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文献综述

(一)机构养老服务需求研究

1.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原因

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一般都是 7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70 岁以下的老人较少。这些老人进入养老机构多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下降,而子女又无暇照顾,或是一些孤寡老人。傅亚丽(2009b)则从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两个方面考察了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原因。她认为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最为直接的因素是个人因素,即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慢性病导致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老人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入住养老机构。家庭因素则包括家庭照料资源不足,家庭关系不和以及住房紧张。基于以上两个因素,老人往往出于减轻子女负担的心理而选择机构养老。

另一方面,考虑到老年人特殊的身体状况,很多老人行走不便,或是患有老年疾病,这也对机构的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显然,机构养老的成本相对要高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养老模式,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倾向于机构养老。

此外,张美丽(2012)认为年龄、受教育程度、子女数量均对养老模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人越倾向于机构养老;而子女数量越多,在家庭接受照顾的可能性就越大,对机构养老的需求就越小。

2.老人对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

1)经济方面的需求

在经济需求方面,主要是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费用承担,一般通过家庭、社会(退休金)和自身的储蓄或劳动所得来得到满足。傅亚丽(2009a)认为我国养老机构普遍存在收费偏高的问题。许多老年人无法独自承担养老机构的服务费用。截至 2011 年 8 月,占本市退休人员 89.12%的 302万企业退休人员,平均月养老金仅为 1671 元,养老金低于全国社会保障的平均水平。目前,多数养老机构的收费仍居高不下,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有更多选择机构养老的机会。

2)日常照顾方面的需求

老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照顾方面,傅亚丽(2009a)认为生活照料是老人对机构养老方式的最主要的需求,也是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后接受的最基本的服务,主要包括饮食需求、生活照料和护理需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在低一级需求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后,人们就会去追求高一级的需求。对于老人来讲,最基础的需求则是经济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其次就是医疗需求,最后才是精神层面的需求。在医疗保健需求方面,国家规定养老机构必须配置 2 名医护人员,为老人提供简单的、应急性的医疗护理帮助。但这并不能解决老人所有医疗健康方面的需求,况且大部分养老机构连这个基本要求都达不到。老人们基本上还是通过正规的医院以及养老机构附近的社区医疗机构来满足医疗保健需求。

3)精神方面的需求

由于离开了熟悉的社区和亲人,面对一个新的环境,老人在精神方面的需求越来越急迫。王洋(2013)认为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主要表现为情感需求、求知需求以及娱乐和交往需求四个方面。高梅书(2009)也强调养老机构重生活照顾和护理,开展活动较少,老年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一般而言,机构中的老年人需要依赖工作人员提供个人生活照顾和情绪上的支持,但由于工作人员不够专业,养老机构往往重生活照顾,而忽视了与老年人的沟通交流,老年人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造成老年人的精神与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甚至压抑。

(二)机构高龄老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

1.情感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及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家庭的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小,这些独生子女面临着巨大的赡养老人的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项身体机能的退化,老人的心理也随之发生变化,甚至产生“累赘”心理。很多老人都是基于减轻子女生活压力的目的住进了养老机构。然而进入养老机构之后,老人与家庭的联系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家庭是老年人生活和精神支持的主要场所,是健康行为和情感支持的基础,老人离开亲人来到养老院,其身心已受到打击,如果家人的关爱程度低,老人所受的身心打击会更大。在家属的积极参与下,老人的心理孤独感、压力感会减小,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远远超过没有家属探视的老人(陶莉等,2008)。

老年人虽然生活在养老机构内,但仍然十分关注子女的生活状态,他们担心子女的工作、住房以及孙辈的学习等问题,而自己往往又力不从心(关锐等,2009),而子女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很少来探望老人,部分子女几个月甚至常年不见踪影,子女的忽视和冷淡带给年迈的父母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尤其是对于丧偶老人,他们内心更是痛苦孤单,相伴自己一生的伴侣最了解自己,随着伴侣的离开,他们再难找到可以陪伴自己的人。养老院的老年人绝大多数已丧偶,且身患多种疾病,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孤独感、寂寞感等心理问题。目前养老院虽然给予了老年人生活和身体上的照顾,但显然对于老人心理变化的重视还不够,养老机构老年人缺乏心理相关知识的教育(陈丽华等,2010)。

此外,孤寡老人的情感需求更是强烈,他们没有子女,没有配偶,也没有人照顾,独自一人生活,孤寂感更甚,需要更多的情感慰藉。

2.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胡强等(2012)认为目前养老机构老年人的需求未得到满足,尤其是自我实现需求,满足水平较低。大部分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人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甚至原本在工作单位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社会地位较高,并受到周围人的尊重,也会觉得自己比别人要见多识广。来到养老机构后,由于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自我价值很难实现,容易出现性格和行为的改变,心理状况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一旦他们提出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或提出的意见被否定,就会产生不被认同和尊重的感受,开始封闭自己(赖冉冉等,2010)。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自理能力下降,会降低自我评价,产生抑郁症状(崔杰,2010)。受生理条件的限制,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日益退化,生活自理能力也在下降,进而产生无能感和无力感,情绪低落,难以实现自身价值,甚至产生“等死”心理。

