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核桃树村的故事

这是一个彝族村子,我更愿意直接叫它大核桃树村,真名倒是可以忽略一下了。之所以叫它大核桃树村,是因为这个村的村头,有一棵树龄三百年左右的大核桃树。林业部门认定树龄之后,在大树的旁边竖了一块石碑,上书“滇东核桃王”。

初识这个村子,就是因为这棵大核桃树。那是一次闲聊,一位扶贫干部提到,这里有一棵大核桃树,是滇东核桃王,一棵树一季最多的时候能收五吨核桃。我当时很诧异,在他们的带领下穿村过户来到了核桃树下。核桃树树干有两人环抱粗细,枝叶伸展出来半径有二十米左右,虽然有三百年树龄,仍然枝叶茂盛。林业部门为了保护这棵大树,用混凝土砌起防护栏保护水土。大树的周边,有几棵树龄在一百年左右的核桃树,应该是这棵核桃王的子孙吧,也是枝叶茂盛地生长着。我倒是真的惊诧于这棵三百年的核桃王,如果在城市近郊,这样一棵大核桃树,加之树脚下的潺潺小溪,肯定能够成为一个景点。

从那天开始,我心里一直惦记这棵大核桃树。后来又专门来到这棵大树下,和村主任聊起了这棵树和这个村。这是一个彝族汉族杂居的村子,共有七十多户人家,是一个深度贫困村。我在村主任的带领下沿着环村公路(权且这样称呼,一条窄窄的水泥小路正好环绕着村子一周,将农户圈在里面),把整个村子走了一圈,满眼看到的是陈旧的传统土坯房、路上的牛粪和围墙排污孔排出的污水……倒是沿路不少几十上百年的核桃古树增添了一些亮色。返回村口,村主任指着远方告诉我,距这里一里多的地方,是这个村和周边村灌溉用水的水库。这个水库也是全镇为数不多的大规模水库之一,但是,走到水库,要经过一片板栗林和一条崎岖的山坡路。在我的坚持下,村主任陪着我走完了这直线距离一里多的山坡路,来到了水库边。水库面积很大,水质也很清,水库周边有商人承包了土地,种植百合花。回身望去,刚刚走出的大核桃树村隐在茂密的板栗林后,隐隐约约笼罩在一层淡淡的烟雾中,倒显得有些朦胧的意境了。三百年核桃王、百亩板栗林、传统彝族村寨、穿村而过的山泉、清澈广阔的水库联系在了一起,总觉得可以做一些产业开发的事情。我开始对这个大核桃树村越来越感兴趣了,之后又来了多次,了解了更多的内容。

再次来到大核桃树村深入调研,是因为这个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改造的贫困村之一,这也是镇里和县里重点关注的工作。我来到这里,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村子,并和当地村镇干部共同商讨如何将县里划拨的贫困村改造提升资金更为有效地科学利用起来。在详细讨论改造细节的时候,一位镇领导说,水库边有一条路,可以直接通到镇子外面的公路。那是一条旅游专线,是从市里通往一个知名旅游景区的。他所说的景区我是知道的,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以雄壮的雪山和万亩杜鹃林著称,每年游人如织。为了了解到底有多远,我们驱车专程走了一趟这条通往旅游专线公路的乡路,全程水泥路面,路面不宽,但路况很好,沿路有村庄、山溪、森林,单程距离四公里左右。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地理优势。从村里到水库,有一里多的山坡步行小路,从水库到旅游专线公路,有四公里的山路,就这样,贫困村改造提升工程中道路改造部分的思路形成了:打通村子到水库的车行路,就相当于打通了村子和外面世界连通的“任督二脉”。镇里和村里的干部都认可了这样的设想,并且提出了实际操作的规划路线。村支书很高兴:这条路打通后,我们村子出去要比原来节省近二十分钟的车程,群众出行方便多了,大家肯定是支持的。

