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这本书是一个年轻教师在脱贫攻坚一线的观察和思考,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不乏乡土气息,又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家国情怀。我很欣慰看到这样一本原汁原味的社会调查著作的付梓。

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这一场脱贫攻坚决战是一场伟大的世纪之战。之所以说其伟大,从纵向上看,这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壮举;从横向上看,我国承诺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比联合国提出的2030年全球要消除绝对贫困早了十年达到目标,这是为全球的减贫事业做出了中国贡献,提供了中国方案。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是我们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近几年,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招展着向贫困做最后决战的旌旗,每每看到各种报道中的脱贫攻坚画面,我的心中都会充满着感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直接在一线参与脱贫攻坚实际工作,并以社会学方法记录下脱贫攻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是一名共产党员教师的职责与光荣,这一点,储琰做了很多努力,我很欣慰。

储琰是一个很勤奋并颇有才气的书生,我是看着他在学术和职业上一点一点成长的。记得在他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我就曾经对他的一些微观社会学的新颖观点和论述进行过专门的指导。这个年轻人为人热情、开朗正派、乐于观察、善于思考,在朋友和同事中口碑颇佳。当他拿着这本书的初稿给我看的时候,我很高兴,因为这是他以一个社会学者的视角进行的最真实的田野调查,也是难得的脱贫攻坚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我一直很看重社会调查的原汁原味,并且一直认为,作为一名社会学工作者,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要深入基层,以自下而上的视角探究中国,要具有家国情怀。储琰利用他挂职的契机,在完成工作的同时,深入农村群众,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真实记录了这场世纪决战中的种种面孔和事件,生动又不乏深度。而且,在每一部分的前面,他都作了一首词作为引导,看得出来,这些词句中凝聚了他真挚的情感,也为整个著作增加了一些耐人寻味的诗意。

脱贫攻坚是一个宏观目标,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必然要面对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基层工作中,各村有各村的条件,各家有各家的情况,群众有各自的利益诉求,要将“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精准落实到位,就需要基层干部在落实宏观政策的过程中,加入基层微观执行的智慧。储琰曾经和我提到,刚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找到什么合适的方式来展现这一场脱贫攻坚战,直到他在深入访谈中积累了一定素材之后,才决定用口述故事的形式来展现。这也是我所支持的。在口述史的写作中,最关键的是类型学的划分。每一个故事,并不仅仅表现故事或个人本身,而是应该体现这一类事或人的典型特征,即具有代表性。储琰在这本书中,不仅关注到了脱贫攻坚中干部、群众的个别问题,而且由这些个性问题推而广之,做了普遍意义的思考,这是比较难得的。

作为一名挂职干部,储琰在云南的工作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认可,作为一名社会学者,储琰的社会调查体现了一名学者的素养与情怀。他说,希望这本书能够为社会大众展现一个真抓实干的脱贫攻坚战场,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的初心与使命,展现广大农民群众告别贫困奔向幸福的自我发展画面。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希望储琰能够笔耕不辍,以这本书为新的起点,在学术和职业的道路上不断拼搏奋进,取得更大的成绩。

掩卷而思,颇有余味;欣然提笔,聊作数语,以为序。

曹锦清
2019年7月

(图片拍摄:李永坤) wHOU+ROxHInezc8jFfbqQa82BDwjYO0+iEgSuCngV7vUo5UIZGpinUt6sJzOJ6d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