3.人际交往需求

由于老年群体身体条件特殊,养老机构老人的活动区域有一定的局限性,基本上只对同住一个房间的老人比较熟悉,最多会与一些祖籍或年龄相同、相近的老人交往。然而人际交往关系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交往与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与社会接轨,才能够较快地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而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大多只能接触到机构工作人员或机构内的其他老人,与社会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朋友对于机构养老的老人是必不可少的,人到老年,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家庭,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孤单寂寞。老人们需要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不断交往获得认同和社会支持,这些朋友也是情感倾诉和获得情感支持的主要对象,而情感倾诉和情感支持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4.娱乐需求

娱乐也是养老机构老人的一项重要需求,尤其是机构养老的老人。这些老人大多只限于在养老机构内部活动。养老机构由于资源限制,能够提供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有限,因而老人的活动区域和内容也十分有限。很多老人年轻时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退休进入养老机构之后又由于一些生理条件或客观的原因(如机构无法提供相关资源等)不愿重拾当年的喜好(关锐等,2009)。老年人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同时,能结识许多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心境也会变得开阔。在丰富老人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老人之间彼此交流,既能帮助老人锻炼身体,娱乐生活,还能促进他们彼此之间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融入养老机构的生活。

(三)社会工作对机构高龄老人心理健康服务的介入

社会工作在养老机构的引入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工作领域,老年社会工作通过为老人提供摆脱生活困境、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晚年发展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活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低下、工作缺乏人性化、服务方法落后等发展困局,展现出了专业社工在老年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黄可等,2012)。

1.社会工作介入机构高龄老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方法

目前,社会工作微观方法在机构养老服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工作微观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小组、社区等,范贤昱(2013)认为社会工作的这些工作方法大大加强了养老机构老人之间的相互支持。个案工作通过为机构老人提供个别化的个案服务,让老人自己协调解决不同问题,倾听并引导老人走出困境;小组工作采用团体活动的方式,通过小组活动,增加老人彼此沟通交流的机会,从而认同接纳对方,加深彼此的情感;社区工作的开展则针对的是长期处于社会隔离状态的机构老人,组织机构老人参与社区活动,增强其与社会的联结,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

李明典(2013)则将优势视角理论运用到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中,针对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来开展专业工作。在个案工作方法上,采用回想法,让老人回顾过往的人生,让他们深刻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在小组工作上,则主要采用动机激发小组,重点服务于那些与社会严重脱节的老人,激发他们对事物的热情,使其重新回归社会。

李艳忠等(2009)也认为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离不开个案、小组、社区工作三大工作方法。将社会工作专业引入传统的养老机构之中,通过专业工作方法、理论知识以及价值观的影响,可以为传统的养老机构注入生机与活力,使其成为现代的、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从而更好地满足机构养老老人多层次的需求。个案的介入除了与老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倾听老人内心之外,还为老人建立个人档案资料,随时了解老人的心理状态。通过小组活动介入,在丰富老人生活的同时增加院内老人彼此的交流了解。另外,在社区工作介入上,调动老人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目前一些养老机构正在将养老服务推向社区,这也将推动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

2.社工在介入机构高龄老人心理健康服务中的角色

随着社会工作进入养老机构,“社会工作者”这一名词也渐渐崭露头角。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工作的贯彻执行者,是养老机构老人重要的服务提供者,他们运用专业的工作方法,以独特的专业视角为机构老年群体提供服务。在臧其胜看来,养老机构的社会工作者扮演着十分多样的角色,包括:机构环境的评估师,法律法规的践行者,政策扶持的激活者,公益捐赠的劝募者,专业理念的倡导者,职业技能的培训师和组织服务的设计家,以及机构服务的营销员(臧其胜,2010)。这些角色无疑是社工对养老机构老人提供服务的一个承诺和保障,社工所提供的这些服务将大大提高机构养老群体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老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林典(2008)则以实践经历作为基础分析,认为养老机构的社工扮演的主要角色为辅导者、使能者、咨询者、协调者。通过扮演这些角色,帮助机构老人解决个人、家庭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为机构老年群体服务。

(四)文献总结

回顾文献,笔者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养老机构现状和机构养老服务需求方面,研究服务内容和范围较大,而针对机构老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笔者查阅的 91 篇文献中仅有 13 篇),且偏重于对机构养老中的护理研究;同样,社会工作在机构养老中的介入研究成果颇丰,主要以微观社会工作为主导工作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在灵活运用三大工作方法的同时,发挥社会工作者在养老机构中的多样化角色,从而为机构老人服务。目前尚缺乏针对社会工作在机构老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运用的研究,也缺乏针对社工对机构老人健康服务需求,尤其是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认知的研究文献,而机构老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作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的重要内容,已有研究成果仍值得借鉴。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研究大多只立足于对实践调研成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而相关理论依据较为贫乏,应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结果会更具说服力。 71ufjHdfZzpAwiRlUVPNq+CgElcNc5ij3xYUd0D/gDVHne73KOCehOMlMVy/dmF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