初步完成旧村改造工程是在两个月以后,那条通往水库的水泥路面已经修建完成。村支书告诉我们,在修建这条路的时候,要征用一些群众的土地,这些群众根本没有提到补偿的问题,说是用一点点的土地换来出行的方便,值得!大核桃树边的篮球场(村民休闲广场)和公共厕所也建设完成。再次来到大核桃树村,是因为我们已经对于这个村的建设和发展有了一些初步设想,专门陪同艺术设计的专家来到大核桃树下考察。这样一个风景秀丽、具有典型景观支撑、距离旅游专线在五公里以内的少数民族村寨,如果发展乡村休闲和旅游,是非常具有潜力的。受邀前来考察的艺术设计专家表示,这个村的优势很明显,可以将农耕文化、景观文化、休闲文化、民族文化整合起来,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经过多次现场考察,部分村民已经对我有些熟悉了。一位住在大核桃树下的大娘和我闲聊,我问道:“如果以后咱们这里变成一个旅游休闲的地方,城里人来你家住,一天一个人连吃带住一百块钱,你可愿意?”大娘淳朴地笑着说:“还给啥钱啊?不给钱来家里我们都欢迎呢,就怕人家嫌弃呢。”我解释说:“现在肯定是不行啊,请客人来,咱们要先把村里弄干净、把家里弄干净啊!你看,这些专家都说,咱们这个地方可以发展呢。”老人憨厚地笑笑,不住地点头。专家也很高兴,表示回去要组织人员以大核桃树为核心文化为这个村设计标志。

随着越来越深入的了解,我对大核桃树村的民风也进行了深入调查。这个村子虽然属于深度贫困村,但是民风淳朴,村民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没有出现过比较严重的村民纠纷。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农作物种植(烤烟、玉米、土豆),少数年轻人外出打工,多数在乡镇内部日常打零工,收入较为有限。

我开始到处宣传大核桃树村了。我的宣传也引起了多方面的注意,一个昆明的客商对大核桃树村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连续两次来到大核桃树村考察。他的思路是,将水库、民族村寨、板栗林、彝族文化整合在一起,构建一个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

常来大核桃树村,我和村民也逐步熟悉起来。在走访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深度贫困的家庭,这在本书另一篇“特殊家庭”的故事中有所描述,这里不再赘述。这个家庭中最大的孩子,是一个上了高中的小女孩,我已经开始资助她了。

我一直有一个愿望,或者叫认知吧,那就是打造乡村旅游的基础是人和环境,有人带头、有人参与、环境优美,才有可能吸引游客。但是,这个传统的彝族村落,从观念到环境,从村容到村貌,和这个愿望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这和村民的习惯有关,也和人的认知有关。

一个人的力量总归是有限的,正在焦急地等待帮助的时候,及时雨来了。民政部要求社会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学校的社会学院也大力参与到了定点扶贫的工作中来,在学校领导、专家、教师、学生的共同关心和努力下,一支由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博士、硕士组成的工作队成立了。学校社会学院有着乡村社会建设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在过去的一些灾后重建工作中,社会工作团队曾经帮助一个深受创伤的乡村走出困境,和村民一起把它打造成了一个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榜样社区。这次组建工作队来云南,先遣队的带队老师是我的同事,这样一来就更加有交流的空间了。经过几天的调研,我们认为,这个村的发展条件非常好,有群众基础,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有极大的打造空间。之后,学校的很多领导、专家纷纷来到这个村子,大家一致认为,只要齐心合力,一定能将这个村子打造成为一个幸福富裕的村庄!“凝聚共识—激发动力—改变习惯—打造环境—产业发展”,按照这样一条路子,这个村子肯定能够发展起来!

就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同事带领着第一批考察团的成员们,在大核桃树下和穿着盛装的彝族同胞们,围着篝火跳起了民族舞蹈。我虽然因为工作没能到场,但我似乎已经听到了充满期望的歌声,看到了重新焕发活力的身姿和一个即将富起来的美丽乡村!

(图片拍摄:张艳春) 9XVOZtTqAEz9nm8v2UbRwsn5i/UCHhgB5m29EXvBAl6wtSXLY7jz0u3XypWrQc0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