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江沙维《汉字文法》的语言特点及相关问题

内田庆市
(日本关西大学东亚文化研究科)

摘 要: 一般认为,从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开始,西方人对于北京官话的学习和研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但对北京官话的关注要早于此。江沙维及其《汉字文法》较早地注意到了北京官话。文章探讨了与《汉字文法》相关的多个问题:首先,结合太田辰夫的理论和《汉字文法》的用词、句式特征,认为《汉字文法》具有典型的北京话或北方话的特点;之后探讨了《汉字文法》刊本和手稿本的差异,并初步推测了稿本的成书;最后讨论了《汉字文法》的影响。

关键词: 北京官话;南京官话;《语言问答》

前言

江沙维的汉语研究在汉语研究史上是很重要的。近代汉语史上北京官话占据主要地位是从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1867)开始的,之前的西洋人的汉语教学和研究是以南京官话或者南方话为主的,在近代日本的汉语教育史上也有同样的倾向。但是江沙维是个例外,不知为什么已经很重视北京官话。

我想在这篇文章里谈谈江沙维《汉字文法》(1829)的语言特点、成书过程和后来的影响,比如《语言问答》等的相关问题。

一、江沙维及其著作

(一)江沙维生平

关于江沙维的生平,Couling 在1917年的记载如下:

Joachim Alphonse Goncalves(1780-1844)

Lazarist missionary and Sinologue.

He was born in Portugal in 1780, and reached Macao on June 28,1814.Here he spent the rest of his life teaching in the College of St. Joseph, and studying daily both Mandarin and Cantonese. His works have had only a limited use, through being written either in Portuguese or in Latin. According to Callery, they were“rich in materials but entirely destitute of theoretic explanations”. His Latin works are of small value; the other place him among the most eminent sinologues. He died on October 3, 1844.(1814年6月28日来到澳门。在这里度过了他的余生,在圣若瑟修院教书,每天学习普通话和粤语。他的作品只有有限的用途,因为不是用葡萄牙语就是用拉丁语写的。据加略利说,这些作品“材料丰富,但完全没有理论解释”。他的拉丁文作品价值不大;其他作品则使他成为最杰出的汉学家。)(Couling, Encyclopedia Sinica , 1917: 208)

江沙维来到澳门的时间有的说1813年:

60. JOAQUIM-ALFONSO GONÇALVES

KONG Prêtre.

Né à Tojal, petit bourg de la province de Tras-os-Montes(Portugal), le 23 mars 1781 ; reçu au séminaire de Rilhafoles(Lisbonne)le 17 mai 1799 ; il y fit les vœux le 18 mai 1801. Arrivé à Macao 澳门 le 28 juin 1813. Destiné à Pekin 北京, il tenta vainement d’y parvenir.Toute sa vie de missionnaire se passa comme professeur au séminaire Saint-Joseph à Macao .Il s’adonna particulièrement à la sinologie, dans laquelle il devint très compétent. Décédé à Macao le 3 octobre 1841. Depuis octobre 1872, sa sépulture se trouve dans l’église Saint-Joseph.(1813年6月28日抵达澳门。他注定要去北京,但他试图到达那里,却没有成功。他的整个传教生涯都是在澳门的圣若瑟神学院担任教师。他特别致力于汉学研究,在这方面他变得非常精通。他于1841年10月3日在澳门去世。)(LES LAZARISTES EN CHINE 1697-1935,J. VAN DEN BRANDT,1936)

(二)江沙维的著作

1. Grammatical Latina (《辣丁字文》)(1828)

2. Arte China (《汉字文法》)(1829)

3. Dicctinario Portuguez-China (《洋汉合字汇》)(1831)

4. Dicctionario China-Portuguez (《汉洋合字汇》)(1833)

5. Vocabularium Latino-Sinicum (《辣丁中国话本》)(1836)

6. Lexicon manuale Latino-Sinicum (《辣丁中华合字典》)(1839)

7. Lexicon magnum Latino-Sinicum (《辣丁中华合字典》)(1841)(未见)

二、江沙维的《汉字文法》

《汉字文法 Arte China constante de alphabeto grammatica 》(Macao,1829),共502页,全文葡汉对照。内容如下:

Prologo(序)

Capitulo I Alphabeto China(汉字笔画表,汉字和葡式标音)

