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高龄化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和必然趋势,从“五普”到“六普”数据的纵向变化预示着未来我国独居老人家庭的数量和比例将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孙鹃娟,2013),社会化养老模式(比如入住养老机构)将成为部分高龄老人的居住选择之一。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老年人口和高龄老年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必然导致对养老机构需求的增长。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收养人数增长较快,入住养老机构的人数达到老年人比例的 1.3%左右,且该比例在未来将会持续增长。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有研究估计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比例应该占到 3%左右为合适(姜向群等,2011)。

机构养老与其他养老模式(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有所不同,老人需要离开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到一个新的院舍长久居住,随之而来的社会隔离可能会给老年人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事实上,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多集中于老人物质生活方面的照顾,而缺乏对于老人心理层面需求的关注和回应。一些研究比较了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生活质量之后得出相似的结论:养老院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自尊均低于居家或社区老年人(王月惠等,2011;解静等,2011;张河川等,2009)。一项关于国内城市机构养老服务的研究综述表明,以往的对策研究忽视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慰藉,如很多学者建议加强养老机构的护理服务项目,但却少有人提到精神慰藉服务,或者只提到需要加强心理护理,却缺乏具体和专业的实施建议(傅亚丽,2009a)。关注和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应该成为养老机构服务的重要内容。

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对心理健康服务(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存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需求,但深入了解并认识到老年人的实际内在需求是社工常常忽略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于是可能存在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与社工认知(即社工对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的认知程度)存在差异的情况。认知差异的最终结果可能导致老年人与社工之间的不理解、不信任,老年人方面的不合作,以致社工介入工作难以顺利开展,造成社工服务内容及形式与老年人实际需求之间的错位,即一方面社工认识不够或认识不到老年人的需求,只一味笼统地提供自己认为有效的服务,而另一方面老年人多会选择性接受部分符合自己需求的服务。最终的效果可想而知:既浪费养老机构的资源,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又降低了社工工作的自我效能感,影响后续的工作动力,甚至引发社工职业倦怠。

近年来,一种以真实、可靠的科学证据为基础的社会工作干预模式,即循证介入(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 EBI)向传统的经验主义介入模式提出了挑战,通过“需求—证据—理论—实践”循环,从临床服务问题出发,经过求证,提出理论依据,制定实践方案,使社工介入活动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本研究旨在重点调查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本文以下简称“一福院”)的老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及社工对机构老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认知;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并探寻该差异如何影响社工介入的服务质量;分析导致认知差异的原因,找出目前社工服务存在的误区和不足,以此实证结果为依据提出符合现实情况的对策和解决方案,使老年社工的介入活动更加专业和有效,达到合理利用机构资源并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 LuVD0KqgaXbm8hsyjoLUXVr0ANQyKe60+0QcZFB+ytPe1KRX5L6Xnr9+03xEaiP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