由各种各样的事情组成的。我们不应在哪天完全没有事情做,因此应该主动安排时间。
今天是独立的一天,和过去没关系,和以后也没关系。你可以把它当成普通的一天,也可以把它当成非常重要的一天。如果你能在某天做一件与众不同的事情或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它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为你生命中特别的一天。
如果你很早就做了规划,这一天要做一件重要的事,但是在安排时间的时候,又把其他事安排在了这一天,那么这一天到底做什么呢?你应该做对你来说最重要的那件事,并且争取只做对你来说最重要的那件事,专心致志地做,全力以赴地做,直到完成。专心致志的品质在很多领域都适用。
生活中会面临很多事情,如果一件事不容易做,一般会遇到一些干扰,要想发挥时间价值,就得排除万难,坚定信念,全力以赴。
在做时间记录之后,我很少被堵在路上。每次出门前,我都会把行程规划好。比如开车去北京或上海,大概需要6小时,若早上6点出发,则大概中午12点可以抵达。除非路上堵车,否则我的行程时间估算较准确。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你可以通过时间统计来算出自己常规的出行时间。
一般情况下,出门的时候我会避开当地出行高峰时段,尤其是去不太熟悉的城市。在买车票或机票的时候,我们要把出发时间和抵达时间都看好,如果抵达时间刚好碰上出行高峰,则很容易遇到交通堵塞,并且堵车时间不可控。如果没有约人见面还好,若约了人,则很难准时赴约。
在《时间记录:数据反映行为,行为改变数据》一书中我提到,交通时间是没有必要的,或者说可以很少。交通时间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是必要的,就是“出去玩”。在出去玩的时候,我们可以自己安排交通时间。我们尽量不要陷入一种情况,就是不得不在某个特定时间抵达某个地方,应尽量把交通时间减到最少。
如果你是某领域的专业人士,那么在一个人非常需要你的时候,即使距离很远,他也会来见你,前提是你足够专业。
我们在估算交通时间的时候,不能将车程作为依据。因为车程相同而目的地不同,花费的时间差别可能很大。比如两地之间的距离是10千米,一般开车需要花费20分钟,但实际上花费的时间不一定是20分钟,取车、路上堵车、找停车场停车等花费的时间都不可控,最后可能30分钟甚至1小时都到不了。我们最好用可控的方式估算交通时间,比如步行、骑自行车、骑电动车等。
如果你感觉自己忙不过来,不是你没时间,而是你可能把很多事情放在一天来做了。
人生规划是人生好几年进行动态调整的过程。如果你将原本要好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安排在一天,就会感到喘不过气来,难度很大,几乎不可能完成。
比如,你在某年元旦那天制订了一个计划:一年读100本书。也就是说,这一年平均3天读一本书,坚持下来能够完成。如果你在前面11个月一本书都没读,要用12月的31天时间把这一年没读的书都补上,则难度非常大。
你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本来有机会做,结果却拖到一天中做,最终没能完成呢?
————————
如果一个人在80岁那一天,想把一辈子的照片都拍完,那么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每天花一点时间拍照,就能轻松地完成用照片记录一生的目标。
时间记录也是如此,如果你每天花一点时间来做这件事,就可以轻松地记录自己的一生。如果你没能每天及时记录,那么当你到80岁时,再怎么回忆往事,也不可能将所有时间记录都补回来。若你现在没有及时记录,两三天后回顾补充,还能想起来自己做了些什么,但等到多年以后再坐到桌子前回顾自己这辈子做了些什么,单靠记忆,几乎不可能全部想起来。
现在你可能觉得自己每天做的都是相似的事情,并且多年没什么变化,生活似乎可以一眼望到头。但只要你把时间拉长到50年、60年后,就会发现再看上去一成不变的人都会发生变化,因为时代会促使人变化,环境会推着人变化。
我们平时要及时做好时间记录,而不应等老了以后再拼命回忆往事。
————————
请想一下,你明年最忙的一个月是哪个月?最忙的一天是哪一天?要做哪些事情?如果你确定那个月、那一天将非常忙,那么最好从现在开始准备。
怎么准备呢?想一想哪些事情可以提前完成,或者有没有办法让那个月、那一天不那么忙。有的销售工作有淡旺季,客户在某段时间都来签单,那段时间销售人员会很忙。那么,销售人员能不能平时和客户对接,约定好签单时间。比如,销售人员在6月份和客户约定好12月份前来购买,这种约定十分考验销售人员和客户的关系。如果一个销售人员能够做到这一点,保证自己的销售额不下降,业绩顺利达标,那么我想他大概率能干成大事。
销售的最高境界之一是能让客户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或地点付款。这说明你和客户的关系“真铁”,你的产品质量真好,客户也真需要,你们相互之间高度匹配。约定性销售是极有难度的销售。