葡式标音 Ex. sha=xa, shen=xen, shang=xam, ga=ca, gao=cau, gua=coa

(参照Wieger《汉语汉字入门》1895, pp.1499-1510)

Capitulo II Frases vulgares e sublimes(散语,包括口语或俗话和文言)

Capitulo III Grammar(文法)=短句集

Capitulo IV Syntaxe(文法)=按照词类列举例句,包括口语和文言

Ex. Nominativo antes do Verbo(主格+动词)

他是他的亲戚。吾系其之亲。

他不在家。其未在家中。

O adjectivo antes do substan(实词之前的形容词)

恶人不得平安。恶者难获康宁。

凡有病的人吃的少。凡人有病所食甚少矣。

Capitulo V Dialogos(问答)全四十六

Capitulo VI Proverbios(俗语)=成语,惯用语

Capitulo VII Historia, e fibula(历史,寓言)

Capitulo VII Composicoes Chinas(作文,古文)

Appendice(附录)

Indice(索引)

(一)江沙维采用的汉语

19世纪早期的来华传教士如马礼逊、卫三畏等都以广东话为主,只有江沙维和罗伯聃是例外,后来高田时雄之所以宣称“北京官话的胜利” [1] 是因为威妥玛这样说过:

The best is perhaps Gonçalves’s Arte China , but it is written in Portugues, a tongue few Englishmen under age have cared to cultivate. If the writer’s health and strength be spared him it is his purpose one day to produce a Student’s Manual somewhat in the style of the Arte .(最好的大概要数江沙维的《汉字文法》。但因为这本书是用葡萄牙语写的,所以几乎没有英国孩子愿意去学。笔者希望在自己身体及体力允许的情况下,有一天能写出一本与《汉字文法》风格相同的学生手册。)(Hsin Ching Ln,1859)

威妥玛还提到过19世纪40年代能使用北京话的罗伯聃:

The only Sinologue of standing who spoke the Peking mandarin was Mr. Robert Thom.(只有一个罗伯聃得到会说北京官话的名声。)(《语言自迩集》序)

但是江沙维也很早就以北京官话作为标准,最典型的例证是书中出现的“你纳”。

我认为第二人称代词尊称“您”的起源有两种,一个是“儜”(“你能”“你儜”)的系统,一个是“你纳”的系统。“儜”是“正音”课本(《正音撮要》《正音咀华》)等常见的,“你纳”是《庸言知旨》《清文指要》等满汉合璧课本之类和《语言自迩集》里出现的。我推测“你纳”是旗人语或北京话独特的形式。 [2] 这个“你纳”最早可见的例子是在江沙维的著作里,而且有很多,例如:

平地起风波我没有看见你纳来理会(100页)

你纳来的巧(103页)

你纳贵处(121页)

还要烦你纳给我细细的讲个地方的生意(121页)

托赖你纳的情分我想看一看(121页)

他是你纳的好朋友(216页)

你纳几岁(223页)

你纳乏了么(225页)

我狠想你纳(237页)

你纳容易使快子(246页)

请你纳上去给老爷磕头(252页)

你纳贵国、你纳是汉人是旗人(254页)

这个现象是江沙维倾向于北京话的一个表现。

太田辰夫说过:“北方话用‘你纳’‘您’,南京官话也可以说‘您’,但是不说‘你纳’。北方话说‘你老’,但是北京话不说‘你老’。” [3]

《汉字文法》用“你纳”,也用“你老”,就是两者并用,例子如下:

中人说就是你老人家肯了,就是你老的盛情了。(39) [4]

你老这样好心很少有。(39)

在我看来“你老”和“你纳”还是有些关系的。

(二)《汉字文法》的语言特点=北京话或北方话

太田辰夫(《中国语学新辞典》,1969年,187页)提出北京话的七个语法特点:(1)第一人称代词有“咱们”(inclusive)和“我们”(exclusive)的区别;(2)用“呢”,不用“哩”;(3)用禁止副词“别”;(4)用程度副词“很”作为状语;(5)用“来着”;(6)用介词“给”;(7)“多了”放在形容词后面表示“得多”(“好多了”=“好得多”)。

《汉字文法》满足除(3)和(7)以外的北京话的特征,例子如下:

“咱们”

咱们要上那里去。(10)

咱们歇一歇罢。(10)

