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座刚刚盖起来的简单装修的房子前面,我们遇到了房子的主人一家,快言快语的女主人热情地邀请我们在院子里坐下。
我打量了一下这个院子,虽然堆着一些建筑材料,还有一些用于养殖的饲料草,但却收拾得整洁有序,土质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个八岁左右的小女孩活泼地在屋里屋外跑着。还有一对五十岁左右的夫妇站在院子里,笑呵呵地看着我们。女主人麻利地招呼我们坐下,张罗着给我们倒茶。我们一共来了四个人,女主人给我们倒了四杯茶。我看到四个茶杯是挺时尚的玻璃杯,而且都是一样的。这让我在心里产生了好感:这是一家会过日子的人!
“您是这家女主人啊?您贵姓啊?家里几口人啊?”
“哈哈,啥贵姓不贵姓的,我姓Z,你们就叫我小Z好了。”年轻的女主人很健谈,兴致也很高。“我家里户头上三个人,我老公、孩子,还有老公公。”
“啊?那您的户口没有在这里?”
“嗯,我是临县人,离这里有六十里路吧,”女主人指着两位老人说,“这是我娘家爸妈,这两天来看我哩,来串亲戚啦!哈哈!”
“自己爸妈来了,应该是回家才对啊!咋能说是串亲戚呢?”我笑道。
“嗨,农村嘛,娘家爹妈来婆家,可不是串亲戚嘛。”女主人大声笑道。
“你们家是建档立卡户啊?大哥大嫂也过来坐下啊!”我们看到墙上的建档立卡帮扶卡,便这样问女主人,并招呼两位临县的“亲戚”一起来坐。老夫妇俩倒也大方,笑呵呵地坐下来和我们聊天。
“是呢,”女主人答道,“我们是前几年的建档立卡户,现在已经脱贫了,不是建档立卡户了。国家政策好啊!”
“是啊,现在国家政策真好啊!”女主人的父亲接上话,“你们县的发展真是快啊!闺女在这边,我们也经常来看看,反正也不远,你看这两年变化真大啊!我们县前几年就脱贫了,不是贫困县了,现在看看,你们县这几年发展比我们还好啊!”
“您说说看,咋个好法?”我笑着问。
“嗨,别的不说,你就看看这门前的路,全是水泥硬化的,而且是国家帮忙修的。我们家那边,门前也都硬化了,那还是好多年前政府投入再加上村民们出工出力共同修的呢,你说这不是越来越好嘛!国家政策真的好啊。”
“是啊,这几年确实在公共设施上面投入更多了,”随行的一位村干部说道,“你们这老两口还真是要表扬的呢。你们能看到国家在扶贫过程中对公共设施的不断改善,而不是像个别人似的总是计较自己拿了多少,还有埋怨政府没把水泥路修到自己家门口的呢!一点也看不到政府为了改善大家的生活在公共设施上的投入。”
“嗨,你说那个别人都不走脑子想想,自己修房子哪能还让别人修门前的路啊!那外面的路好了还不是我们老百姓享福?”老人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
“你们是咋评上建档立卡户的?”我问年轻的女主人。
“唉,当年我嫁过来的时候,老公没有户口,两位老人都已经快八十了,也没啥收入,当时房子也又破又旧。后来,我们去村里面问了,村里面知道我们日子过得苦,就帮忙把老公的户口落回来,和老人们在一起,村里面评议了以后就把我们评为建档立卡户了。后来,我和老公都出去打工了,老人在家里还种点地,拼了几年,加上国家的一些补助,日子就慢慢缓过劲来了,我们也就脱贫销卡了。”女主人介绍了当年的经历。
“我听你说是当年到村委会问的,你们认为是因为去找了才拿到的建档立卡,还是按照政策得到的建档立卡?”我问道。
“哎,这可要说明白,”女主人似乎有点紧张,“我们找是找,是把情况说明白,我老公户口找不到嘛,村里还是按照政策一点一点解决的呢。”
“别紧张,”我笑道,“我们也知道肯定是按照政策办的,如果不按政策,那村干部就要犯错误了。”旁边的村干部也跟着笑起来。
“老哥,你们在那个县主要是做什么?”我们转向临县的老两口。
“我们主要是打工呢,一般干干建筑装修什么的。家里还有十多亩的果山,种了点桃子、栗子什么的,但现在一是量不多,也不是很贵,二是家里亲戚朋友分点,外面来的商人收点也就没啥了,也没指望这些果树挣钱。”
“闺女嫁过来感觉咋样?”我继续问。
“嗨,这闺女啊,仁义!两口子过得也挺好的,女婿在外面打工,闺女在家照顾孩子上学,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公公。”
“是个孝顺孩子。”我们夸奖道。
“是呢,”娘家父亲接着说,“她公公有四个儿子,现在就是跟着他们两口子,她老公公还说呢,就是这小两口有良心呢!”
“也是这俩孩子仁义,”娘家母亲有话说,“这俩孩子还是识大体的。他的三个哥哥也确实是没有他们做得好。她婆婆去世的时候,坟地在其中一个儿子的地里,那个儿子说啥也不同意,最后还是这小两口拿出自己的地置换给他哥哥,才让埋在那儿。分家的时候,公公婆婆把老房子分给了其他两个儿子,这个小儿子一点没拿到,现在还不是在养着老头?我有一次在和亲家闲聊的时候还拿这话半开玩笑地点他们呢。”看来娘家母亲还是有些想法。
“嗨,那人老了还不是要有人养着,”旁边的女儿嘟囔了一句,“我们俩年纪轻轻的,都能干,我又在家里照顾孩子,连老的一块照顾了。谁还没有老的时候啊。现在我们有手有脚的,计较那些干啥!”
“你这话说得合的,”一旁的村干部赞成道,“年纪轻轻不等不靠,有孝心,又知道感恩,你们家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红火,错不了。”
“是啊,”另一位同行的干部说,“这个居家过日子啊,讲究个气场。你看看,你们小两口心里宽,又懂事,见过世面,没有那么多怨气,知道奔着好日子努力,这日子错不了。还有你这娘家爹妈,也是识大体的,没有拿这些事情说三道四的,这就是家里的气场!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一席话说得大家都笑了。
“一定要用心地把孩子培养好,等孩子以后把书读好了,你们的日子就会更上一层楼了!”我们祝愿道。
“是呢是呢,我现在不就是在家陪着她呢,以后再出去打工!日子总是越过越好的!”女主人笑道。
我们谢绝了留下吃饭的邀请,起身的时候,我笑道:“娘家爹妈来闺女这儿,可不是串亲戚,那是回家!在一块就是家!等以后这小两口干得好了,房子再加盖一层,你们来住,一家人多乐呵!”
“哈哈,离得不远,现在车又多,方便得很!到她这儿住,我们还真不习惯,就算他们加盖一层,还是没有我们家的大瓦房宽敞呢!我们那个是冬暖夏凉呢!”娘家父母的笑声中充满着自豪与对生活的满足。
(图片拍摄:储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