我一般不和非常着急的客户合作。人在着急的时候可能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因此我通常会让客户冷静一下。客户只有在非常冷静时做出购买决策,才能买到真正需要的产品,尤其是长期使用的产品。在我的服务中,如语写服务、时间服务、阅读服务、记账服务、人生规划等,最初的理念和设计都建议客户养成习惯,持续学习。我通常会给客户留出冷静期,让他自己判断是否真的需要我的服务。
在冷静期过后,如果他还觉得需要我的服务,我们就进入互相筛选期。这一时期,客户尝试更深入地了解我的服务。在筛选完成后,才进入正式交付期。在正式交付期,客户也会经常碰到问题,这很正常,关键是要一直坚持。只要坚持半年到一年,很多人就会发现坚持很有收获,会选择继续坚持下去,所做的事情会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很好的结果。这时候,若他再盘点自己的能力,就会发现和原来完全不一样了。
有人说自己经常浪费时间,我一般不这样说。在我的时间记录体系里面,没有“浪费时间”这个说法。换个说法是,时间可以利用得更好。
每个人都会有不想做事的时候。我们有时为什么不想做事呢?原因在于人需要休息。人不是机器,不能一天到晚做事情,需要适当休息。人和电池一样,没有电了,需要充电。适当休息就是充电。休息好了,疲劳得到缓解,做事的效率会高很多。如果你一直感觉很累,就应该找找原因。
那我们可以一直休息吗?不能。如果有份工作要求每天在床上躺18小时以上,你会去做吗?一旦你去尝试,就会发现这份工作蛮难做的,有工资可能也干不下去。
因为我们的身体机制不允许我们一直躺着,你会发现长时间和床贴在一起太难受了。2020年,很多人因为新冠疫情居家办公,他们可以在家里“躺平”18小时以上吗?不能。一两天也许可以,时间长了,人是受不了的。
不要觉得自己是一个能够“躺平”的人,大部分人都不是能够“躺平”的人。不过,适当地“躺”一会儿是可以的,因为适当休息可以提高做事效率。
你说要做一件事与真正开始做这件事之间的时间差,就是你“想做”和“做”的时间差。“想做”是打算做一件事,“做”是真的动手做。
比如晚上10点,你说要去洗漱准备睡觉,结果半小时之后才去洗漱,这半小时就是你“想做”和“做”的时间差。如果你想给一个人打电话,并且现在就可以打,而实际上你2小时后才打,那么你“想做”和“做”的时间差就是2小时。
如果你想做一件事,也能马上开始做,但直到2年后你才动手,那么这件事“想做”和“做”的时间差就是2年。要想缩短时间差,你可以将2年后启动变成1年后启动,这样时间差就缩短了一半。
我很少使用“拖延”这个词,建议大家也试着使用“时间差”。 评估做事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是想做且能做一件事和真正做这件事之间的时间差。 时间差越长,做事效率越低;时间差越短,做事效率越高。最理想的时间差是1秒钟之内。你想做什么,立刻去做,这样效率会很高。
若粉丝决定早上6:30来看我的直播,6:30他真的来到直播间,则这中间没有时间差;如果他7:00才来到直播间,时间差就是30分钟。
当然,一件事是否“能做”,我们要做具体评估。有时候我们想做一件事,但不一定能做,这时就不能从“想做”开始计算时间。比如你想买一套房,但是首付款不够,那只是想做这件事;“能做”是说首付款已经够了,从这时候开始,到真正买下一套房的时间差,可能是三个月,也可能是五个月或更长时间。
当然,有些事情如果决定3年后动手做,并且在3年后真的做了,那么时间差就等于0。
你可以把生活中大部分事情的时间差都拿出来计算一下,看一下时间差能不能控制在5分钟之内,如果能,则说明你是一个做事效率非常高的人。
在做事情时很怕有人告诉你,这件事你做不到。因为这时你往往需要说服自己,并且在行为上引导自己。
关于语写,我第一次一个月完成100万字是在2015年10月,第二次是在2015年11月。现在我培养出来的语写学员好多都可以做到一个月完成100万字,有的学员甚至可以做到一个月完成300万字。以前,没有人告诉我一个月可以完成100万字,我需要说服自己并坚信自己可以做到。现在,语写学员都知道可以做到,因为他们可以看到他人是如何做到的,只要制订好计划且去认真执行就好。
当你做一件事时,如果认为这件事值得做,就应尽量缩短说服自己的时间。 如果一件事值得做,你就直接做,这样取得的成果往往会更多 。
当你不问要不要做,而是确定做,并且花时间思考怎么做,以及怎么做得更好时,大概率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比如看一本书,如果已经有足够明确的信息告诉你这本书值得看,那你就不要问要不要看,而是应直接翻开看。你需要思考的是如果当天没有看完,下一次什么时候看,以及多长时间看完。
对多方验证值得做的事情,我们应持开放的态度,如果觉得对自己有益,就不再问自己要不要做,而是直接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