咱们都一块儿走罢。(14)

“呢”

见过他几次呢。(8)

几本呢。(24)

“狠”

你狠知礼。(1)

我狠欢喜你(1)

我心里狠过不去你纳。(1)

天气狠好。(10)

*这个酒热的狠。(22)

“来着”

后来在隔壁儿街房家里耍钱来着。(20)

*那一日事情狠忙。不得空儿来。(16)

“给”

给我作这个。(1)

我给你切果子。(21)

给老爷磕头。(25)

给我看。(26)

不满足北京话特点的例子如下:

不用“别”而用“不要”

不要这么些个样子。(1)

不要这么快走。(4)

不要动手。(4)

“多了”

*我喝多了酒就爱说话。(22)

以“别”为例,《汉字文法》里都用“不要”,但是我觉得“别”和“不要”不一定是地方的区别,而是新旧的区别。所以,一般认为北京话或北方话的课本《官话指南》《正音撮要》等也使用“不要”。

除了太田辰夫指出的这七个特点以外,区别北京话(或北方话)和南京官话(或南方话)的鉴定语还有“名词+儿”、“谁”(问职业等=“哪个”)、“你纳”(这是已经在上面说过的)、“您”(这个还没出现)、“这么”、“那么”、“这么着”、“那么着”(=“这样”“那样”)、“这些个”、“什么的”、“多么”、“多咱”、“似的(是的)”等,江沙维的著作里基本上都有,例如:

“儿”化

法儿(3)

一点儿(4)

等一会儿。(4)

我们一块儿走罢。(4)

空儿(28)

信儿(29)

“些个”

好些个(2)

留下这么些个礼貌。(1)

不要这么些个样子。(1)

他也走过好些个地方。(28)

“这么”

不要这么快走。(4)

“谁”

他们里头谁好。(2)

他们里头那一个好。(2)

“多咱”

你多咱听见这个。(5)

连镜子也有,多咱要照面能勾。(27)

多咱不打猎又不打鱼作什么。(32)

还有“使得”这样的词汇也是在满汉合璧之类的课本里常见的,可以作为北京话的鉴定语。“没有的”之类也是北京话的词汇:

“使得”

我不服,使得。(2)

你给我作一件袍子。使得。作什么的。(34)

如今喝葡萄酒红的白的都使得。(37)

“没有的”

一日没有的吃,没有的穿。(42)

“汗他儿”=“汗塌儿”也是方言(北京话),按照《汉语大词典》,意思是贴身穿的中式小褂,就是汗衫。《汉字文法》也有这样的例子:

叫人给我一件洗的汗塌儿/汗衫。(19)

在正反疑问里“V+O+不V”的格式也一般看成是北方话,如:

请问能勾知道这个不能勾。(5)

这样看来,《汉字文法》基本上可以说是用北京话或北方话来写成的。

当然有一些比较旧的说法,如下举几点:

(a)没有介词“跟”,只有“同”。

你叫我同谁说话。(24)

伙计同我来我要赁一间房子。(27)

不可同人争斗。(41)

我立刻同他拼命打起架来了。(41)

“跟”还是动词。

我情愿跟你。(=动词)(27)

他跟主子去买东西。(45)(还没有完全虚化)

(b)“问”=“跟”“同”的意思(太田辰夫说这个“问”不是北京话)。

每人家问他要加一利钱。(45)

人问我借一升米不给他。(手稿本46)=人望我借一升米不给他。(41)

人问他要。(手稿本50)=人望他要。(46)

问/同买办要。(18)

(c)假设连词“若”“若使”。

我说若你要算给我,我横竖不叫你吃亏。(39)

若生意好,可以赚个对本。(40)

若他们在我跟前先没有什么意思,不管他们。(38)

若使街上没有那些草房子,这一次的火才不这样利害。(37)

若使不收管走在人家地里,打死无论。(39)

(d)“如……一样”。

这样行如作贼打劫的一样。(38)

自然一个人发忿怒如猛兽一样。(41)

(e)“旧年=去年”“下年=明年”。

因为旧年是荒年。(10)

旧年十一月动身。(25)

我要这一件衣服为下年/过年。(34)

(f)比较的“于”。

这个于那个没有分别。(3)

中国于西洋风俗不同。中国风俗于西洋的不同。(3)

