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别墅前与一对老夫妻的谈话

上午,和村干部在村里走访贫困户,很多人家是刚刚吃完早饭(本地风俗是上午十点钟左右吃早饭,然后直接下地干农活,中间饿了随便补充一点,直到下午五六点钟回到家中再吃第二顿,叫晚饭。一天两顿正餐)。准备下地的村民们见到我们都热情地打招呼,要拉我们回到家中喝水,我们礼貌地拒绝,站在路边聊了两句继续走。

一位六十岁左右的大娘看到我们站在路边,上来打招呼,坚持叫我们到她的家中坐一坐。村支书笑着说,这是他的一个远房婶婶,还是去坐一下,她是有话要说。我欣然应允,跟随大娘来到她家。

这是一栋颇具欧式风格的四层别墅,院落很大,宽敞干净。一位干净利落的六十多岁的大爷坐在台阶上,看到我们进来,笑着迎了上来。我们坐下,递给大爷一支烟,大娘张罗着倒茶水,一行人坐在院子里聊了起来。

“大娘,你们家这个房子盖得漂亮啊!住着一定舒服吧。”看得出来,老大爷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只是笑呵呵地抽着水烟。这位大娘倒是干净利落,快言快语,应该是家里做主的人。我们曾经在跟村干部聊天时笑谈到,一家的女主人厉害不厉害,从男主人的穿着就能看得出来,一般要是男主人穿得干净利落,那么女主人一定是个会持家的厉害主儿。所以我们就开始和这位大娘聊了起来。

“嗨,好是好,但这也不是我们家的房子啊。”

“不是您家的房子?”

“啊,这是大儿子家的房子,我们老两口自己还有老房子呢。”

“哈哈,儿子的房子和你们的还不是一样的?”

“那可不一样,儿子是儿子的,我们是我们的,”大娘纠正道,“同志啊,我请你们到我家里来看看,就是有话向你们说啊!”

“大娘您说。”我们知道,老人家是有话要说的。

“你说,我们算不算这个镇里的人?”大娘发问。

“话怎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后面有话。

“那为什么镇里盖房的补贴政策我们就没享受着?”她指了指老大爷。“我们老头子当了大半辈子村里的干部,你看,老实窝囊的,到最后,啥也没捞着,现在身体又不好,整天吃着降压药。你再看看我,”说着她撩开裤腿,“你看我这腿,前几年不小心摔断了,现在还有钢钉在里面,有的时候阴天下雨也会疼,过一阵子还要上医院把钢钉拿出来,还要花一笔钱。我就和老头子说你当了这么多年的村干部,要到村里找找,咱们家盖房子的补助得要来啊!”

“大娘,你们这房子不是盖得这么大!咋还要补助啊?”我听得一头雾水。

“我不是说了嘛,这房子是大儿子的,不是我们的。”

“那你们现在住在哪里啊?”

“现在我们倒是住在这里,帮着他们看看孩子,看看家。”

“那是符合政策没有给你们吗?”我继续问道,同时看着旁边的村支书。

“大娘他们是和儿子住呢,”村支书笑道,“他们的大儿子和媳妇都是咱们镇里学校的老师,这个房子也是小两口努力盖起来的,让老人过来住。两口子对老的可孝顺呢。”

“那老头子能住大儿子这儿,我咋住呢?”大娘小声地嘟囔了一句。

“大儿子?您还有一个小儿子啊?”我转向大娘。

“是啊,”见我问她,大娘又打开话匣子,“我还有个小儿子呢,现在在外面打工。他还没盖房子呢,前两年又离了婚,常年也不回来,把个孙女给我们带着,整天我们还得管孙女吃喝上学。你说分家了,老头子跟老大,我跟老二,老二还没房子呢。老大让我们俩住这里,老二回来咋办,住哪儿?他大哥说了,老二回来肯定不让他住进来!”

我似乎听明白了,继续问道:“大娘,您可以让小儿子回来,询问一下政策,如果符合建房或者修房的政策,可以申请,咱们按照政策办就好了。”

“联系不上啊!谁知道这小子在哪里啊?也打不通他电话,好几年联系不上了。”

“他的孩子还在家啊!他也不打电话回来问问孩子情况吗?”

