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老年人情感慰藉的相关研究

首先,情感慰藉角度的研究。Lin Nan等(1999)将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分为情感支持(同情、关爱、理解)和工具性支持(如家务、财物支持等)。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韦斯则讨论了老年人的孤独问题,并将老年人的孤独分为情感性孤独和社会性孤独。而Litwak(1985)的研究则指出了与好友、亲属和邻居的情感交流会在老年人生活满足感方面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Hein Moors等(1995)也在研究中指出了家庭在老年人精神慰藉中的重要性,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西方人对家庭的精神慰藉功能是认可的,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应该给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西方一些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福利国家,如丹麦、瑞典等,就基于自己的教训告诫世人,要反对养老中的唯设施主义,在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其情感需求的满足。

诸多研究都将老年人情感需求的满足作为重要的内容,可见老年人情感方面的慰藉与满足对他们的老年生活质量和健康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说将情感慰藉作为研究的方向很有必要,并且也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其次,情感慰藉重要性的角度研究。情感慰藉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或是主观幸福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Heller等的研究认为,情感支持比器械和经济支持更能促进老年人的精神健康。Lin等的研究认为,情感性支持有利于缓解压力,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益于生活质量的提高,能够获得情感支持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会较高(李建新,2007)。吴捷(2007)的研究认为,尽管老年人在情感上获得的主观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是比客观支持和社会利用度更有意义,情感上获得的支持要远胜于物质上的客观援助,这是一种精神支持,这种情绪体验与其主观感受密切联系,更能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国外长寿学者胡夫兰德在他的《人生长寿法》一书中也指出:“一切不利的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过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情。”史蕾等(2007)的一项关于老年抑郁情绪的调查研究显示,居住在养老机构内的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 38.5%,而居家或社区养老的老人,报道的老年抑郁发生率最高为 29.39%。可见,情感慰藉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或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再次,加强精神慰藉的对策角度研究。在情感需求方面,处于成年晚期的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更多来自于外界的情感(杨雪晶,2009)。在家庭方面,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不仅体现在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照顾,还要重视给予老年人精神上的安慰和心理情感上的满足;在社会方面,社区在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方面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使老年人在活动中调适自己,接受自己年老的事实并且能够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为”的目标(赵尉,沈岸,2010);李瑞芬和董春林(2006)比较全面地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的角度阐述了解决老年人的情感慰藉问题,除需要老年人个体的自我调适、家庭的慰藉和社区发挥纽带作用之外,还包括单位对离退休老年人的关心和慰问以及政府的宏观规划,实现五个“老有”,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和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发展这些重要的措施;高李鹏和李倩(2011)也比较全面地从老年人自身、家庭、社区和政府等多个角度对解决老年人精神慰藉不足的问题进行了论证。

目前对老年人精神慰藉的研究较少,对于老年人精神慰藉下的情感慰藉的研究更少,仅有的研究多是针对老年人群体或空巢老人的,对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的情感慰藉研究较缺乏。由于机构养老服务起步比较晚,缺乏相应的经验,在养老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并且我国“未富先老”的事实使人们更多地关注机构中老年人的物质供给和生活照料,对情感生活的关注和研究较缺乏。因此,机构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满足情况、情感生活的质量等需要相关研究者在未来的研究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的相关研究

1.从社会工作介入领域角度的研究

林典(2008)在文章中阐述了多数养老机构对老年社会工作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他为了弥补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研究中的不足,试图从自己的实践经历出发,全面地阐述老年社会工作在养老机构中的应用,探讨老年社会工作在养老服务机构中的角色、实践原则和介入模式,为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高梅书(2009)阐述了养老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介入机构养老服务,包括针对机构工作人员的社工介入,运用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针对机构中老人的社会工作介入以及针对老年人家人开展的工作。

2.从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角度的研究

李艳忠、李珺(2009)在分析了机构养老的现状和机构老年人的需求之后,发现现有的养老服务与老年人的需求之间并不能很好地契合,因此他们将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到机构养老中,分析出这样的介入模式对于转变传统的养老机构的理念,提升其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对层次的需求和改善老人的生活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孙唐水(2010)在文章中指出,现有的对老年小组工作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论述层面,而实证研究尚显不足,并且已有的研究仅限于一般老年群体,而对于养老机构中开展老年小组工作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因此他从实证层面着手,通过一个具体的老年小组工作的实例,来论证在养老机构中开展小组工作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3.从社会工作介入方法角度的研究

李修霞(2010)认为,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介入发展还不完善的机构养老中的实际范例还不多,她以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为介入点,探索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在机构养老中的运用,寻找到两者结合的最优方法与途径,进而将社会工作的模式在机构养老中进行推广,以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许爱花(2010)在完善机构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中提到社工介入养老机构服务中,要采用多系统的介入模式,采用多元化的工作方法;李京芳(2012)从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应用于机构养老服务的角度入手,探讨社会工作模式(主要是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方法)介入机构养老服务的效果,以此推广机构社会工作方法,进而推动机构养老服务的发展;林鸿乾(2013)运用社会工作微观方法(设计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方案)对机构养老服务进行探索,以解决机构养老服务中的问题,推动机构养老服务中的专业化建设,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

综合来看,对入住老人这个群体面对的情感慰藉问题进行系统阐述和介入解决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即缺少将机构老年人作为主体,从他们本身的情感需求出发,将他们的情感需求作为社会工作介入的切入点的研究,也就是说社会工作的介入是为了满足机构老年人的需求,提高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

(三)概念界定

1.机构老年人

机构养老即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依靠国家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助,由养老机构提供养老照料职能的养老模式(孙树苗,2004)。本文的机构老年人是指选择社会机构给自己提供养老照料的年龄在 60 周岁以上的公民。

2.情感慰藉

情感慰藉,即所谓的情感支持、精神赡养,指的就是给予个人爱、关怀、同情、理解、接受和安全感(杨雪晶,2009)。情感支持既包括构成支持的网络(即情感支持的提供者),也包括网络之间的情感互动状况。 KFx6ysRW6siT8zPGtGEuE+b6/Lld1pLoRWjrv57M8vW1l3wT8/AOZ2AJKwit9PM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