(g)其他。

便益=便宜

太过贵,还是便益的告诉你说罢。(27)

表示时间:

几下钟。差不多一下钟。打了三刻。打三下一刻。刚刚儿两下钟。(12)

我七下二刻起来了。(15)

快子(22)=筷子

有三层。(27)=说明房子平面的结构。

如今短肉汤。(22)短=少

面头,奶子,奶油,奶饼(21)西洋的食物

三、关于《问答》章

《汉字文法》的第五章《问答》是该书最重要的部分。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上面已经说过的它的语言特征,而且应该注意到对后来的汉语学习或汉语研究的影响,特别是跟《语言自迩集》的关系。

(一)新发现的手稿本

2005年由关西大学中文系的井上泰山教授发现了《汉字文法》的手稿本。但井上先生当时不知道这是《汉字文法》的手稿本。我意识到了这一点,就向葡萄牙国家图书馆申请作数字化。内容包括刊本的第三章和第四章的一部分、刊本第五章《问答》全五十一节和刊本的第六章的《俗语》的一部分。

跟刊本比较起来,除了有文字(文章)的异同以外,不同之处还有:(1)刊本里有同义词或可以替换的词之间的竖线,手稿本没有;(2)手稿本里的《答客问》从一到三十一的中途有标音等。

手稿本和刊本的《问答》章的章节的异同如下:

Dialogos=全51章([]内是刊本的章节)

答客问之一 求[1 求谢],答客问之二 谢恩[1 求谢],三 说是[2 说是],四 商量[3 商量],五 来往举动等事[4 走],六 说话行为[5 说话],七 听见[6 听见],八 懂得[7 懂得],九 认得、记得[8 认得、记得],十年纪、性命、死候[9年纪],十一 (天气狠好)[10 旷],十二 天气[11 天气],十三 时候[12 时辰],十四 四时[13 四时],十五 你这样快往那里去[14 上学],十六 在学房[15 在薛房],十七 问好[16 问好],十八 睡觉[17 睡觉],十九 起来[18 起来],二十 穿衣裳[19 穿衣裳],二十一 早上拜望朋友[20 早上拜望],二十二 吃点心[21 吃点心],二十三 吃饭[22 吃早饭],二十四 喝茶[23 喝茶],二十五 说中国话[24 说中国话],二十六 西洋人拜中国人[25 西洋人拜望中国人],二十七 买书[26 买书],二十八 赁房子[27 赁房子],二十九 打听一个人[28 打听一个人],三十 新闻[29 新闻],三十一 写书子[30 写书子],三十二 换东西[31 换东西],三十三 打猎、打鱼[32 打猎、打鱼],三十四 上船[无],三十五 下店[无],三十六 行路[33 行路],三十七 裁缝[34 裁缝],三十八 鞋匠[35 鞋匠],三十九 病人[36 病人],四十 看两个妇人辩嘴[无],四十一 同知军民府来会番差[37同知军民府来会番差],四十二 管工程[38 管工程],四十三 农夫[39 农夫],四十四 作买买[40 作买买],四十五 打架[41 打架],四十六 当家[42 当家],四十七 道理[无],四十八 光棍[43 光棍],四十九 教[44 教],五十 买办[45 买办],五十一 堂官、承差[46 堂官、承差、走堂]

现在笔者还没弄清楚这个手稿本是什么时候写成的,但是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小的线索。手稿本的“问答二十五 西洋人拜望中国人”的章节有如下的对话:

请问老爷贵庚。

今年三十二岁。

老爷离贵/本国有几年。

有四年。

老爷那一年起了身。

我是嘉庆十年起的身。

老爷是过海路来的,是旱路来的。

是飘洋来的到贵国。

有几年到了中国。

我到了有二年。

同老爷有几位来的。

有五个人。

五位都到中国来了么。

除了一个在路上死了,别的都到了。(172页)

这里的记述不能判断真假,但是编者应该有相似的社会背景。从上面的对话内容,我们可以推测编者从本国出发是1805年(嘉庆十年),花了两年的时间来到中国,在中国已经两年了。现在32岁(出发时28岁,来华时30岁)。

《汉字文法》的刊本是1829年出版的。有意思的是,刊本的这个地方改成嘉庆十六年(1811年)了。有六年的差异。我估计这六年是一个线索,手稿本就是刊本出版的六年前(1823年)左右写成的。只是考虑对话的记述,暂时拟定来华以后两年(1816年)到1823年之间。