“隔几个月会打个电话回来,问问孩子学习啥的。再就没电话了。”

“那您就趁他打电话回来的时候告诉他,回来根据政策申请啊!”

“联系不上啊!谁知道他在哪里。”大娘又开始重复这句话。

……

谈话就这样一直循环着进行,其间,吸水烟的老大爷抬头看了看,轻叹一声,又低下头。

“大娘,小儿子在外面打工,一年能挣点钱吧,寄回来点吗?”

“挣着啥钱!我们现在还欠着信用社钱呢。当年他说出去做生意,在信用社贷的款,也不知道生意做成没有,反正就是现在信用社的钱,我们还得给还,你说我们容易吗?”

不需要再进一步地问下去,我已经基本听明白了,从村支书的表情来看,他们也是知道这些情况的。也许这一家有着其他的原因或者故事,我对大娘说:“大儿子两口子挺孝顺,你们在这大房子里安度晚年挺好。小儿子也成年了,会为自己的生活规划的。当大哥的说肯定不让弟弟住,可能是气话,哪能不管弟弟呢?如果老二真的符合政策,只要他回来,咱们肯定按照政策执行的,您说是吧?”

老人没有再说什么。

其实,在走访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老人被儿女“分开赡养”的例子其实还是很多的。老年夫妻被分给两个儿子养老,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探究其原因,首先是农村的经济问题,导致养老要么就是老两口在儿子之间轮流赡养,要么就是由两个儿子分别赡养。在实际的生活中,虽然已经分别赡养,但老两口一般还是生活在一起的。我曾经就这个问题和村里的干部们探讨过,我假设了一个问题,如果农村家庭的经济极大丰富,不再为经济犯愁的时候,还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村干部的回答是,不一定会避免。村干部表示,现在的生活,要赡养老人,只要下一代不是懒汉,经济上基本还是可以承受的。但这之间还有几个传统观念的问题,即便是儿女同意,老人家心中也会有一定的顾虑,认为总在一个儿子家会给孩子增加压力,如果分家了自己住在不是分到赡养自己的儿子家,心里总会有些纠结。再加上婆媳关系等问题,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存在,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原因。

另外,在这个调查中,我还有一个感受,即农村的传统代际情感很强。父母一代的最终极目标就是干活挣钱把孩子养大,最大的任务就是帮着儿子娶上媳妇、把闺女嫁好、帮着下一代把房子盖起来……这样自己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也就没有更多的生活需求了。下一代似乎也比较认同这样的观念。这是一种舐犊情深,也是一种最朴实的亲情的体现。

我曾经到几家相对贫困的农户家走访,这些家庭的孩子还是很争气的,都考上了大学在就读。我对一家两个孩子在读大学的男主人说:“孩子挺争气的,你们可以松口气了!”他回答说:“这时候更不能松气啊,还要多挣一些,孩子在上学需要花钱,再说了,孩子毕业了,我们还得努力把房子盖起来,要不以后孩子回来没有住的地方啊!”我说:“你怎么知道孩子大学毕业以后会回来,要是人家在外面发展得好,回来把你们接出去呢?”他说:“那敢情好,但是家里不能不为他们准备房子啊!”我又问:“那孩子上了大学,已经自己有能力了,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贷款读书,花自己未来的钱,以后工作了自己还?”他回答说:“不能给孩子那么大压力,我们还能干,多干点给孩子减少点压力!”

一方面是思想观念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最传统的舐犊情深。正好我们有一些学生正在某乡村进行乡村振兴的实践推进,我把这些情况向他们做了讲述。我们认为,乡村振兴,包括文化和文明的振兴,我们可以一方面保护这种传统的代际情感,另一方面促进一些陈旧观念的改变。 HFrJpAfR2yZ57+1wxB8fPSsU4vHkEew05snGQwXIohpyiM0vvhoAAsqv/Zkp8MQ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