上边说过这个手稿本有标音,这对于了解当时的语音很有用。比方说,“给”的标音还是“chi”,句末的“了”也是“leau”,表持续的“着”和可能补语的“着”都是念“chau”,如,“还睡着么”“昨日晚上睡不着”等。

表示“儿”化的字(标音是“olr”)有两种,一个是“儿”,另外一个用“耳”,如下:

桃耳(12)

一会耳(28)

几样耳(28)

不得空耳(29)

有什么信耳(30)

有人说四川那一块耳有外国兵进来打仗(30)

兔耳,雀耳,鸟耳(33)

一点耳(38)

我还没有仔细对手稿本和刊本进行对照,只是翻看也可以发现下面的区别,以后要继续进行调查研究。

手稿本用“问”,刊本用“望”。

人问我借一升米不给他。(手稿本46)→人望我借一升米不给他。(41)

人问他要。(手稿本50)→人望他要。(46)

“小矮声”(手稿本6)小矮声说。→小声/低声说。(刊本5)

(二)《语言问答》和《语言自迩集》

我以前指出过,《汉字文法》第五章的《问答》后来收录在《语言问答》中。

《语言问答》(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比利时鲁汶大学图书馆等收藏)是由《语言问答》(52页)和《续散语十八章》(35页)两个部分构成的,后半部分的《续散语十八章》打了格线。发行日期、编者不详。后来复旦大学宋桔教授也发现了复旦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没有后半部分的版本。

重要的是《语言问答》的前半部分选用了江沙维的《汉字文法》的第五章《问答》。其不同之处只是汉字的修改(如“裡”改为“裏”、“么”改为“麼”、“都”改为“多”等)、删除了一部分(如15章)、出现两个以上的同义词时取其中一个等。

什么—甚麼 怎么—怎麼 能勾—能个 礼—禮 对—對 过—過 听—聽

这一件事情—这个事情 等一會兒—等一會尔 歡喜—喜歡 説謊—撒謊

别的都死了—别的多死了

他再不能高聲説—他不能再大聲説

你懂得清他的話么—你懂得清他的説話麼

全听不見的再不能勾聾了—全不聽見的,再不能聾了

信我的話(Creia-me)—我信你話

我最感兴趣的是为什么《问答》章和《续散语十八章》是一同出版的,究竟是谁编的《语言问答》?

宋桔最近指出《慈母堂经书价目》(1898)里有“语言问答 八十文”的记载,这可见《语言问答》是土山湾早期的木刻本,所以收藏在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比利时鲁汶大学图书馆,或者复旦大学图书馆这样的跟天主教有关的机构。

跟《语言问答》类似的文献另外有《问答十章》,这也是从《语言自迩集》的一个章节抽出来做一单行本的,我看到的一本是钟少华老师收藏的,另一本是宋桔在上海图书馆(徐家汇)发现的。

这些大概是当时为了学习北京官话的欧洲人作为课本来发行的。日本人编的《官话指南》也在中国国内起了同样的作用。

小结

我们上文已经说过,江沙维学的汉语是以北京话或北方话为主的,这在当时是很特殊的情况,因为当时的大部分西洋传教士学的汉语是南方话,如马礼逊、卫三畏等都是以广东话为主的。西洋人正式认为北京话是汉语的标准话是从威妥玛开始的。其实比威妥玛还早50年,江沙维已经站在这样的立场上。这正是威妥玛赞扬江沙维《汉字文法》的原因。江沙维来华的目的本来是要到钦天监工作,所以他抵达澳门以后,立刻开始学习北京官话,尽管他并未达到目的,而是一直留在澳门。


[1] 高田时雄《北京官话的胜利》,见《西洋近代文明与中华世界: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70周年纪念研讨会论集》,京都: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1年。

[2] 内田庆市《近代东西语言文化接触的研究》,大阪:关西大学出版部,2001年。

[3] 太田辰夫《北京话的语法特点》,见《中国语文论集》,东京:汲古书院,1995年。

[4] 括号内数字表示“第39章”,后同。 N9dDBbu9x8gWgxTivkPq6XoRangIBlY8u7e74ybxVZ4P5cQwp/MGupe6+Eh6AJq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